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军:启动“绿色发展”新引擎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2016年03月10日 09:53:54 来源:新华网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接受新华社、新华网联合采访。(应康伟 摄)

    记者:大家都知道,江苏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实我们了解到,江苏这些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江苏在这方面工作和成效?

    罗书记:江苏历来高度重视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新世纪初又明确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并把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作为江苏发展的重要方针。2007年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发生后,我们深刻反思、吸取教训,提出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制定实施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集中各方力量,加大有效投入,取得明显成效。

    2011年省委召开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把“生态更文明”作为“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把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作为“八项工程”之一,专门出台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节能减排、绿色增长、碧水蓝天等六大行动,启动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2011年底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把“生态更文明”列入全省总的奋斗目标,把生态环境指标列为“两个率先”的核心指标,努力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发展的重要品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引领,特别是按照总书记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展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布局。

    2013年省委召开十二届五次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对生态文明建设要认识再深化、目标再提升、措施再加强,将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六大行动”拓展为“七大行动”。

    2014年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对新江苏建设“环境美”的实践内涵作了明确,并提出具体要求。随着这一系列新部署的展开,省委、省政府相应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在全国率先颁布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作出顶层设计、明确目标方向。

    经过全省上下持续不断的努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建设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国家环保部也给予充分肯定。空间管控上,制定出台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并划定生态红线。产业发展上,形成“三二一”现代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占比加速扩大,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资源利用上,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与2010年相比,单位GDP能耗下降22%,单位GDP建设用地规模下降了33%,以更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效益。污染治理上,一些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PM2.5年均浓度值逐年下降,太湖治理连续8年实现“两个确保”,城乡环境整治覆盖率达到95%。生态建设上,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2.5%,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2.7%,在全国率先实现省辖市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建成国家森林城市5个。全省绿色发展指数从2010年的60.5提高到2014年的76.4,累计建成国家生态市县37个、占全国的1/3,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抽样调查满意率达86.5%。

    记者:现在,我们已经迈上“十三五”发展的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新的发展阶段,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什么大的考虑?

    罗书记:大的方面,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牢固树立、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展现新江苏“自然环境之美、景观风貌之美、文化特色之美、城乡协调之美”交相辉映的“环境美”现实模样,确保如期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省。

    战略上,主要是把握好江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强系统谋划,把握目标定位,久久为功、稳步推进。我们将力争实现两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目标:一是争取环境拐点早日到来。“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是必须守住的底线,实现生态环境总体性好转拐点的早日到来则是更高担当。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做到“三个决不”: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富足”。二是使绿色发展成为鲜明优势。在全省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在新常态下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革命”作为突出任务,真正让绿色成为新的增长点和竞争力,让江苏发展包含更多的生态质量。

    战役上,主要是抓住关键点,组织攻坚战,打好歼灭战,争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大主动。战略目标明确了,还要从眼前每一场战役抓起。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用两年时间集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重点行动,组织实施一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重点工程,引导各个方面从眼前抓起,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一个一个骨头地啃,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个行动重点要达到四个阶段性目标:一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特别是在群众感受最深的大气、水、土壤等质量问题上有明显好转;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节能减排走在全国前列,夯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根基;三是生态系统保护明显加强,以山水林田湖为重点,加强系统修复与保护,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四是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着力避免环境公害事件,确保安全度过环境风险高发期,保证生态总体安全。

    记者:您刚才谈到,争取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需要抓住关键点,打好歼灭战,请问这些关键点和歼灭战主要有哪些,如何攻坚突破?

    罗书记:江苏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应该说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如何把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抓牢抓好抓出成效,我们想,很关键的一条就是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排了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降雾霾、增蓝天。针对燃煤,废气、尾气和扬尘,以及秸秆焚烧这三类江苏大气污染的源头,更大力度地实施降煤、控排、禁烧举措,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降煤,主要是降低煤炭消费总量,力争实现负增长。控排,主要是严格控制各类废气尾气和扬尘排放。禁烧,主要是严格落实全面禁烧的措施,确保不反弹回潮。二是保清水、治污水。做到清水量不减, 对良好水体实行清单式保护,把保护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湖泊、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海域;污水必处理,污水未经处理达标不能排放,达标排放也要控制总量;饮水保安全,建立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屏障,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安全稳定优质的放心水。三是护净土、治脏土。认真落实国务院将出台的土壤治理“土十条”,保一方净土、护人民健康。突出抓好工矿企业废水、废渣排放处置工作,对偷排偷埋行为铁拳重击,加强有毒化学物和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土壤“排毒去脏”;突出抓好化肥农药使用、农业废弃物处置工作,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是守红线、善留白。严守生态红线,确保生态红线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22%;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将核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地到户、上图入库;严守城镇开发边界红线,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的开发边界。在江苏发展的大格局中,沿江地区是主要支撑,沿海地区是新增长极,生态建设压力大、任务重,尤其要严格按规定审批搞开发,善于做好留白的文章。五是重建设、广增绿。系统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六是抓根本、转方式。生态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于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我们将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更大力度推进绿色清洁生产,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体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要把这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落到实处,需要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一是抓关键少数,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认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入手,认识上要有“立此存照”的意识,来的时候环境怎么样,将来离任时又是什么样子,要经得起后人的评判;能力上做到“三个清”:生态资源的家底要清,环境问题的症结要清,建设生态文明的路数要清,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牢牢抓在手上,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二是抓责任落实,坚决落实好党政同责、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损害生态环境终身追责等制度要求。三是抓改革法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实施方案,在实行区域联防联治、生态补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等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形成长效机制。四是抓社会共治,在全社会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强化社会各方面责任,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 廖佳]
01002002161000000000000001110918128788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