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讨论“国家宝藏”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2017年12月28日 15:35:51 |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图表:《盗/守墓笔记》二

  伤痕:盗洞可以填回去,然后呢?

  新华社一篇报道中曾提到,在陕西秦雍城遗址,一位秦国国君的墓葬区累计有270多个盗洞,这些大大小小的盗洞来自多个朝代,算下来,自这位国君下葬后平均每10年就会被一个盗墓贼“探望”一次。

  在公安机关公布的盗墓大案中,很多案件侦查的起点,也都是盗洞的发现。盗洞是盗墓贼出入墓葬的通道,也是盗墓行为存在的直接证据,因此有不少人会将盗洞掩埋,以掩盖犯罪痕迹。

  10月份终审被判死缓的姚玉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盗墓案——公安部部督2015一号特大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系列案件头号主犯,盗墓界人称“祖师爷”。媒体报道,姚玉忠有一个“高明”的细节:盗墓时带一包草籽,临走回填盗洞,撒下一把草籽,用不了多久,挖开的土上就长草了。

  盗洞可以回填,但被破坏的墓葬与遗址,真的会像伤疤愈合一样没事了吗?

  在考古专家眼中,盗掘一座古墓,不光文物被盗,还会破坏墓葬中原有的层位、器物的共出关系及其携带的各种文化信息,而这些恰恰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依据。盗墓,对于研究文物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是巨大的灾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黄锐]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91122168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