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从“引力波辐射”看科学素养提升

2016年02月22日 11:17:19 来源: 光明日报

  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第一次探测到了引力波。这项轰动世界的发现不仅证实了爱因斯坦一个世纪前的预测,也向人们提供了一个观测宇宙的新途径。几乎与此同时,某电商网站上就出现了宣称能预防引力波的商品,如面膜、孕妇背心和肚兜,有的商品简介上甚至写着,“引力波是辐射的一种,而且辐射非常强”。

  引力波到底是什么?要具体搞清楚,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引力波是否有辐射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至少从目前的科学研究来看,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引力波有辐射。而所谓“引力波有辐射”的说法,源自部分商家之口。虽然也有个别商家明确表示这些是恶搞的商品,目前销售记录还为零,但鉴于一些商家借机炒作“伪概念”的先例,以及不乏一些市民自我感觉“引力波是有伤害的”,此类产品恐怕难免让一些人信以为真,并给更多人带来误导。

  除了引力波被误读,此前还有手机辐射、WiFi辐射、孕妇需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等。这些模糊的概念中,一些是似是而非的夸大其词,一些则干脆是出于商业推广而刻意制造的“伪概念”。比如引力波有辐射,几乎是随着引力波被发现的新闻同时“上线”,在多数人还没弄清楚引力波的具体情况前,部分商家就先下手为强,人为制造了一个“商机”。

  按理说,在信息获取相当便利的当下,求证某种说法是否真实,只要稍稍借助于一些网络查询,即可了解大概。然而就是这些看似漏洞百出的“伪概念”,却依然不乏上当者,有一些甚至还逐渐“深入人心”。这里除了有信息获取上的不对称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人性弱点,社会整体科学素养的欠缺恐怕难辞其咎。中国科协开展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6.2%。而美国的这一比例在2000年时就已高达17%。

  一个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与其个人对于科学问题的认识有关,但一个社会整体科学素养低,轻则是为一些“伪概念”“伪科学”的流行和泛滥提供温床,重则影响一个社会的判断力、科技创新力与竞争力。有专家就曾指出,中国公众随着年龄增大,科学素养水平却在下降,与欧美国家以及日本形成反差。这一现象,与民间一般认为的“越老越迷信”其实有相通之处。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我们日常性社会科普教育和宣传的缺失。

  这些年,我国在一些高精尖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断取得进展,但国民科学素养提升的速度似乎慢了不少。以“引力波辐射”为代表,种种与科学问题相关的“谣言”或“伪概念”的流行足以说明,科技发展和进步对公民素养的“涵养”作用还有待加强。而一个国家理想状态下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理应包括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有鉴于此,在强化学校正规教育中的科技知识传授力度、增加大众科普推广、创新科普方式以及建立科技创新与民众互动的有效桥梁等方面,我们仍有亟待填补的空白。

  (朱昌俊)

【纠错】 [责任编辑: 刘强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60128740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