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 | 今日关注 | 中国网事
12月13日
导读:
年底是既定任务的交卷期,更是来年目标的谋划期。“十三五”开局之际,各级干部该拿出怎样的精气神儿,直面爬坡过坎难题,让改革发展举措少打“白条”?

百亿“睡钱”百万亩荒地,官员感染“拖延症”?

  新华网北京12月7日电(记者陈芳 周琳 凌军辉)相当于100多个西湖大小的土地被闲置、两个地级市就有2万多套棚改新开工任务虚报“凑数”、数百亿元财政资金趴账上成“瞌睡虫”、24个省、区、市的249人因懒政怠政被问责……

  为祛除这些政治生态中的“常见病”,从政府主导到第三方参与、从全面到专项、从检查到督查,2014年以来,督查已成为中央督促重大项目落实、重要部署落地的“杀手锏”,而其中暴露出的懒政怠政问题更是触目惊心,直指部分干部“只想当官不出力、只想揽功不担责、只想谋权不舍利”的“偷闲”状态。

  年底是既定任务的交卷期,更是来年目标的谋划期。“十三五”开局之际,各级干部该拿出怎样的精气神儿,直面爬坡过坎难题,让改革发展举措少打“白条”?

  督查百万亩荒地、百亿“睡钱” 向“不贪占也不干”开刀

  资金沉淀、土地闲置、保障房空置、棚改水利建设迟缓,重大项目“落地”持续感染“拖延症”,这种状况是多年来少有的:

  督查和审计显示,2014年投资完成率总体上达到86.8%,个别领域重大工程投资只完成一半左右;全国2009年至2013年已供建设用地中,闲置土地105万亩,相当于100多个西湖的大小;193个项目进度明显滞后,20多个省份及部门资金沉淀564亿元……

  财政资金“趴了窝”,重大项目进展慢,折射的其实是经济新常态下懒政怠政现象的抬头和蔓延。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干部呈现思想“疲态”,不时感叹“为官难为”,认为不作为有很多理由,庸政无责、小过难究。

  一些地方甚至玩起“数字游戏”:青海省海东地区行政公署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通过在项目申报书中提供虚假国有土地使用证方式,用虚假材料获取中央专项资金6000万元;7省12市县及单位虚报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或完工量达1.4万套。

  资金“呼呼大睡”,为官者责任岂能“打盹”?直击重大项目落实中的“逍遥官”问题,2014年以来,国务院已公布了两次全面督查的问题处置结果,剑指失察、失职、渎职等行为。第二批核查问责结果显示,24个省(区、市)依法依规对249人进行问责。

  “过去为了上项目不惜代价,现在土地、资金、项目一应俱全,项目推进却拖拖拉拉。说到底还是‘保官’思想重,为民情怀少。”中国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说,中国要实现中高速的发展,靠的正是广大干部攻坚克难的率先作为。干事的劲头松懈,就会贻误发展的好时机。

  审批“马拉松” 执行“念歪经” 完成“睡大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狠抓作风建设,破除官场陋习和潜规则,政治生态明显改善。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祛除顽疾非一日之功。经济新常态下,部分干部的“偷闲”心态,恰恰折射了责任担当精神的弱化。

  ——只想当官不出力:收费积极、会签“拖拉”。督查和审计结果显示,去年7月发改委、财政部将1.27亿元大型节水灌区配套建设和节水改造的资金下达黑龙江,却因省水利厅在会签环节“卡”了一个月,错过水利项目施工黄金时段,11个项目当年未能开工;一份涉及上亿元资产处置的公文从今年2月26日被三亚市政府领导批转后,直到11月13日才抵达国土局,公文“旅行”了260天。

  可涉及收费、审批等实权,却一点也不拖拉。从今年一季度审计看,质检总局、财政部、民航局等管理的12项行政审批事项未按要求取消或合并。有的部门单位还将行政审批相关事项直接委托或变相指定所属单位办理,2014年违规收费7亿多元。

  ——只想揽功不担责:申报主动,落实“瞌睡”。一些部门和单位申报项目、获取资金时弄虚作假,实施时却“欺上瞒下”。例如福建华安县财政、经贸等采取编造材料、假借企业名义,骗取中央关闭小企业补助资金4000多万元,却用于单位还贷、与企业私分等。重庆市奉节县融资平台公司使用财政资金2500万元购买210套廉租房,将其装修成办公楼出租给县委、县政府机关使用。

  面对督查,各种虚报数字、项目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屡被发现。仅在贵阳市,就有3万多套保障房闲置,涉及投资80多亿元;哈尔滨铁路局擅自改变了部分货运专线的货运功能,造成该段铁路建成后无法正常运行,近12亿元投资打了“水漂”。

  ——只想谋权不舍利:给钱“就办”,不给就“设障”。最新案例显示,2013-2015年,黑龙江省工信委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处原副处长张伟天,负责企业申报国家清洁生产项目补贴资金审核工作时,以加快审核评审进度为理由,明码实价向3家企业索要项目获批资金额度15%的好处费,对不给好处费的企业百般阻挠设障。

  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表示,这些其实是拖慢改革进程“逍遥官”。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做事,让国家投下去的钱打水漂,也是一种腐败。

  抓住“关键少数”“示范” “有责政府”不放空炮

  清理2000亿财政沉淀资金,处置闲置土地24万亩,该往何处去?“要依法把那些趴在账上多年的财政拨款再收回来,调给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地方去。”权威人士指出,建立专项巡查、重点督查、常态监督的工作机制,让“太平官”难再太平。

  按照有关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确定了12个方面、62项重点任务和责任单位。除了提出了经济社会的一些主要目标,推进节能减排,特别强调了一些约束性指标和硬任务。如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再解决60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水。

  不能让硬任务“放空炮”,就要抓住“关键少数”“示范”。曾业松建议,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带头立身正拒腐蚀,就会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反之,“有权就任性”,必然带坏干部队伍,败坏社会风气。

  “有的还在期待督查一阵风,以为能回到以前熟悉的轨道上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褚松燕认为,当前由纪委、组织等部门配合督查组也表明,督查不是“软催促”而是“硬问责”,对不为、乱为上“紧箍咒”。细化职责奖惩分明,就能实现干部作为和“能上能下”的有效衔接,不给“偷闲”官员生存空间。从长期来看,依法、独立、公开地用好督查这把剑,还可以对有些政令进行效果评估和方向修正,通过发现与政策预期目标间的差距强化落实的着力点。

  专家认为,对于部门申报预算不合理,资金与需求不匹配等源头性问题,需要通过完善预算体系、加强一般公共预算各项资金统筹使用、建立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任务清单和时间表等举措,盘活沉淀资金,避免出现“重筹集、轻使用”。

全 文

500权力事项“瘦身”,重拳改革直指“权瘾症”

  109个铁路建设项目早已完工,但变更设计的批复还在“路上”;广西无依据自定收费项目,导致增加企业负担10亿多元;广东省住建厅对取消资格认定的规定“视而不见”,让“收钱、发证”行为拖7年不清理;40个单位和地区落实中央政策不力、落实简政放权不到位被“点名”……

  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破障闯关、加速推进,今年中央政府至少累计清理500多个权力事项。然而,也有一些部门和干部对权力“恋恋不舍”,“改不动、改得慢、改走样”,呈现“温差”现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如何克服“权瘾症”,让改革接力一路畅行?

  痛点、阻点:40个单位地区因“政策跑得慢”被“点名”

  卖地板要考证、烧锅炉要资质、搬木材要技能认定……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职业资格认定,都出自实权部门和“红顶中介”之手,而这些奇葩证书今年已被叫停或取消。

  向反映的突出问题入手,取消12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清理规范89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取消和下放94项行政审批项目……仅在今年中央政府就至少累计清理500多个权力事项。

  简政放权犹如政府部门从自己身上割肉。在今年全国大督查中,106项事项被国务院催办,部分直指简政放权改革落实中的痛点、阻点。但权威人士指出,一些部门取消下放的数量和质量仍需提升,“含金量”高的事项偏少。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国务院就组织了规模空前的督查,首次使用第三方评估结果,对部门和省份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验,“简政放权”位列项目第一。继续取消和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成为行政审批改革的主要任务。

  记者梳理发现,至少有40个单位和地区,因“政策跑得慢”,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简政放权不到位,被审计署“点名”。

  有些该简的没简,审批制度流于形式。对中国铁路总公司172个I类变更设计抽查发现,38个项目超出应审结时间5倍,涉及投资5.66亿元。

  有些该放的慢放,揽权收钱却不含糊。2008年,住建部就明确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不执行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制度,可到2015年广东省住建厅仍“视而不见”,让园林协会“收钱、发证”的行为足足拖了七年都未清理。

  类似的落实不力,让部分中央打响“发令枪”的改革,时间表变成了“弹簧表”。

多项数据“揪心”,谋发展岂能“没想法、没办法、没担当”?

  记者近期调研发现,一面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任务艰巨,一些地方2015年的目标任务完成堪忧,一面是在新旧增长引擎转换的背景下,部分官员“发展之招”匮乏,思维有定势、路径存依赖。当前,少数干部“不擅干”的现象在不少地方存在,与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

  创新“沉寂区”:新动能变成“等靠要”

  这是2014年东北三省研发投入占当地的GDP比重:辽宁省为1.6%,吉林省为0.9%,黑龙江省为1.1%,均低于2.08%的全国水平。中西部多省份的科技经费投入,也大大滞后于经济增长。科技促产业的动能不强,一些地方创业不活跃,甚至沦为创新的“沉寂区”。  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是推进经济“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可面对全国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任务,有13个省份完成率明显偏低,4个省份淘汰完成比例甚至低于三成。

  一面是供给侧改革、四众、“双创”新理念层出不穷,淘汰落后、产业升级的新引擎亟待转换;一面是部分地方干部极不适应,缺少创新思维,不能推动形成发展新动能。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转型启动较早、产业结构相对合理的地区,比如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依靠技术、人才实现发展,经济增长总体保持平稳。高度依赖资源和重化工业的地区则增长困难,突出表现在:

  --没想法:旧引擎不奏效,新引擎“凑热闹”。当过去粗放式发展不能持续,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时,一些地方干部却没了办法:碰到产业升级问题时,就搞起了“拉郎配”“一窝蜂”。

  从东北到西南,光伏、动漫、汽车这几个行业,成了数十个城市转型的“香饽饽”。在光伏行业蒸蒸日上时,政府主导建立了众多的“太阳城”,仓促上马导致了产能严重过剩。“石墨烯”概念火了后,有的建了首个石墨烯创新基地,有的要打造最大的生产基地,有的要建第一个产业化基地,有的要建产业发展试验区。

  --没办法:老办法不好用,新办法不会用。江苏某县一位分管拆迁的副县长说,前几年县里搞“大拆迁”,所有县领导分片挂帅,最短的项目曾两个月就完成了。可如今依法拆迁,速度就慢了下来。“两年前的一个项目,因为几个钉子户不停上访,至今还没有完成拆迁,项目落地更是遥遥无期。”

  --没担当:遇跨界就“犯愁”,复杂问题“绕道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业态,本迫切需要打破旧框框,制定新规则,可一些地方官员看到跨界,就用老思维“堵截”,影响了创新创业。

  上海一家药企负责人反映,其企业研发药物明明在国际上是创新的,可主管部门的审评人员却说:“还是等美国先批,有了效果咱们再推进。”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