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黄河“追冰人”:冰不“放假”我不休

2021年02月10日 18:02:08 来源: 新华网

  李振宇(左)和张成在黄河上巡测(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新华社银川2月10日电 题:黄河“追冰人”:冰不“放假”我不休

  新华社记者 马丽娟

  春节将至,当人们放松心情,准备过节时,李振宇和他的队友们仍然心弦紧绷。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黄河宁夏段冰封的河面解冻加速。循着黄河岸边走,只见透明的冰块被河水裹挟着向下游涌去,平日因泥沙而浑浊的河水呈现出清澈的淡青色,如此美景之下却潜伏着危险——凌汛。

  李振宇是宁夏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中心石嘴山分局巡测队的队员,黄河开河后他和队友们每天追着冰跑。“冰化到哪里,我们追到哪里,今年开河提前了,这几天升温快,一日开河十几公里,要及时追踪冰的位置。”李振宇说。

  张成在查看冰尺数据(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凌汛是黄河最难防守的灾害之一。黄河在宁夏境内为南北走向,从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极易在冬春封冻、开河之际发生凌汛。石嘴山市在宁夏地理位置最北,黄河石嘴山段长108公里,是宁夏防凌的重中之重。

  “开河时上游先解冻,但下游还冰封着,河槽蓄水、上游来水及消冰融水向下游汇流,很容易形成冰塞、冰坝,造成凌洪灾害,淹没周边农田和水利设施等。”宁夏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中心石嘴山分局工作人员马军说,宁夏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凌汛灾害。

  马军告诉记者,冰坝形成位置难预测,且冰水齐下比普通洪水破坏力更强,中国自古就有“伏汛好抢,凌汛难防”的说法。巡测队员们就像凌情“侦察兵”,沿河追踪,排查险工段、桥梁、弯道等重点位置的凌情信息,以及时发出预测预报,为相关部门防凌减灾决策提供准确数据,保护沿黄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下午4点,李振宇和队友两人一组,穿着救生衣、带着望远镜等工具沿河巡测,108公里共有16个巡测点,每个点都要记录开河距离和水位高度。河边风大,湿度也大,一会儿寒气吹透了棉衣。“比封河期好多了,封河巡测从早上6点开始,一下车冻得像没穿衣服似的。”李振宇说。

  “现在巡测工作量比过去减轻了许多。”从事30多年水文工作的李振宇还记得,过去只能蹬着自行车巡测、打电话上报信息,一出门就是十几天。而现在,随着水文信息化建设,宁夏在黄河干流建设了48处水情工情监测设施,凌情监测也升级为视频监测为主、人工巡测为辅。

  李振宇通过视频监控查看凌情(1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即使这样,巡测队的队员们没有放松警惕。李振宇说,这几年河床改道,一些河段处于视频监测盲区,而且今年凌汛期黄河流量大,最近每天都在700立方米每秒左右,要格外注意。

  黄河凌汛期间,每天早晨8点半之前上报流凌密度、冰面厚度、水位高度等相关凌情数据,是巡测队一项雷打不动的工作。数据经过三次核对后,将上报宁夏水利厅等相关部门,“一分一厘都不能差”。

  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巡测队每天都有人值班,除了监测黄河,还要监测每日蒸发量、降雨量等。“我们放假了,水是不会放假的,所以得坚持在现场,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巡测队队员张成说。

  李振宇在黄河边长大,年复一年注视着母亲河冰封又解冻,日复一日记录河流的“胖瘦”变化,他对“水文人”的身份有着别样的感情。

  “中国人从古代就开始观测黄河,我个人的工作或许微不足道,但一代代水文人跨越千年的接力记录,将为后人研究黄河、认识黄河提供历史的注脚。”

【纠错】 [责任编辑: 焦鹏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09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