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侧记

2016年06月01日 18:59:49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 题:“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侧记

  新华社记者刘大江、余晓洁、欧甸丘

  6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荣膺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获得这项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的,迄今仅有6人,包括钱正英、潘家铮、朱光亚、师昌绪、张光斗等科技界泰斗。

  采访学术大师,原以为是一个高山仰止、膜拜朝圣的经历。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位科学界的传奇人物,竟是眼前这位幽默地自称“80后”的八旬老人。更意外的是,一开口,他竟如此谦逊:“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看病大夫,永远在基层一线,这是一个科技界大师的自我定位。就是在这个人生定位中,钟南山的事业展开了辉煌的画卷。

  熟悉钟南山的人都知道,这个八旬院士至今还在一线工作。“挂钟院士的号”,是很多患者的最大心愿。钟南山每周都安排有固定时间坐诊“专家门诊”,一般一个下午看10多个患者,都是经过筛选的疑难杂症。钟南山对每个病人都仔细参询,有的时候看一个病人要花半个小时。“这些病人不容易,从外地大老远赶过来,很多还来自宁夏、黑龙江等地”,钟南山说,医学是对人的治疗,医生是治病人,而不仅仅是治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6楼病区区长郑则广教授说,看钟院士坐诊,感觉他是病人的医生,更是病人的朋友。

  每周三上午9点到12点,是钟南山的固定查房时间,这是雷打不动的习惯。从1992年至今20多年,钟南山的“院士大查房”基本上没有中断过,只要他在广州,每周三都如期进行。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挪富告诉记者,每周三上午,各个楼层的疑难病人都会汇集过来,我们会提前一天把那些疑难病人的材料给院士,第二天院士会过来与我们集体会诊。很多时候一天查房只能看3个案例,有时在病房看完一个病号,临床的其他病人抱着院士的腿,哭着不让走,院士就会告诉他:“我肯定会给你看,但今天已经排满时间了”,院士说到做到,周四或周五总会腾出时间来看这个病人,兑现承诺,“他总是对病人这么好”。钟南山说,我不是万能的,只是协调组织。查房时,多听听兄弟单位的意见,再一起讨论讨论,85%至90%的问题都能解决。

  一辈子历经沧桑,钟南山早已看淡了世间荣辱得失,但唯一不能看淡的,是病人的期待和需要。这,才是他医学研究之根,是大医济世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凭借苦行僧般坚毅、执著的研究实验,钟南山一次又一次站在国际医学潮流的前沿。2009年1月24日,国际临床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公布了3篇2008年度最优秀论文,由钟南山领衔的论文《羧甲司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作用(PEACE研究):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得票数最高。钟南山领衔的团队经过研究发现,一种常用的廉价国产祛痰药物——羧甲司坦,可显著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急性发作达24.5%,可使这一疾病的常规治疗费减少85%。这是我国学术界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柳叶刀》上被评选为论文第一名。

  一位永远在基层一线的“看病大夫”,务的是实,求的是真,这种科学精神,让钟南山讲真相,说真话。2003年在SARS猖獗的非常时期,钟南山讲出了科学的真相,不仅为成功抗击非典立下汗马功劳,而且还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赞誉。

  只有坚实的大地,才能托起星辰云河。

  末了,钟南山告诉记者,亚洲呼吸医学中心筹备好多年,今年终于可以落实。这是他今生最大心愿。

  这位80岁的“看病大夫”开心地笑了,像个孩子。

  此时,记者想起一句话:功如黄钟大吕,淡若南山之菊。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1897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