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学者看“巴铁”事件:暴露国民科学素养等问题
2017-07-05 07:43:3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巴铁”事件暴露的是国民科学素养与创新环境营造的问题

  类似的“重大发明”,杨涛并不是第一次见到。

  十几年前,杨涛曾受到一位民间发明者邀请,去深圳开一个“高端研讨会”。

  杨涛并不认识这位发明者,但曾收到过他的几本专著。他认为书中有很多不符合基本科学原理的地方,更谈不上交通工程的系统理论。

  “当时我并不想参加,但我了解到,业内多位资深专家均接到邀请。”

  杨涛与几位专家达成共识:“要么大家都不去,要么大家一起去澄清事实和指出谬误。”

  据杨涛回忆,当时会场还准备了一份“中国新城市汽车主义宣言”。主持人开场就说,这项发明是堪称“诺奖”级的重大成果。

  在会上,杨涛抢先发言说,希望到会媒体,对这样一个未经验证、还存在重大缺陷的“成果”,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报道。他列举了他认为在这种模式中存在的错误和漏洞。

  这项发明至今没有在全国得到推广,那份“宣言”也就不了了之。

  在杨涛看来,所谓的“民间科技发明创造”,大体指的是:“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非专业人士,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

  他每年要接待几批这样的人士,有中学生,也有很多离退休老工程师。有的近在身边,有的远在新疆伊犁。有的数十年都专注于一项交通技术的发明创造。

  在杨涛的观点中,和“巴铁”类似的所谓“重大民间科创成果”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暴露的是国民科学素养与创新环境营造的问题。

  他能理解,对于饱尝交通拥堵之苦的人来说,“巴铁”这样的创意出现时,就像一个关于未来的美好承诺。但他坚持认为,科学发明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出发点。

  “我看过的研究治理拥堵的‘民科’中,90%都和巴铁一样,在出发点上出了问题:只想着把最有利又有限的路面空间让与小汽车通行,而非从根本上抑制小汽车出行需求,也就很难缓解交通拥堵。”

  他甚至总结出这些所谓“重大民间科创成果”从兴起到陨落的过程:每一次“兴起”,都是发明者、政府、民众、专家和媒体共同作用的成果。每一次陨落,也都是多方觉醒后的共同揭露。

  在杨涛的记忆中,有的民间发明者失败了一次,不甘于半途而废,较劲几年甚至十几年。他也由衷赞赏这些人的执着劲儿。

  “但泡泡就是泡泡,迟早会破。原先的炒作、热捧、自豪和期待,不过是南柯一梦,最终还要回到科学的原点。”他说。但他也不想太苛刻,“可以用宽容甚至赞赏的眼光来评价和鼓励。”

  他同时认为,专业人士应实事求是地、明白无误地向发明者及早指出发明创造中哪些是有创意、有价值的,而哪些是存在缺陷和问题的。“这才是对民间发明者的一种爱护和支持。”

  其实,在观看“巴铁路面测试”的那天,王正宇已经看到了失败的端倪。

  王正宇大学时学过机械专业,还做过两年机械相关工作,在谈到“巴铁一号”的车体时,他有些不屑:“那玩意儿就是几根方管焊接起来,铺上铁板做的。刹车都是早已淘汰的锅刹,随便一个大点的机械厂就能做。”

  他记得,当时巴铁行驶的速度还没自己走的速度快,甚至能听到车体“共振”产生的噪音。

  因为听说是“样车”,王正宇就没往心里去。他当时的关注点一直在“巴铁之父”白丹青身上。

  身为淘宝店主,他在店里上了一件“巴铁同款白总服装”。直到上个月,他才把这款衣服卖完,但退货率奇高,“店铺评分从4.8降到了4.6”。

  最近几天, 王正宇回了趟承德老家,34岁的他不敢把经历告诉父母。他打算找朋友借点钱,维持淘宝店铺的日常周转。

  如果借不到钱,王正宇打算和以前一样,背着大包,骑着电动车,去摆地摊。

  不过他并没有那么沮丧,因为想到过去看着那些“小钱”进账时的欣喜,终归觉得“心里踏实”。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赵昊、王正宇、王莉系化名)(记者 兰天鸣)

   上一页 1 2 3  

+1
【纠错】 责任编辑: 聂晨静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华盛顿举行独立日游行
    华盛顿举行独立日游行
    秦岭药子梁羚牛成群
    秦岭药子梁羚牛成群
    清凉一“夏”
    清凉一“夏”
    “绝壁画廊”巫山小三峡尽展南国绿意生机
    “绝壁画廊”巫山小三峡尽展南国绿意生机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7650112126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