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分享

新华视点 | 今日关注 | 中国网事
2月20日
导读: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3年来,这一重大战略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新华社记者张旭东、安蓓)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

  3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哪些成效?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进展如何?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绍史。

  实现协同发展良好开局

  3年,1090多天,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3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实地探访3省市后感受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性工程,在这“一瞬间”已经实现良好开局,古老的京畿重地悄然发生着深刻变革……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3年来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其意义在于,为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一条新路,推动形成大的世界级城市群,提高城市群发展的质量效益,并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发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取得积极成效。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建立。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围绕落实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京津冀“十三五”规划,编制完成京津冀空间规划,出台实施交通、生态、产业、科技等12个专项规划,基本构建起目标一致、层次明确、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

  第二,抓住主要矛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规划建设,出台实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增量、疏存量相关政策意见,稳步推进一批条件成熟的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学校、医院等有序向外疏解转移。

  第三,聚焦重点领域,交通、生态、产业率先突破取得重要进展。京张、京霸铁路等重大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断头路”和“瓶颈路”打通扩容。建立健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引滦入津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引黄入冀补淀等重大工程加快实施,2016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33%。现代汽车沧州第四工厂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第四,强化改革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成立并有序运转,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出台实施,京津冀手机漫游费和长途费取消,一批重大改革举措稳步落地,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第五,补齐发展短板,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新突破。促进教育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和合作共建,启动了区域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试点,燕达医院率先实现与北京基本医疗保险互联互通,京冀基础教育教师互派培养项目大力实施,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逐步建立,京冀共同做好冬奥会筹备工作,建立了京津两市对口帮扶张承环京津相关地区工作机制。

  3年来,三省市逐步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正朝着协同发展的目标迈进,实现了协同发展良好开局,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抓好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3年,1090多天,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3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实地探访3省市后感受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性工程,在这“一瞬间”已经实现良好开局,古老的京畿重地悄然发生着深刻变革……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问: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目前进展如何?

  答: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牛鼻子”。北京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堵,房价持续高涨,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再按老路走下去必然“山穷水尽”。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任务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统筹谋划与分类施策相结合,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

  第一,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目前,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完成,行政办公启动区一期工程全面实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景观提升工程加快建设。

  第二,研究制定相关疏解政策意见。控增量、疏存量相关政策意见出台实施,北京市出台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税收支持政策和转移支付引导政策,对非居民用气、用热、用水、用电实行分区域价格政策,严格落实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自2014年实施以来不予办理的相关业务达1.64万件。

  第三,先行启动一批疏解示范项目。3年来,累计调整疏解动物园、大红门、天意等批发市场商户370余家,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业企业1300余家,北京城市学院、建筑大学、工商大学已累计向五环外的新校区疏解学生1.6万人,北京天坛医院丰台新院址、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扩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昌平院区加快建设。

  功能疏解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人口上,截至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增量同比减少16.5万人,增速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由升到降的拐点,比2015年下降3%。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涉的利益主体非常多,要有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推进重大功能承接平台规划建设,发挥疏解政策和示范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先易后难,稳扎稳打,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5大工作重点确保实现近期目标

  问:规划纲要提出到2017年实现近期目标,请问今年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答:第一,稳妥有序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协调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17年底前北京市级各大机关及部分市属行政部门率先启动搬迁。继续谋划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的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学校、医院等向外疏解转移。统筹做好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周边地区规划建设管理。

  第二,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和重要事项落地。加快北京新机场、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钢京唐二期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建成一批环首都国家森林公园,淘汰关停一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完成化解过剩产能和环境治理年度目标任务。

  第三,深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一步发挥中关村、天津自贸区等先行先试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区域统一的金融投资、产权交易、创业就业等政策,带动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拓展。

  第四,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医疗卫生联动协作,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推动社会保险顺畅衔接,提升公共文化水平,加快环京津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步伐。

  第五,进一步完善协同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发挥三省市主体责任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抓好协同发展全局性重点工作落实,及时向社会发布协同发展重要工作进展和成效,推进形成协同发展正能量。

  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与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在工作中进一步找准着力点,扎实做好2017年协同发展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全 文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新华社记者 周亮、赵文君、孔祥鑫、刘元旭、白林)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3年来,这一重大战略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就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住这一战略机遇,解决发展面临的挑战,进一步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北京市市长蔡奇、天津市市委书记李鸿忠、河北省省委书记赵克志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并发表了意见。

  蔡奇:年底有望北京四大市级机关率先启动搬迁

  上图:平宝线天津蓟县和北京平谷区交界处的道路整修完毕,一辆轿车从天津驶向北京平谷区(2015年7月24日摄);下图:一辆汽车经过平宝线天津蓟县和北京平谷区交界处的限宽路障(2014年4月2日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省市交界处的“断头路”和限高、限宽的“限行路”正逐渐被疏通。 3年,1090多天,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3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实地探访3省市后感受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性工程,在这“一瞬间”已经实现良好开局,古老的京畿重地悄然发生着深刻变革……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北京市市长蔡奇表示,北京这些年的变化非常巨大发展也很快,各方面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但确实也面临着很多令人揪心的问题,像人口过多、大气污染、房价高涨、交通拥堵,还有垃圾、污水的治理任务也很艰巨。

  “解决这些问题,仅仅局限于北京自身的范围是不够的,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因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破解首都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蔡奇说。

  蔡奇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工作导向,以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方向,把疏解与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在疏解功能中谋发展。

  如何理解疏解非首都功能?蔡奇一连用了“七个就是”来阐释。“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调结构、转方式,就是腾笼换鸟,就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就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就是更好地履行作为国家首都的职责。”

  他表示,要紧紧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主要矛盾,并处理好疏解与提升、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承接等关系,努力在疏解中实现更好发展。

  3年来,北京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全市禁限比例达到55%,城六区达到79%。优先重点疏解四类非首都功能,累计退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1341家,调整疏解350家商品交易市场。

  目前,北京正在全面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从2017年至2020年,全市年均减少存量30平方公里,这将对新增用地和新增产业,形成更加严格的约束。今年将疏解退出500家一般性制造型企业,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2570家。继续加大力度疏解批发市场,疏解提升市场120个,完成动物园地区、大红门地区、天意、永外城等批发市场的撤并升级和外迁,基本完成官园、万通、雅宝路地区等批发市场的调整疏解和升级改造,疏解提升物流中心38个。

  北京作为首都,长期以来聚集了大量的资源,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相当突出。以北京中心六个城区为例,以全市8%的面积集聚了全市近60%的常住人口,集聚了全市近72%的就业人口。

  蔡奇说,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成效,最终要集中体现在人口的调减上,北京的人口已经接近“天花板”。必须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201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量和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实现双下降的历史性拐点。

  蔡奇表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标志性工作。目前正在推进的城市副中心建设,安排350项重大工程项目,已有106个项目开工建设。

  他说,今年年底,有望四大市级机关和相关市属行政部门率先启动搬迁。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新华社记者)“以前想为家乡效力却没有地方,现在终于如愿了。”在保定求学、天津等地工作12年后,34岁的乔婷婷两年前回到面朝大海的家乡——河北沧州,成为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里一家北京药企招聘的第一名当地员工。

  东临渤海、北靠京津的沧州是座古城,于北魏年间即公元517年设立,迄今恰好1500年,宋辽时期曾是边关,也是《水浒传》中林冲发配的边疆之地。

  京籍药企开始落户,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投产,北京批发商户开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潮下,不仅“乔婷婷”的命运发生着改变,以“镇海吼”铁狮子为城市“图腾”的千年古城沧州,也正悄然发生蜕变,成为一片热土。

  千亿医药产业梦:“价值往往是以公斤甚至以克计”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渤海新区一片盐碱滩上,一辆辆大型施工机械车辆往来穿梭,一些厂房拔地而起,占地约14平方公里的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初具雏形。

  在沧州,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人们言必提“生物医药产业园”。这个由北京上百家药企投票“投”出来的园区项目,因为具有规模效应和实行异地延伸监管格外引人注目——扎堆落户的京籍药企达到50多家,已有10多家开工建设,2家进入试生产。

  事情回到2年多前——根据北京制定的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化学原料药制造须在2017年年底前全部退出北京。

  2014 年秋,北京市经信委牵头组织了一场遴选会:从 5 家候选开发区中选出 3家“打擂台”,让企业投票决定转移地,期间第三方公司全程评估,沧州最终胜出……

  “北京200 多家主要药企分布在不同区县。‘打擂台’前,我们一家家登门拜访,递材料,介绍新区情况,包括已有的化工基础、工业气体供应和危险废物处理能力,以及毗邻黄骅港等优势。”渤海新区从事招商工作的沈玉堃,至今清晰记得那个夏天,“最热的一个月,我和 40 多个同事2人一组,一一拜访,几乎跑遍了。”

  “打擂台”不易,想要“迎娶”也不易——在我国,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药企必须在注册地生产、接受监管,跨地域生产必须重新进行药品注册。

  经国家食药监总局同意,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全国首开异地延伸监管的先河:入驻的北京药企依然保持北京身份,由北京食药监部门实施许可和认证并负责日常监管。简单说,就是沧州生产“北京药”。

  “以前这里的传统化工产品动不动几万吨、几十万吨,附加值低。现在生物医药的价值往往是以公斤甚至以克计,不单是附加值高而且排放低。”沈玉堃说。

  聚集效应正在产生。作为河北省承接北京医药产业转移的唯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还吸引了天津等地药企,企业总数超过60家,总投资200多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落户,让沧州人有了新的梦想。

  “争取今年上半年再开工10家。”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说,“希望到2020年,这里承接北京药企达到100家,完成投资500亿元,产值1000亿元。”

  “以前,沧州是石油化工城,现在要打造汽车城、生物医药城、核能产业城、生态文化城。”沧州市委书记杨慧说。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 题:从“山”到“海”的跨越——“海上首钢”10年新生记

  新华社记者李俊义、孔祥鑫、安蓓

  十年砥砺,山海作证。

  从北京城西的石景山,到渤海之滨的曹妃甸,10年栉风沐雨,百年首钢实现了一次凤凰涅槃式的新生。

  当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后,首钢成为这一历史性战略的先行者。京冀协同共建曹妃甸,十年磨一剑的首钢,再次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搬迁

  这是首钢十余万职工难忘的日子——

  2010年12月28日,首钢北京石景山厂区涉钢系统全面停产。

  依据活动设计方案,当公司领导宣布停产口令时,全体职工要喊一句响亮的口号:今日离别旧家园,明天开创新天地。然而却没有,没有人能喊出这个口号,取而代之的是职工们依依不舍的目光,和眼角难止的泪水。

  旧业难弃!

  首钢的搬迁,是中国钢铁史上最大的一次工业迁徙。从繁华大都市转移到200多公里外的不毛之地,一切从零开始,无论是首钢,还是首钢人,期间的艰辛,是局外人体会不到的。

  “当通往曹妃甸的大巴即将开动时,车窗外的孩子看着我,车窗内的我看着孩子,直到我们彼此看不见。”一位首钢职工这样写道。

  新旧交替,去留之间,有过彷徨,有过犹豫,最终还是选择了奔赴。

  200多公里之外的曹妃甸小岛,有一个新的战场等待去开辟。

 

  2月18日,几名行人从北京城市副中心工地旁走过。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全面施工,部分建筑实现结构封顶。 3年,1090多天,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3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实地探访3省市后感受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性工程,在这“一瞬间”已经实现良好开局,古老的京畿重地悄然发生着深刻变革……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题:历史性工程 历史性一步——京津冀协同发展3周年实地探访记

  新华社记者

  开栏的话:

  茫茫九派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三年来,从顶层设计到全面实施,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性工程积极推进,开局良好。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三周年前夕,新华社记者深入走访京津冀三地政府、园区、企业、村庄,对话各级官员、权威专家、企业家、群众。从今天起开设“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专栏,连续播发系列通讯、访谈、评论等,全方位反映这三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成就和经验启示,展望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壮丽图景。

  3年,1090多天,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间。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3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实地探访3省市后感受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性工程,在这“一瞬间”已经实现良好开局,古老的京畿重地悄然发生着深刻变革……

  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部署和直接指挥下,京津冀三地犹如一支联合舰队,正扬帆破浪,向着协同发展的光明未来奋进……

  从“五了歌”到“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蓝图绘就,立柱架梁,京津冀协同发展3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沧州,东临渤海,北靠京津。2017年,恰逢建州1500年。走进古老的沧州,一幕幕场景令人难忘。

  机器人在北京现代沧州工厂焊接车间生产线上工作(2016年10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99个机器人!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车身焊接车间内,自动化程度极高的生产线将一辆辆汽车成功组装……

  ——沧州西站旁,明珠商贸城内,来自北京的数百户商户“安营扎寨”,有些把家都搬了过来……

  ——渤海湾畔,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签约的50多家北京药企已有十多家开工建设,2家试生产……

  “汽车下线了,药品出厂了,商户赢利了,大学招生了,北京大医院的医生挂牌了……”沧州市委书记杨慧用5个“了”字,形象地说出了这座古城的新变化。

  融合促发展,协同现活力。沧州的变化,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3年的一个缩影。

  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和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京津冀三地面积达21.6万平方公里,生活着1亿多人。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推动首都经济圈乃至环渤海发展,长期以来,是人们的一个梦想。

  然而毋庸讳言,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北京聚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区域发展差距悬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

  3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直接部署下,绘制蓝图,立柱架梁,一幅波澜壮阔的协同发展“大棋局”在幽燕大地展开。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

  2015年12月28日,津保铁路开通。一年后——2017年1月列车运行图调整,保定东站日乘车人数突破1万人次大关。

  “从保定往东北方向,到天津、秦皇岛等地不用再绕行北京。”在铁路系统工作20多年的高强站长说,“保定已经成了一个小小的交通枢纽,京津保则形成了黄金交通三角。”

  津保铁路,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的一例。

  3年来,一体化交通网络加速构建——计划新建24条城际铁路的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获得批复,京津城际延长线、津保铁路、张唐铁路建成通车,京沈、京霸、石济、呼张高铁加快建设,京张、大张铁路全线开工,京滨、京唐城际已核准……

  公路方面,京台高速天津段、北京段和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廊坊段、京秦高速天津段建成通车,京开高速拓宽工程、太行山高速等加快推进,一批高速公路“断头路”、国省干道“瓶颈路段”正在打通或扩容。

  航空方面,北京新机场主航站楼主体结构封顶,飞行区工程全面开工;河北机场集团公司纳入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管理,京津冀机场一体化运营管理机制初步形成……

  产业协同,是最大的协同。

  从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新乐的三元河北工业园到廊坊京冀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示范区,河北省工信厅厅长龚晓峰的一张PPT地图上,清晰可见分布在全省10多个地市的10多个园区、基地、企业,或已奠基开工,或已投产……

  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伴随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正在形成。迄今,中关村企业已在津冀两地设立分公司1903家、子公司1426家;2016年,北京输出到津冀技术合同3103项,成交额154.7亿元,同比增长38.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运用企业大数据所做的监测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以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呈现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相互投资增长迅猛、联合创新大幅攀升、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等新动向。

  “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产业分工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心主任祝尔娟说。

  生态环境协同,是协同发展的底线。

  “三北”防护林完成造林面积2.81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任务19.7万亩完成。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主城区实现散煤“清零”,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2016年比2013年下降约33%;北京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38万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成立;环首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实施方案编制完成……

  北京50多家医院与津冀15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办医;京津冀三地102家医疗机构试点互认17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组建京津冀地区4个高等教育联盟……交通、产业、生态,三大领域“率先突破”的同时,公共服务领域的协同也在全面推进。

  “2014年做出决策,2015年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短短3年,三地协同发展处在了立柱架梁的阶段。”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海臣认为。

  协同,出生产力——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京津冀地区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北京加快“瘦身提质”,“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万亿元,增速6.7%,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0.3%;

  ——天津推动“强身聚核”,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万亿元,增速9%,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河北省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健身增效”,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3.18万亿元,增速6.8%。

  京津冀三省市发展整体性、联动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协同发展正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2016年,河北装备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钢铁业。

  “组织研究‘十三五’时,是想在2020年达到这个目标。”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说,“因为协同发展,这个目标提前实现了。”

  协同,出自信心——

  保定高新区,双子座大厦巍巍伫立,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就设在这里,现已入驻用友、碧水源等70多家企业,入驻率超过80%。

  “现在还只是吸引效应,希望未来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负责运营的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石七林说。

  保定,地处首都南大门。过去3年,对这座历史名城来说可谓意义非凡。“千帆共进,奋勇者当先。保定的大发展可谓其势已成,其时已至!”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说。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新华社记者 刘元旭、高博、李鲲)“我原以为退休前看不到潘家口水库水质变好了。”53岁的范兰池感慨地说。他是水利部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与引滦入津工程打了整整30年交道,也目睹了水源地潘家口水库跨区域保护的“老大难”。

  潘家口水库地处河北境内,却是天津的“大水缸”。近十几年来,随着水库里网箱养鱼的密度暴增,水质下降问题让流域水资源保护部门倍感头疼。但这一次,范兰池相信,潘家口的水质将会变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下,潘家口水库正在全面清理网箱养鱼。

  早春二月的料峭寒风中,记者进入库区,只见一艘艘满载鲜鱼的渔船,一辆辆前来买鱼的卡车,让小小的码头显得格外忙碌。登上快艇行驶在水库里,水面上曾经密密麻麻的网箱也开始变得稀疏起来。

  拆除了网箱,也就摔碎了库区百姓的“金饭碗”,但彰显的却是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担当和奉献。

  “30年前,引滦入津工程修建水库淹没了村庄和耕地,我们放下锄头拿起网,今天,我们拆网卖鱼再寻出路!”库区养殖户李健民坚定地说。

  一包茶叶与两万移民

  祖籍河北,生长在天津的范兰池一直记着34年前第一次喝上滦河水的情景。

  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竣工。竣工之日,天津市政府为让百姓品尝滦河水,给每家每户发放茶叶,刚刚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读书的范兰池也得到了一包。

  “第一次喝上滦河水时,感觉真是清甜!”范兰池说,上世纪70年代,天津流传着“自来水腌咸菜”这样一句话,因为海河受到海水倒灌的影响,天津的水质苦咸,不能泡茶喝,直到引滦入津工程竣工,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日子才结束。

  那时的范兰池也许还不知道,这一包茶叶与一口清水的背后,是引滦入津水源地库区几万人民的奉献换来的。

  潘家口水库水域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中约50平方公里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境内。上世纪70年代末,水库开始蓄水,淹没宽城县4个乡镇、17个行政村,共有移民23000多人,其中留在库区后靠的移民万余人,李健民便是后靠百姓之一。

  现任桲罗台镇白台子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健民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他们村前后经历了四次外迁,从2700多口人到现在只剩下83户、283口人。

  “修建水库后,全村只剩了6亩山坡地。”李健民说,“失去了耕地,大家只能靠打点工、卖点栗子或者在水库里打点鱼卖,生活真是很苦,买大米都是一次只能买几斤。”

  1987年,范兰池大学毕业分配到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工作,刚上班第二个月就来到了潘家口水库,此后30年一直都在做引滦入津工程水源地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的水质监测工作。“30年前,潘家口水库的水那真是清澈啊!”他回忆说。

  两万网箱与水质恶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田地被淹没了,为求生存,没了地的农民们开始琢磨着在水库养鱼。事实上,据当地百姓和干部回忆,水库刚建成时,国家对其功能的定位中除了蓄水等之外确有养殖一项。

  桲罗台镇西卜子村村民周凤红在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竣工后就开始养鱼了,不过,据他回忆,最初的十几年,大家仅投放一些滤食性鱼苗,比如白鲢鱼等等,只能维持生计。

  2000年左右,有人从外面“取经”回来,养需要投放饵料的喂食鱼,库区周边的人们自此开始大规模发展网箱养鱼。2001年,李健民加入了养鱼行列。他说,这些年养鱼的年纯收入都在20多万元。

  范兰池在工作中时时监测着投放饵料和养鱼增多带来的水质变化。他告诉记者,2000年左右,他在水库看到水面上大小不一的养鱼网箱越来越多,而从监测数据看,的确是从2000年开始,水库的水质开始下降。

  网箱养鱼的爆发式增长还是在2010年以后。据周凤红回忆,那时库区渔民开始用机械投饵,养鱼量迅猛增长,网箱在水面上占的面积越来越大,一度影响了航道,最大的网箱有30米乘30米,约等于两个篮球场的面积。据统计,仅宽城县就有2264人从事网箱养殖,累计发展2.78万箱。

  养鱼的收益使库区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升。数据显示,宽城县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364元提升到2015年的4274元,库区人均渔业收入达到2800元,占总收入的65.5%,12个重点村人均渔业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5%以上。

  然而,随着养鱼的野蛮增长,问题逐渐来临,2014年开始,水库到了夏天就会有大量的鱼死亡,水质下降,不少渔民也开始发愁。

  “网箱养鱼是造成水质下降的‘罪魁祸首’。”范兰池说。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新华社记者刘元旭、张虹生、李鲲)早春二月,大地回暖。肇始于三年前那个春天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令三个地方的人感受到了澎湃的脉动。

  京津冀21.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1亿多百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记者在基层采撷了六个故事,记录六个人的表情,一窥三地人们生活工作情况。

  高兴:“1公里的巨大差距终于缩小了!”

  1公里很近,蔡金莲去位于邻村的四姐蔡金荣家串门都是步行;1公里很远,蔡金莲家乡的生活水平30多年来始终远远落后于蔡金荣的村子。

  蔡金莲和蔡金荣出生在位于京津冀交界处的沥水沟村,那里属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陡子峪乡。30多年前,蔡金莲留在了本村,四姐蔡金荣则嫁到了隔壁的将军关村,而那里属于平谷区,属于北京。虽然两姐妹家距离只有1公里,但生活水平差距却越拉越大。

  蔡金荣住上了二层别墅,蔡金莲家的平房略显破旧;蔡金荣上世纪80年代就喝上了深井打的自来水,蔡金莲却一直喝着雨水和山泉水混存的水窖水;连接姐妹俩家的是一条南北向的公路,蔡金莲村里在外上学的孩子中流传着一句话:“坐车不用看窗外,一颠簸就知道回河北了”。此外,因为路不通,蔡金莲去同乡的前干涧村还要先绕道北京,再绕道天津,才能到达。

  虽然工资收入、医疗、教育等方面还有很多差距,但2014年9月,记者第一次见到蔡金莲时,她只说了三个希望协同发展迫切解决的“小愿望”——喝上干净的水、打电话不用担心长途和漫游、交通更方便;2017年2月9日,记者第三次见到她时,她家门口的路马上要重修了,深井水通过自来水管道入户了,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取消了,她的小愿望基本实现了。

  “三年来,这1公里的巨大差距终于缩小了!”蔡金莲说。而问到蔡金荣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期待,她说:“我就希望我妹妹能过得更好一点。”

  坚定:“30年前我们放下锄头拿起网,如今我们毁网卖鱼再寻出路!”

  有人收获,就总有人付出。

  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的白台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健民,现在总喜欢站在潘家口水库岸边,静静望着远处自己经营了十几年、年前刚刚清理完毕的网箱养鱼水面,一站就是半天。

  “30多年前,这里修了水库,淹没了村庄和农田,我们放下了锄头拿起网。今天,为了守住这一缸碧水,我们毁网卖鱼再寻出路!”李健民说。

  上世纪70年代末,引滦入津工程在李健民的家乡修建水库蓄水,淹没宽城县4个乡镇17个行政村,共移民23000余人,其中留在库区后靠的移民万余人,没了地的农民们开始琢磨着在水库养鱼。

  2001年,李健民加入了养鱼行列。“那时真的很挣钱,一个7米乘7米的网箱,养鱼一年能卖3000多元,纯利2000多元!”谈起网箱养鱼收入,李健民难掩兴奋,“一般每年纯收入都在20多万元。”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库区百姓开始网箱养鱼,腰包越来越鼓的同时,水库也不堪重负,水底的饲料沉淀物达到数米,水质急剧恶化。

  为保护潘家口水库这一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水源,在落实协同发展战略过程中,河北省自上而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自去年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清理网箱养鱼。拆除了网箱,对于李健民来说就等于砸掉了金饭碗。聊起此事,他话语中透露着不舍。

  “但是,养鱼的太多,鱼死的也多,何况下游人民还要喝水,网箱确实应该清!”李健民语气坚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为留住绿水青山而做出奉献的渔民们,正在探索着转型的道路,走向新的金山银山。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