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失初心 不走心(关注“工匠精神”缺失问题②)——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

2016年04月26日 03:13:59 来源: 人民日报

问:您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答:在“工匠精神”成为引领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的同时,其现实内涵也应延伸至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各个领域,不仅在动手实操层面需要工匠般的精益求精,对精神信念的执着追求也须不忘初心、事事“走心”。

问: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工匠精神”缺失还有哪些典型表现?您可否结合日常观察中的所见所闻谈谈看法?

答:“工匠精神”在社会的诸多行业中也亟须“充电”。“工匠精神”的缺乏概括起来有一些典型表现:

缺乏主动做事、自我驱动的精神。“工匠精神”的养成是长期自我驱动的结果,不是带有强迫性的“我做事给你看”,而是体现主动性的“好做事、事做好”。在政务工作中,缺乏自我驱动会助长怠政懒政和形式主义风气,“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与不干一个样”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缺乏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的耐心。“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精益求精,做事要反复打磨,才能“神乎其技”臻于至善。但在现实生活中,“做事何必较真,不要活得太累”的口头禅不绝于耳,这种缺乏精益求精的做事心态贻害极大。

缺乏追求卓越、做出精品的长远愿景。“工匠精神”不仅是自我激励的产物,也是坚持坚守的结果,更是一种立足长远的创新境界。缺乏追求卓越的愿景,为政就会得过且过,只求上传下达,缺少在变化的环境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信心,缺少泽被民众的决心。

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竞争,因此,在高校弘扬、践行“工匠精神”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问: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您认为高校教育和科研中“工匠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一些学生对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不够珍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毕业论文临时抱佛脚。多了些新媒体追逐“信息快餐”的浮躁,少了些传统媒体的“手艺人”对文字的精心打磨。

科研工作代表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但有的教师对科学研究缺乏敬畏感,把科研当做评职称的阶梯,一旦评上教授,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科研能力下滑。有的老师受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对学问不能精益求精,不甘于坐冷板凳。

问:高校该如何培育既能动手又会“走心”的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答:要建立适应时代要求、满足社会需要、体现教学主体价值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理念。教师必须言传身教。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学生人格、理想、职业态度的塑造者。学生也要养成自我驱动型的学习机制,实现人生思维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飞跃。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调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把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落细落实,通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跨行业的实践基地,把学生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调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领学生练就成一个兼具实践和思想的“手艺人”,既动得了手,也走得了心,强化认识现实、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89304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