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一扇门成屏障 4岁男孩南京大屠杀中躲过一劫

2015年12月10日 15:27:41 来源: 扬子晚报

  83岁的卜承忠向记者仔细回忆他逃过一劫的过程。

  根据回忆,卜承忠老人手画的漏网之鱼图。

  卜承忠手写的回忆录。 朱鼎兆 摄

  在淮安市涟水县老县委家属区住着一位今年83岁的老人——卜承忠,邻居和熟人都习惯叫他卜院长,因为退休前,他是涟水县机关医院院长。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从南京分配过来的,却少有人知道他心中埋藏的那段痛苦的记忆。他还是南京大屠杀的目击者与幸存者:他躲在门后目睹了邻居家的六口人跪在日军的枪口下,那年他4岁。他的舅舅卜家友在前往难民营途中也惨遭杀害。为了保存他的这段记忆,他自己画了一幅名为“漏网之鱼”的手工画,称其是在那场浩劫中的一条“漏网之鱼”。

  通讯员 李卫兵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吉启雷 朱鼎兆

  生死一瞬

  一扇木门成屏障,4岁男孩侥幸生存

  出生在南京紫竹林,一岁时,因父母离婚,年幼的卜承忠与母亲居住到位于南京黄鹂巷4号的外婆家,南京没有沦陷前,外婆家靠手工织布维持生活,母亲在宁开食品店一德籍犹太人家做佣人,生活虽不富足,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卜承忠感觉不到饿与冷,但这平静的生活都在南京沦陷后发生彻底改变。

  南京沦陷前,母亲雇主家女主人说全家要到香港度假要让母亲同去照顾日常起居,其实是到香港避难,母亲走后不久,南京沦陷,此时,外婆家院子里原先住的四户人家也有两户外出避难,一天上午10点多,外婆将只有4岁半的卜承忠寄放在邻居家去寻找难民营具体位置,就在外婆走后不久,一群日本兵推开外婆家院门,冲了进来。

  院内的日本兵一阵叽哩哇啦后,邻居家六口人战战兢兢地拉开房间木门,鱼贯而出时,幼小的卜承忠则被邻居藏在木门后。透过木板门与门框之间的缝隙,卜承忠看到,迫于日本兵的淫威,邻居一家六口全部跪在地上不停地哀求……

  躲在门后,全身颤抖,想哭不敢哭的卜承忠那时唯一的希望就是外婆快回来,自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见到邻居家六口人,当他从惊恐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已在外婆的背上,原来外婆找到难民营地点返回来找他,躲到难民营,外婆在难民中四处打探舅舅消息,噩耗传来,有人亲眼见到在上海路与汉中路附近,舅舅被日本兵抓走。后经证实,舅舅卜家友与其他遇难同胞被日本兵在汉中门外集体屠杀。

  战火求生

  被日本娃挑衅,两个中国大人路过解围

  寺庙方丈为其取名,开始颠沛流离生活

  卜承忠原姓钟,83岁的他已记不得他原来的钟姓名字了,但他记得,一位舅舅是外婆家唯一的男丁,舅舅遇难后,年迈的外婆悲痛不已,两位姨母在湖南路丁家桥附近一寺庙方丈的建议下,将他过继给舅舅家,方丈并为其取名卜承宗,取祖宗传承、不忘祖宗之义,后来读书时,老师又将其改名卜承忠。

  外婆仍终日悲伤不止,终因思子成疾撒手人寰。成事实孤儿的卜承忠不得不由两个姨母轮流收养,幼小的卜承忠因受惊吓与营养不良而时常闹病。被德籍犹太人诓至香港避难的母亲也在时刻挂念远在南京的家人。不久,香港沦陷,德籍犹太人又带其母亲到上海开起食品店。思儿心切的母亲在一天早上,终于还是离开了上海,回到南京黄鹂巷4号的家。

  为了抚养年幼的卜承忠,母亲重新操起小时候就会的纺纱、摇锭等旧业,并托请友邻为他联系学校,以解决上学问题。母亲也在湖南路高门楼法国大使馆再次找到一份工作——仆人。

  路遇日本学生娃,他想用手中酱油瓶砸他们

  朝天宫小学、仓巷小学、张公桥私塾,断断续续地上了一年多后,卜承忠又转入玄武门小学学习,在他记忆中,那时,汪精卫已投降日本,在上学途中,他经常会看到双翼式飞机在南京上空抛撒许多淡蓝色传单……

  在玄武门上学时,卜承忠已11岁,母亲也在高门楼法国大使馆打工,母亲与他则被安排住在大使馆厨房旁边的一间储藏室,一天中午,母亲让他去打酱油,他拿着油瓶沿着湖南路走向丁家桥,快到丁家桥铁路道口,当时路上人烟稀少,突然被一个与他年纪相仿的男孩挑衅、狠狠地推了一把。

  看到这个男孩背书包的方式是双肩式书包,而非南京学生挎肩式,他意识到向他发出挑衅的男孩是个日本学生娃,想起遇害的舅舅,想起外婆,想起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想抡起手中的油瓶向那个日本学生娃头上砸去,油瓶还没有抡起来,两个中国大人走了过来推了他一把,他才意识到那时并不是他逞强之时,迅速离开,打酱油,回家。

  直到母亲去世,卜承忠也没有把路遇日本学生娃一事告知母亲。已83岁高龄的他再次回想起这件事时,长叹一声:要不是两位中国大人的暗中护卫、解围,还不知道要出现什么样的结局与后果。

  和平年代

  医校毕业到苏北,收获爱情同时扎根基层

  1954年,从南京医校毕业后,卜承忠面临着工作分配,他说分到什么地方都无所谓,只要离开南京就行。后来他来到涟水参加工作,高沟卫生院、梁岔卫生院,在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25年后,1981年,他被抽调到涟水县城筹建涟水县机关门诊(现在的机关医院),筹建完成后他即被留在县城工作至退休。

  今年,南京医校首届毕业生60周年聚会,应同学之邀,已83岁的卜承忠准备写一份回忆录,不会电脑的他仅用几个月时间手写洋洋洒洒数万字。仿宋体的笔迹,一本《炎黄子孙 多灾多难 漏网之鱼 草根杂谈》的回忆录今年8月份终于装订成册,在回忆录里,他如此描述他与夫人:冲破骨肉分离之网与大屠杀漏网之鱼。夫人与他一样,同是南京人,在举家避难途中,家人差点将夫人送人,解放后,夫人也学医,也被分配到苏北涟水工作,相同的经历让两人的心渐渐走到一起,夫人去世后,他在南京为两人买了墓穴,现在想夫人时,他会回南京看看,想起舅舅时,会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哭墙摸摸舅舅的名字。

【纠错】 [责任编辑: 冯文雅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28518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