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二代”顾铭:有灵魂的玉才能吸引市场
扬州玉雕师顾铭是一个典型的“匠二代”。父亲顾永骏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中国当代山子雕第一人”。儿子顾铭获得了“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扬州玉雕少壮派领军人物,创下了一段“父子两人皆玉雕大师”的佳话。
生于1970年的顾铭坦言,尽管从小受到家庭的耳濡目染,但自己的志向并非玉雕。“做玉又苦又脏,当时就觉得为什么一定要跟家里人干一样的事。”拿着装潢设计的毕业证,顾铭因为一时没有找着合适的工作,还是进了玉器厂。厂里老师傅对玉的认真、专注,让他备受感动的同时也渐渐喜欢上了这门手艺。
那些年,顾铭整天把自己关在车间,设计、雕刻、打磨,在充分吸收父亲山子雕创作风格的同时,不断吸收借鉴木雕、牙雕、石雕等艺术的营养。经过10多年的锻造和打磨,2012年,顾铭的作品《彩云追月》一举夺得当年“百花奖”银奖。这件作品可谓凝聚顾铭个人风格的代表之作,它一改传统山子雕过满、过繁的特点,追求简约、舒畅的人文气韵。顾铭沉浸在自己的玉石海洋里,他的山子雕作品突破了扬派山子雕的传统,更多地讲究意境,小场景中做出大山水的气势,他的写意玉雕更是独树一帜。
新时代的手艺人在“守艺”的同时,也不得不直面市场,接受市场的洗礼。顾铭也坦言,周围就有不少像他一样的“玉二代”,他们和父亲一辈最大的不同是,需要面对扑面而来的市场。
近10年时间,中国玉石市场经历了一次次的洗牌。从2006年开始,玉石市场开始升温,直到2010年,玉石市场高速腾飞达到顶峰。“那时候,不分题材、不论材质、不讲究技法,做什么卖什么,只要是和田玉都能卖得掉,市场十分疯狂。”顾铭说。物极必反,2013年,受到经济形势、原材料枯竭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市场遭遇重大冲击,也带来了新一轮的洗牌。玉石缺少市场、工人发不出工资,顾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像顾铭一样,很多秉承工匠精神、弘扬传统文化、担当行业领军的“匠二代”,都经历着坎坷的成长岁月。传统技艺产品长期市场低迷,职业清贫清苦,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导致人员大量流失、转行,人才断档严重。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传统技艺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转型升级。幸运的是,扬州出台了《关于持续发展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意见》,以奖金制度化奖励“师带徒”,设立大师工作室,年设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匠二代”们也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不断尝试、探索。
顾铭开始尝试创作一些中小摆件、手把件、挂坠等,并探索出了人物玉雕创作的新思路:将生活场景和不是太昂贵的玉料结合在一起,将市井人物、社会话题引入玉雕创作,扩大了传统玉雕题材范围。特别是,顾铭在坚持艺术基础上创新,十分强调玉雕的思想性。顾铭说,从选材开始就有所考虑,以前是掏洞保形,现在则可以根据意图进行整体“整容”;以前山子雕以内雕为主,现在则大多数是外形雕,注重繁简对比、疏密对比。“玉本来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有了雕玉人的思想才能被赋予灵魂。创作的时候不能千篇一律,需要灌注作者的思想,有灵魂的玉才能吸引市场。”顾铭说。事实证明,顾铭玉雕风格简约却紧追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颇受市场追捧。在今年的西泠春拍中,顾铭作品的成交率达50%,其中《平安无事牌》更是以高于底价40%的价格成交。
像顾铭这样的“匠二代”受过高等教育,在新时期与市场共同发展,将工匠精神赋予了时代新内涵。回首自己的匠人之路,顾铭十分感谢父辈的支持和包容:“除了技艺,父亲一代对玉雕艺术孜孜不倦的精神,都激励着我们这一代。”本报记者 王 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