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推动产城融合联动

2017年07月13日 09:17:20 来源: 成都日报

  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而城市产业发展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布局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市工作、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重要论述,尤其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对产城融合联动、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城市工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

  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城市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当然,城市必然是以某一个既定的空间作为载体,由此实现其自身的扩张与产业的发展。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都是通过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完成的,都是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都是建立起既符合“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又适应域情的特色个性空间结构。只有将空间结构与生产力布局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城市全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城市建立的特色空间结构,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定的空间具象表现形态,由此形成城市在产业发展层面的空间结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城市空间结构直接关系城镇化质量,影响房价、交通、生态等城镇人居环境和竞争力,处理不好会滋生和助长城市病。”

  创新城市整体规模结构。任何一个城市的建立与发展,都同这个城市在国家和城市圈群中所存在的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理论上把这个客观存在的价值,称之为“能级”。也就是说,城市在国家和城市圈群中所存在的价值大小,直接转化为城市能级的高低,这种能级的体现即为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城市规模的大小,从某种程度上与该城市的产业发展成正相关关系,国内外的城市发展莫不如此。事实上,一个城市的整体规模与产业发展,或者说其“能级”也有个竞争力和吸引力问题,有的城镇会快速成长,有的城镇会缓慢成长,有些城镇可能会不成长甚至走向萎缩,这是自然选择。

  调整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镇扩大了,但产业空心化是不行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社会空间高质高效运行的支柱,也是确保城市运行良好、创造百姓就业的基础。调整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需要强化城市主导产业的甄别和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关注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领域,找准矛盾和问题,选对路径和方法,形成城市发展空间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真正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融合联动。

  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要在城市落得住,关键是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就业和生活环境。”一座城市失去了自身的特色产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本动力。

  城市因强大的产业体系而兴。纵观全球,发达城市都因拥有强大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实力而站到世界舞台中央。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支撑,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先进生产要素和优秀人才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产业一旦形成规模,将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外部资源要素加快集聚,促进内部新生主体快速衍生和成长。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之间是一个互动调整、新旧更替、动态提升的耦合过程,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生产、消费、就业、服务等功能提升。以成都为例,成都要赢得未来发展,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积蓄冲刺世界城市的能量,必须依赖产业实力的不断壮大。

  城市与产业升级需要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一个过程,不能以安排就业为名盲目上大工业项目,城市吸纳就业能力也是有弹性的。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从城市的发展规律来看,城市与产业的协调发展,本质上是保持城市化水平与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协调。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指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和产值比例,由低水平逐步过渡到高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使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农业产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但这一过程的实现,必须是以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基础,要以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转型目标。

  制定并实施特色产业发展战略。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特色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要求政府按照延长产业链的思路,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鼓励和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使产业内整体交易成本最小化,促进具有专业化规模经济效益和根植性强的生产网络的形成;同时,不断完善城市产业的价值链、创新链。与此,特色产业的形成需要政府挖掘和整合资源,发现并发挥优势要素的经济作用,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而推动城市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

  城镇化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事实上,没有农民的城镇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反之亦然,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城镇化,也就没有农民的城镇化,也不可能有现代城市的发展。

  切实保护好农业用地。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土地,农业现代化要保证土地数量和质量。现在的问题是,在一些地方工业化、城镇化压倒了农业现代化,打败了农业现代化。在这个问题上博弈时,一些地方输的往往是大量良田,赢的是工业化、城镇化,而且很多人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因为土地一转让每亩可以产生几百万、上千万元的利润,在自己这一任中就能体现出效益来,而种地种100年也没有这样的效益,有人就会想,凭什么要用这些地搞农业?以后要有硬杠杠,有些农业用地是不能动的、硬性的,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考虑城镇化规划,要避开这些农业用地。

  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城镇化建设中发展城镇生产力是关键,发展城镇生产力能够带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引擎。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展涉农产业带动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城市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会产生“正外部性”,由此辐射服务周边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展非农产业,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转移出来的部分农民提供产业支撑,从而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努力实现农民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也谈不上,还会影响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 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要用市场经济观念引导农民,提高农民经营自己创造产品的能力,使农民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中,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作者:周跃辉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486112131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