新华网 > > 正文

一场善待实验动物的辩论折射中国民众动物保护意识增强

2015年12月08日 12:41:4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栾翔)12月5日,中国社交网络上出现一则“西安医学院随意丢弃手术后实验用狗”的帖子,图片中数十只伤痕累累却余息尚存的狗被弃楼顶天台,激起一场数万网友关于动物福祉的辩论。

  处于舆论漩涡中的西安医学院当天发布公告说,已要求临床医学院暂停动物实验。学院承诺,进一步加强相关条例学习,进行整改,改善动物实验条件,在全院教职工及学生中开展“尊重生命,关爱动物”教育活动。

  “中国有明确法规、条例,按照人道主义原则对待实验动物。”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实验学、动物福利伦理学讲师张冰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实验用动物的繁育、交易、善后都需要有专业资质的机构,在获得上级部门颁发的许可、接受权威机构监管的前提下,合理、人道地进行。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对实验动物必须爱护,不得戏弄或虐待。违反条例规定的有关工作人员将视情节轻重受到行政处分。

  中国科技部发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也提出,实验动物应用过程中,应将动物的惊恐和疼痛减少到最低程度;处死实验动物时,须按照人道主义原则实施安死术,确认动物死亡后,方可妥善处置尸体。

  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用犬只每天有专人带领散步、每日清洗笼舍、保证食水充足。

  “老师说,谁的狗出事,哪组不及格。”一位胡姓学生说。

  张冰介绍说,中国农业大学各级师生对动物福祉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关爱动物的意识越来越强。自2013年起,学校专门开设了动物福利伦理学,作为研究生必修课程。

  “中国民众对动物福利的关注程度在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动物保护的行列中来。”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伴侣动物项目负责人郑智珊说,动物福祉跟人类福祉其实息息相关,伴侣动物的安全健康,关乎人类自身的安全健康。

  杭州小动物保护协会的“伯爵”从事动物保护已有12年。她曾参加从车流滚滚的高架桥上救猫等志愿行动,也曾救下失去母亲的幼猫人工喂养,并通过网站和社交网络平台,为许多小动物找到了新的家人。

  有孕在身的“伯爵”说,自己的爱宠和未来的孩子都是家人。

  像这样的自发救助者,以及各种民间动物保护团体,在中国各地还有很多。他们自筹或众筹资金,对无家可归的动物进行救助或者领养,一些人甚至倾尽家产,救助流浪动物。

  在成都,人称“陈阿姨”的陈运莲从十年前就开始救助被抛弃的病残猫狗,并在2005年一起建起了名叫“爱之家”的科学救助、领养流浪小动物的非营利性“小院”。“爱之家”定期对外开放,让更多人可以同小动物亲密接触。

  北京的好狗好猫义工团,是一个由年轻志愿者组成的救助流浪猫狗的团队。每周末,都有来自各地的年轻人自发来到义工团位于京郊的基地,义务打扫犬猫舍、照料被救助的动物。负责照顾基地数百只猫狗的“王阿姨”王莉萍记得住每一只猫和狗的来历。

  在中国,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关爱动物、保护动物、反对虐待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今年3月,在中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歌唱家腾格尔提交了尽快实施“反虐待动物法”建议,获得公众支持。

  从政协委员到动物实验学专家,从关注动物福祉的社会团体、学者到普通民众,他们用行动展现了中国社会日益增强的动物保护意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追求。

【纠错】 [责任编辑: 范云波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739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