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新春走基层】昆曲因他们而美丽

2018年03月06日 13:31:2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苏影)被誉为中国戏剧“百戏之祖”的昆曲虽然起源于江苏昆山,但爱好这门传统艺术的昆曲爱好者在全国却是比比皆是,我国西南一隅的贵州就有这样一群昆曲爱好者,他们因昆曲而结缘,每逢周末假日一起唱念做打,一起了解昆曲的“前世今生”。

  图为曲社公益讲座现场。(見一曲社提供)

  记者春节期间探访了这群可爱的曲友,探究生活在现代的他们为什么会被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昆曲所吸引、感动,昆曲究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据贵阳昆曲民间社团“見一曲社”发起人之一白庆慧介绍,曲社成立三年以来,从最初的30人报名入社到现在已有60多名学员加入,其中既有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也有职场白领。最年长的是60多岁的退休干部,最小的学员是跟着妈妈一起来上课的“昆曲娃娃”,每次来上课时也跟着大家一起咿咿呀呀地学唱。狗年开年,曲社又将吸纳新的一批学员,到时又有新的血液注入社团。

  图为曲社学员练习身段。(見一曲社提供)

  “让我最感动的是很多学员通过各种渠道辗转找到曲社,探寻着各自对昆曲的理解,在昆曲中找到自己的喜好与方向。”白庆慧一说到社团的学员就滔滔不绝:“葛姐年龄虽大却在家中苦练,把昆曲的身段神韵学了个七八成;学霸小海为了彻底地了解这门戏曲,把昆曲的‘前世今生’都找来典籍一一研习;熊大师兄把昆曲与其他传统文化巧妙结合……”

  中国文化的美其实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的,等待着被唤醒,也许你还没有找到,而曲社的学员却幸运地找到昆曲这个载体,还能从各自的角度发掘出昆曲独特的美。昆曲触碰到他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他们对昆曲的真爱也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作为90后,昆曲让我逃离快节奏时代的纷扰,穿越到古代,做了回享受慢生活的人,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学诗词、学礼仪、学做人……”因为外婆和妈妈都是越剧迷,90后学员宋玟瑾从小就跟戏曲结缘。听着戏曲长大的她,在曲社里除了学习昆曲外,还学习曲笛,为曲友伴奏唱曲。在生活中,昆曲对她来说是“曲如空气”,不管是做饭、打扫、还是洗澡,都会打开蓝牙音箱一边听一边跟唱。为了尽快学会吹曲笛,就算是在出差在路上,也会戴上耳机,看着曲谱,打着节奏听昆曲。通过学习昆曲,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热爱,觉得传统文化更加立体而有趣。

  白庆慧则通过学习昆曲学会了欣赏古典戏曲之美,并对其他的中国古典文化之美有了更深的感触。她说:“学习昆曲让我的生活更加地能够与内心连接,哼着小曲的时候,和自己在一起怡然自得,是另一种美妙。”

  今年62岁的熊世明,是社团里年纪最大的学员。喜欢诗词歌赋的他通过昆曲打开了文化宝库的另外一扇门,原来只会读诗词的人,现在用昆曲的方法优美地唱诗词。“要读的书又多了,而且可以边唱边读。唱词曲,一个人也回肠荡气。”

  图为曲社一期菊月雅集。(見一曲社提供)

  在这个互联网蓬勃发展、娱乐多样化的时代,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昆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许多戏曲人都在做着各种尝试,包括做戏曲周边、线上互动、戏曲进校园等,让更多的人了解、接触到传统戏曲。像曲社这样的民间团体在昆曲的传承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曲社除了邀请昆曲名家开设唱腔、身段等课程给学员授课外,还开展多场公益讲座、活动和雅集,普及、推广和传播昆曲文化,让更多爱好昆曲之人一起走进昆曲的世界,领略昆曲之美。许多来筑演出的昆曲演员受邀来给曲社讲课时,都会为社团曲友的热情、坚持和专业而感动。

  当我们感叹“戏曲观众多白发”的时候,像曲社这样的民间团体见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戏曲,听戏不再是老人的专利。就像白庆慧的新年愿望一样“愿昆曲一直都有传承,一直都被一众爱好之人维护、喜爱。”

【纠错】 [责任编辑: 苏影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071298237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