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荣:网络防沉迷需产品创新与家庭素养同步提升-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0/20 15:57:42
来源:新华网

刘春荣:网络防沉迷需产品创新与家庭素养同步提升

字体: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谷雨)10月13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联合抖音举办“短视频使用与网络防沉迷创新机制研讨会”。在会上,专家学者、行业大咖围绕“网络防沉迷、青少年保护创新机制的意义”“算法向善在网络防沉迷中的实践与方向”“网络防沉迷的社会共治与标准机制”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为加强青少年等群体网络素养教育、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等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刘春荣从沉迷的心理原因、沉迷的防治主体、沉迷的产品解决三个维度,探讨短视频使用过程中,网络防沉迷创新机制与防范措施。

青少年为什么沉迷?刘春荣认为,青少年正处于积极的自我价值探索、同时自控能力尚未成熟阶段。网络沉迷背后更多是一种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的心理需求。网络短视频做好青少年模式,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贴近孩子的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刘春荣认为,“心理资本”的富足可以降低沉迷可能性。 在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中,防止网络沉迷的关键在于如何让青少年群体的“心理资本”得到足够开发和滋养。在心理富足的状态下,青少年群体更可能会保持理性、保持好奇心,以开放、灵活、批判的态度取舍信息,有助于提升其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

如何实现青少年群体“心理资本”富足,提升青少年群体网络素养?在家庭层面,刘春荣表示,北师大相关研究指出,青少年儿童的网络素养与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相关性极大,与亲子观看、讨论网络视频的频率和质量关联很大。父母不应把短视频视作“洪水猛兽”,越是强制性的阻断方式,越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对立和反抗情绪,这是信息技术无法弥合的问题。基于此,要提升青少年群体上网识别能力、独立思考、时间管控等网络素养能力,家长不能仅仅选择限制性干预而缺失积极性陪伴,需要引导与示范相结合,更多高品质陪伴青少年群体一起健康成长。

如何解决青少年群体网络沉迷问题?刘春荣认为,从产品角度来说,交叉学科融合是解决网络防沉迷的关键,优化用户体验涉及到心理学、设计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这个过程中还是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同时,如果产品开发家长远程开启青少年模式功能,同时还要注意调动青少年群体的自主性,建立“我愿意”和“我可以”的主动性,用自律实现内心的自由。

此外,班级、学校等社群模式带来的无意识集体荣誉感,容易限制内心“自由”,因此“宜疏不宜堵”。与课程有机结合嵌入短视频等网络资源,而非简单屏蔽内容,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获得感,从而形成网络短视频使用与有限度使用的良性循环。

【纠错】 【责任编辑:周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