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记者节前 访“青记”
2017-11-05 09:27:01 来源: 经济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这个节日对新闻从业者既是致敬,也是鞭策。它时刻提醒我们,常怀新闻理想,坚守职业道德

  上海南京饭店大楼是一座见证了近代申城峥嵘岁月的历史建筑,中国记协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青记”)也于1937年11月8日在此成立。2000年,国务院正式将“青记”成立的这天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存在仅3年多时间的“青记”以宣传抗日、发展中国新闻事业等为己任,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第十八个记者节来临之际,笔者满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访了“青记”纪念馆这块精神高地。

  白色的大理石外墙、中西结合的大门窗灯,纪念馆的外观庄严典雅。拾阶而上,楼梯两侧的墙壁上依次标记着“青记”全国分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我们要用鲜血写出民族的雄姿……我们要用双手广播革命的火种”,刚走入纪念馆,耳边就传来了激昂的歌声。

  原来,纪念馆在播放“青记”会歌《青年记者》,歌声将我们带入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平、津沦陷以后,日军又大举进攻上海。在全国抗战和全民抗战大局的影响下,上海新闻界同仁为了能够如实报道当时战况,深感有进一步组织起来的必要。11月8日晚19时,“青记”成立大会在上海南京饭店正式举行。

  在“青记”组织下,成员始终活跃在抗日战争最前线,被誉为“手无寸铁的百万兵”。在台儿庄会战中,范长江整日整夜贴身跟随战役主将,最早发出反攻胜利的消息。《大公报》因此而发了“号外”,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战火中,“青记”的记者们总有办法先人一步向后方发回战情捷报,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

  “上海—武汉—长沙—桂林—重庆”,纪念馆里的一张地图标记着“青记”迁移的轨迹,战火纷飞中的“青记”不得不数易其址。长沙时期,是“青记”自身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阶段。

  由于国民党政府严格实行新闻检查制度,国外媒体通过中央社的稿件了解不到国人抗战的真实情况和声音。为此,在周恩来的帮助下,“青记”的负责人范长江以学会成员为主要骨干,组建了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以桂林为总社,建立香港、重庆、金华3个分社,以专论和通讯稿形式向国内外150多家报纸供应稿件。

  “青记”在武汉时期,创立了会刊《新闻记者》。纪念馆大厅的玻璃橱窗里就摆放着一本泛黄的《新闻记者》创刊号。仔细辨认目录,可以看到当时新闻界的知名人士,如邵力子、张季鸾、邹韬奋、范长江等都从各个纬度对新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作了论述,并向从业者提出要求和希望。

  范长江在《建立记者的正确作风》一文中说,“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一是必须绝对忠实,必须以最客观之态度,从事新闻工作。二是必须生活于自己的正当收入的工作中,绝不拿任何方面的一个铜板津贴”。

  “青记”的这些理念和准则,放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纪念馆出口处印刻的“四向四做”要求,提醒每一个从业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走出纪念馆,已是暮色四合,我的思绪并没有从“青记”这群可亲可敬的前辈们身上跳出。我国的记者节设在“青记”成立这天,是为了纪念在烽火硝烟中诞生的行业团体,也是为了鼓舞和激励新闻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这个节日对新闻从业者既是致敬,也是鞭策。它时刻提醒我们,常怀新闻理想,坚守职业道德。(周 剑)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杨婷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松巴藏寨之秋
松巴藏寨之秋
层林尽染秋意浓
层林尽染秋意浓
电动双座飞机能飞两小时了
电动双座飞机能飞两小时了
蓝盾尖兵这样炼成
蓝盾尖兵这样炼成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1907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