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让心存敬畏成为我们对待文物的第一心情

2016年04月13日 09:44:3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13日电(王莹)“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这是习近平近日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的两句。

  “敬畏之心”,点燃了网络空间正能量,也道出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多年来最核心的关键词。

  对民族的历史心怀敬畏,我们才会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才会明白要到哪儿去;对民族的文物心怀敬畏,我们才会知道自己以前的样子,也才会知道自己今后应该成为什么样。敬畏,是对文物保护工作作出的最精准定位,也是对多年来文物保护工作中出现各种不良现象背后根源的最准确判断。

  这些年,城市建设中损毁、破坏文物的事情时有发生,当被伤害的支离破碎的文物进入公众视野时,除了扼腕叹息我们没有太多办法。而追究这些现象发生的内在原因,没有敬畏之心正是最真实的答案。心存敬畏,各级党政机关才会在决策时将保护与呵护放在第一位,也才会懂得在历史面前有尊重与谦卑之心,也才不会为了工业文明而舍弃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

  除了大拆大建中的文物破坏,非法盗取、倒卖珍稀文物,致使很多文物流失海外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近些年来,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我们成功迎回了不少失散国宝,但与数量庞大的流失文物相比,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而那些致使祖国文物散落在外的不法分子,也正是内心缺少了那份弥足珍贵的敬畏之心。没有敬畏,才会有炸墓穴寻发财梦的忤逆;没有敬畏,才会有国宝掷于他人之手换金银的卑劣。

  是的,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相比,文物显得“土气过时”;与一叠叠现实的票子相比,文物显得“无足轻重”。但总书记的指示清楚的告诉我们: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总书记深深的教诲激励着我们,也为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文物,作为历经千年的历史见证者和记录者,是我们难能可贵的民族文化教科书。伟大民族需要伟大精神,伟大民族也需要伟大的历史传承。保护好我们的文物,就是在传承我们的伟大历史,也就是在复兴我们伟大的民族荣光和民族梦想。

【纠错】 [责任编辑: 张立红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4812888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