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灾难之下感受八方支援的力量

2015年12月26日 00:14:1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深圳12月25日电  题:灾难之下感受八方支援的力量

  新华社记者

  25日,深圳滑坡事故后第六天,38万平方米滑坡体上阴云笼罩。救出幸存者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搜救仍昼夜不停。

  鲜为人知的是,现场757辆挖机等大型机械、250辆运土卡车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

  搜寻、陪护、秩序维持、心理安慰……连日来,几乎在救援行动的每个环节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先后参与其中的社会力量已达8000多人,与近万名公安消防、武警、解放军互相嵌合,共同构成了一条运转有序的救援链。

  本月初,深圳刚刚宣布在国内率先建成“志愿者之城”。而灾难之下的爱心涌动再次表明,群众始终是我们应对艰险的力量之源。

  得失放两旁,道义摆中间

  12月20日中午,滑坡发生,深圳光明新区红坳村顿时黄土漫天。

  目击骤然形成的庞大土堆和变形的房屋,崔力波惊呆了。中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这位副经理正带队在不远处参与深圳地铁6号线施工,他立刻下令停工,调配工地上的大型设备开到现场待命。

  “20日下午3点多,我们将50多台挖掘机、推土机开到了现场边缘。”他说,“现场救援指挥部刚成立我们便接到通知,要求全力打通救援通道。我们立刻开始作业,没有浪费一分钟时间。”

  只为抢救生命,不少企业把利益得失推在一旁。

  “指挥部成立之前,大量挖掘机就已在待命了。”深圳市住建局工程质量安全处副处长郭晓宁说,这些企业和个人都没有需要政府动员,也没有一窝蜂地冲进现场,而是听从现场指挥。

  救援最大的难题之一,是清理厚达十余米的巨量泥土。

  “我们在微信群里喊了一句,20日下午2点多就有几十辆大卡车赶到了现场。”深圳市自卸车协会会长吴仁开说,如今这一数字增加到250辆。

  众多工人和设备日夜开工,三班倒,避免疲劳驾驶。相关部门表示可以提供住所,但司机们不想占用本来就紧缺的资源,累了就在车上休息,吃的都从外面打包带来。

  救援来自四面八方,正如这座年轻城市的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当灾难降临时,一种道义的力量把人们凝聚在一起。

  此次滑坡造成33栋建筑物被掩埋或受损,千余名受灾者无处栖身。在政府设置临时安置点的同时,不少企业、市民也打开了自家大门。

  新建成的光明微加众创空间青年公寓距事发地2.5公里,原本计划12月26日开业,以每月每间1250元租给创客。一听说滑坡的消息,老总牛连杰立刻向董事会申请开展救援。9个人在10分钟内达成一致:延迟开业,开放123个房间,为受灾群众免费提供食宿。

  牛连杰还自掏30万元购买衣被、食物等救灾物资。他说:“遇到发生在家门口的灾害,我们怎有理由袖手旁观?”

  志愿队不输于专业队

  在救援现场的上空,一个飞艇型氦气球十分抢眼。它来自于民间新型科研机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名为“云端号”。

  “云端号”长15米,最大升空高度100米,搭载着光学检测设备和航天对地检测设备,任务是对现场进行检测。

  “相比无人机,云端号可对整片灾害区域长时间值守,不受光线环境限制,而且精度高。”光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洋洋说,滑坡发生后,光启将这套设备紧急运往现场,当天就观测到一处危楼的倾斜角度正在加大,立即通知正在作业的消防官兵,让他们及时疏散。

  这次抢险救灾,社会力量展现的不仅是热情,更有专业性,在不同的救援区域和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

  23日凌晨,在几个发现生命迹象的地点记者都看到,身穿蓝、红制服的民间搜救队员与橙色制服的公安战士并肩作战。越是接近幸存者,越需要精细、科学的作业。而很多民间搜救队的专业水准已不输于“国家队”。

  目前,深圳已有医疗救护、抢险救援等19个领域的52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

  “这一过程完成,你发现你轮流替换了5次班,每次干两个小时,挥舞了10几斤的破拆工具5000次,弯腰8000次……最后,除了舌头是自己的,感觉不到身上任何器官是自己的了。”

  ——23日晚,一篇长微博引发许多网友共鸣,作者是微博认证为蓝天救援队的外联部长@蓝天碎叫。

  据初步统计,深圳滑坡灾害后,目前已有来自20个志愿服务团体的3000多名志愿者在灾区开展救援、安置、安抚等服务。蓝天救援队、深圳市智慧海安全救援服务中心、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联合会等150多名专业搜救志愿者被整编到一线救援队伍,参与人员搜救。

  智慧海中心队长姜海说:“我们的许多队员参加过汶川地震、鲁甸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救援,这些实战经验可以提高救援效率,降低试错成本。”

  将心比心,行动起来

  亲人失联后,许多家属心理濒临崩溃,从悲伤到绝望,再到封闭,心门紧锁。志愿者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琢磨着怎样去打开他们的心扉。

  31岁的吴素华,深圳温馨社工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是最早进入灾害现场的社工,他的工作是对失联人员家属进行心理辅导。

  “面对灾害,有些人特别喜欢诉说,有些人就是保持沉默。面对喜欢说话的,我们就当一名倾听者,让他们得到释放。面对沉默者,我们就会握住他的手,给他安全感。”吴素华说,社工都学习过哀伤辅导,以专业技能让这些情绪激动的人心情平静下来。

  社会力量常在那些政府照顾不到的救援角落见缝插针。为受灾群众提供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抚慰便是专业社工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

  一些受灾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在社工的介入下得以满足。一名神经肿瘤患者在逃生时没有带上药物,停药两天后情绪焦虑。医疗社工成海霞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方协调,最终联系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拿到5盒药物给他,可维持其20天的治疗需要。

  “社工利用专业技能和他们短时间内建立信任关系,进而搜集信息,评估需求,和相关部门进行资源链接,让受灾人员感受到有人关心着他们。”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张卓华说。

  22日正逢冬至。晚饭时间,在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的安置点,记者看到身穿绿色、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有的正忙着给受灾者发放水饺、汤圆,有的与受灾者围坐聊天,有的专门陪伴在老人、孩子身边,安抚他们的情绪。

  “我以前在光明新区的一家医院急诊科工作了30余年,今年退休后,就和丈夫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陈色敬说,不少志愿者都穿着棉衣、带着棉被过来,做好了通宵值守的准备。

  深圳注册志愿者数量已达12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1.2%。当灾害袭来时,他们行动起来,守望相助,将心比心,努力抚慰伤痛,让希望重生。

  点滴之爱,温暖人心

  12月21日下午4时许,在事故现场西侧一处废车回收场的废墟旁,一对年轻人听到一个微弱的呼救声和金属敲击声,急忙找来专业救援队。搜救人员根据声音来源,成功锁定到一处人体生命特征信号。

  小伙子始终不愿说出自己的姓名,只说自己来自广西,姑娘是广东化州人,是他的女朋友。“可以把人救出来,就是我们天大的幸福。”

  小伙子说,他住在附近的村子里,也在附近工业园打工。“在家也没其他事,出了这么大的事故,我们想可能需要很多人手吧。”这,就是他们一直守在现场倾听可能的生命信号的缘由。

  灾难面前,在这座以外来人员为主体的城市中,陌生人变得不再陌生,激发出年轻的力量,激发出友爱的力量。

  23日清晨,19岁的田泽明被困67小时后获救,成为从土层下挖出的首位幸存者。当日下午,之前与他并不相识的重庆老乡姜钧译来到医院探望他。

  “我们用家乡话做了简短的交流,看到老乡来了,田泽明也很高兴,但身体看起来仍非常虚弱。”姜钧译告诉记者,他送给田泽明一些慰问金,还表示“以后田泽明的生活、就业,如有什么需要,我都会尽我所能。”

  关爱,常在点滴之间。

  “在这种时候,我们更要抱团取暖。”在灾害发生地开湘菜馆的王海桥说。21日,得知大量的救援队伍进驻事发现场而吃饭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他便免费提供盒饭100份。“如果需要,每天二三百份都可以。”

  已在深圳打工10多年的钟晓辉和表弟一起凑了2400多元钱,买了30箱矿泉水、40箱方便面送到受灾临时安置点,并且花150元租了一辆小面包,把东西送过来。只有了解他的经济状况,才能体会这份心意的分量:每个月收入只有四五千元,和爱人租住在宝安区一间十几平方米的“蜗居”里。

  一点一滴的爱,就这样汇流成河。

  24日,深圳光明义工联义工刘广马不停蹄地往救援前线和安置点送物资,并且添了一样东西——苹果。

  苹果的“苹”与平安“平”同音。一颗圆圆的果实,浓缩了千言万语。捐出大批苹果的爱心企业希望,用这种方式为失联者祈福,为家属们传递问候!(记者赵东辉、李柯勇、彭勇、高洁、孙飞、扶庆、周强、田建川、周颖)(更多报道请扫描新华社摄影部所发二维码或关注“新华全媒头条”微信公众号)

【纠错】 [责任编辑: 薛涛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285684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