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梁漱溟的家风:宽恕

2016年02月18日 03:03:55 来源: 人民政协报

“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国学大师梁漱溟,为早期新儒家代表人物,一生坚持道德理想和卓立精神,致力于乡村建设,忧国忧民,这也与其家风密切相关。他为二子起名培宽与培恕,并认为“宽恕是我一生的自勉”,而宽与恕也是其家风的特征。

梁漱溟靠自学成才,正是因为父亲梁济之“宽”。在他小时候学完《三字经》与《百家姓》要读四书五经之际,赶上了变法维新停科举废八股,梁济本不赞成儿童读经,便叫儿子转看中国最早的地理课本《地球韵言》。正是靠着《启蒙画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的自学,梁漱溟不仅知识充足,更形成了对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永恒追求与思索。梁漱溟将这一切归功于父亲的宽放态度。受父亲影响,梁漱溟对儿子们也是宽放待之。梁培宽从小到大,梁漱溟都没过问过他的成绩。初一时梁培宽只是中等成绩,有一次地理还差一分及格,补考通知寄来培宽便给梁漱溟看。梁漱溟看过之后一个字没说就还给了儿子。二儿子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毕业,有时因为搬家,有时只是因为不想上了,梁漱溟也没表示过不满,给儿子自主,是儿子经别人劝说又去上学。这都因为梁漱溟继承了父亲的宽放。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不同意的,让子女晓得父亲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即使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仍然不加干涉。

“宽”之外,梁家亦以“恕”传家。梁漱溟9岁时自己攒了一小串铜钱,结果不见了。所以到处寻找,并向人询问跟人吵闹。隔了一天,父亲在前院的桃树上看到这串铜钱,知道是儿子自己忘在这里了,他却没有斥责也没喊儿子来看,而是在纸条上以第三人称写了一个故事,云一小儿自己将钱忘在树上结果还到处逢人便问,然后一句话也没说就把纸条给儿子看。梁漱溟看后马上省悟,并且自己心生惭愧。

梁培恕小时候在父亲讨论问题时发表意见,甚至引起继母陈树芬类似“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的批评。梁漱溟并不认为梁培恕说得对,但也不赞同妻子的看法,但又不便说什么,只能对培恕背诵了三段《论语》表示不应限制人的思想自由。

受“宽恕”的家风影响,梁漱溟家族的家庭教育是超前的,梁氏家族之所以取得突出成就,除了得当的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怎样做人的家风熏染,其家风可激发人的自主性与创造力,即使是孩子也能得到尊重,这也是后人值得思考与借鉴的。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87285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