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教学模式改革,小班教学的灵魂

2016年07月05日 09:40:4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如果说,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双元制职业教育,那么从教育的视角分析,美国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可能得益于小班教学。

美国联邦教育部于1987年通过了一项名为《1998年降低班级学生人数暨教师素质法》的法律,根据这项法律,美国政府于1998年实行缩小班级规模计划,开始了小班化的进程。而“小班化教学”的模式也被世界一流大学广泛采用,2010年,美国哈佛、耶鲁、斯坦福、芝加哥等大学开设的全部课程中,70%以上的课程都采用20人以下规模的小班教学课程。

何谓之“小”,亚洲国家和欧美国家之间差别较大。当我们讨论30人是否算小班的时候,欧美国家的班级人数早已控制在20人上下了。当然,“小班化教学”并不仅是把课堂上的学生人数降下来那么简单,与小规模相适应的是一场教学方式的革命。从国际教育研究话语体系看,小班教学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效能效益取向,关注的是成本效益,即小班与大班的教学效能差异;另一种是调适取向,侧重探讨教师如何利用推行小班的机遇,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效能效益取向是结果导向的,而调试取向则是过程导向的。

以上所代表的两种研究取向,对“小班化教学”的性质有不同的理解,前者视其为一种将带来学生学业成绩提高之效益的教学干预,后者将其视为一种需要教师全面调整的教学理念和一个将带来系统变革的长期过程。然而,两者对话的基础在于,它们都从不同程度上认可小班教学具有带来积极效果的潜力,而潜力的发挥在于教师教学行为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真正的影响。简单来说,小班教学不仅仅是“小班”的问题,而且是小班环境下的“教学问题”。

在2014年发布的《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中,提出了高职院校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推动小班化教学的重要举措。可以这样认为,小班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行政化的保障,而小班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改革。小班不仅在于小,重要的在于改变大班的课堂教学形态,本质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目标的重心从理论知识的存储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促进教学组织形式由教师权威控制型向师生平等参与型转变;促进课程组织形式由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转变;促进教学评价由终结性闭门评价向过程性开放性评价转变。

明确了小班教学的本质与改革方向,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可有不同的选择,对公共课等知识型课程,可采取启发式讲授、批判式讨论和探究性学习,师生双方共同分享和探索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对专业课等职业型课程,继续推进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以课程实施作为重点,让教学实施与课程规划一同支撑起整个课程改革,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尽管小班教学的核心在于课堂中教与学,但小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它需要整个学校生态环境的改变,需要各种配套措施的支持。因此,应据小班教学实践创新的需求,展开理论研究、提供政策支持、推进各项配套措施、营造健康学校生态。

(作者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9117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