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周年。11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朋友圈不断壮大,中国已经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中外工程师在文化的巨大差异下沟通与交流,中国建设者将技术与爱心无私奉献给沿线国家的人民,茶叶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互利共赢的媒介和桥梁……这些感人和真实的故事定格为一段段生动的文字、一张张精美的图片收藏于《新丝路 新传奇:“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故事汇》中,述说着一段段文明交融的传奇故事。
炎炎烈日下,在沙漠中建起摩天大楼;漫漫潮水中,在海上打造“未来之城”。中国工程师不畏困难,填海造地,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希望。管理埃及标志塔高空及临边作业的晏月平、守护中欧班列运输通道的“铁木兰”女子检验班、打造土耳其最大混合电站——胡努特鲁电厂的上海电力集团……这些中国建设者有的放弃了在国内的安稳生活、有的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离开家乡,远赴异国,将中国梦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梦完美结合,既有宏大擘画,也有细处关照,不断增进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守护中欧班列运输通道的“铁木兰”女子检验班在杜尔伯特火车站9号线进行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沿线国家的人们也在为建设自己的祖国而努力奋斗。他们或自主学习,或在中国老师的带领下积极进修,逐渐渡过了语言和技术的难关。
哈萨克斯坦电力工程师阿比尔加济耶夫看到绿色能源的良好发展前景,加入札纳塔斯风电项目。他通过在中国项目组多年的努力学习与实践,提升了自己的职位与生活水平,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阿比尔加济耶夫说,风电项目为札纳塔斯市创造就业、增加税收,城市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泰国女孩潘纳洛在赴华留学期间走访中国多地,亲眼见证了高铁给沿线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为了助力家乡的铁路建设,潘纳洛回国后应聘成为中泰铁路一期工程项目部的翻译。她希望能早日体验自己亲手参与建设的铁路,坐火车从泰国经老挝去中国旅行。
“我们是师徒,更是朋友。”这是中国“师父”蒋立平对肯尼亚“徒弟”霍勒斯的评价。他们同为火车驾驶员,协作互助,在蒙内铁路上奔波往返,培养了无需话语也能知晓对方意思的默契和情谊。通过“师带徒,手把手”的方式,来自不同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共同绘制着“一带一路”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蒋立平与学员霍勒斯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新时代援外医疗工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不断深化国际卫生合作交流。塞内加尔位于非洲大陆的最西端,是首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西非国家。中国第19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于2021年11月抵达塞内加尔,在迪亚姆尼亚久儿童医院开展为期2年的援外医疗任务,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和强烈责任心受到当地民众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赞扬。镜头记录下了中国医生细心检查治疗病患的瞬间,这些善举展现了真实的人性光辉。
第19批中国援塞内加尔医疗队成员在塞内加尔迪亚姆尼亚久儿童医院合影。(新华社记者 韩旭摄)
“开茶咯——”春和景明,草木繁盛。在闽北武夷山,随着一声声嘹亮的“喊山”划破天际,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茶山再次被唤醒。茶商龚雅玲趁着天气晴好,一早就带着茶工上山采摘。她在武夷山星村镇的400亩茶园,这一季春茶能产毛茶4万多斤。它们将被制成有机红茶和岩茶,销往美国等地市场。茶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书写时代新篇。
茶农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的茶山上采摘新茶。(新华社发 陈颖摄)
从长安到罗马,从泉州到麦加,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千年后的今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正在描绘一幅多元文明包容发展、美美与共的崭新画卷。(田霖欣)
《新丝路 新传奇:“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故事汇》
《新丝路 新传奇:“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故事汇》编写组 编著
新华出版社2023年12月
ISBN 978-7-5166-7137-5
定价:8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