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创新策 ▪ 科技前沿

专题摘要: 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重大关键技术应用等诸多领域取得长足进步,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器、超级计算、北斗导航等科技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科技事业的新成果、新突破,正不断站上新高度。

科技前沿

  • 我国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核心舱可对接神舟和天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介绍,我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

    2016-03-09
  • 我国将在太空架设比哈勃视场角大300倍的巡天望远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这套望远镜,天区和波段覆盖广,像质好,将是中国人的“宇宙之眼”。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为中国科学家站在世界科学前列、做出重大原创性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2016-03-09
  • 重大科技专项发力 中国力争领跑5G时代

    什么是5G、为什么需要5G?对于大众来说,最直接的感受莫过于由网速提升带来的舒适度——一秒几个G的“超快感”,下载电影、传输几百张照片,秒秒钟都不是事儿。“5G时代,技术的极大进步,将大幅改善网络建设运营的能耗与成本效率,催生降费空间。”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洪伟说。

    2016-03-07
  • 中国今年启动万米载人潜水器研制

    全国人大代表、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颜开7日表示,中国4500米载人潜水器将在“十三五”期间完成研制,并完成海上试验。中国将在今年启动万米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

    2016-03-07

热点关注

  • 中外科学家在为“人造太阳”做百年努力

    “当我们在讨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时候,潜心研究的中外科学家们正在为一个伟大梦想——‘人造太阳’执着耕耘。据相关资料,这场‘追梦旅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真正投入商用、变成每家每户可以用的电,可能至少还需要几十年。”许建南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2016-03-15
  • 刘庆峰:听见即看见 讯飞智能语音系统识别率95%

    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在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五番棋对决中2比0暂时领先。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1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人机对弈,直观反应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2016-03-11
  • 司富春委员:“互联网+医疗”将重构医疗生态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多领域技术的成熟,再加上人们健康管理意识逐渐增强和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互联网+医疗”正在兴起。

    2016-03-11
  • 天宫二号将开展量子密钥传输试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今年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各次飞行都安排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例如天地量子密钥传输试验、激光通信试验等,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2016-03-09
  • 三季度发射天宫二号 两名男航天员将在太空驻留30天

    周建平说,今年年中至明年上半年,我国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验证未来空间站关键技术。目前天宫二号已完成总装,各系统正在紧张备战。今年的载人航天任务将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在天宫二号上进行多项实验。

    2016-03-09
  • 未来将从工程师和科学家中选拔培训航天员

    周建平说,一类是能够管理维护维修航天器的飞行工程师。设备出了故障能够修理,新技术出来后能够给航天器升级。这就需要从有相关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人中选拔,经过大量训练,成为航天员。另一类是优秀科学家。到了太空后,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结果、调整方案、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都需要科学家来完成。

    2016-03-09
  • 中国空间站信息化程度更高、能力更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基于当代最新技术成果设计建造,信息化程度更高、能力更强。

    2016-03-09
  • 中国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往太空运送物资的成本非常高,载人航天的发展必须把经济性作为重大、优先问题。周建平说,进行物资循环利用并提高物资循环利用率,是世界载人航天关注的重大技术挑战问题。他表示,提高单位物质的效率是提高经济性的有效手段。

    2016-03-09
  • 空间站将成为太空中的中国国家实验室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作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六个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介绍,我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将成为太空中的中国国家实验室。

    2016-03-09
  • “洋专家”献计政府工作报告

    如何在“十三五”期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如何降低能源环保压力?这些两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焦点话题,也是在华外国专家的关注问题。

    2016-03-09
  • 沙漠里种水稻 亩产逾千斤

    “我们的施工方法是:就地取材,把当地沙子加工成透气防渗砂。用推土机把沙漠推平,铺上10毫米的透气防渗砂,再用沙子回填上去,拌上牛羊粪做肥料,最后灌水插秧。这样沙漠就变成水稻田了。”秦升益娓娓道来。

    2016-03-08
  • 我国煤化工研究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煤制烯烃将告别高耗水

    国际化工界90多年来一直沿袭、被视为不可替代的费托(F-T)过程,如今被中国科学家颠覆——他们摒弃了高水耗和高能耗的水煤气变换制氢过程,创造性地直接采用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高选择性地一步反应获得低碳烯烃。这项技术发明也因此被业界认为是“煤转化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2016-03-04
  • 潘建伟委员: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有望7月发射

    今年夏天,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将可能迎来一位“小伙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潘建伟透露,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有望在7月发射。“名字嘛,先保密。”潘建伟笑着说。在研制它时,最困难的环节是它的有效载荷,“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才拿下”。

    2016-03-04
  • “量子京沪干线”今年建成 “量子互联网”可期

    量子通信,指利用光子的量子状态加载并传输信息。“从原理上来说,量子通信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潘建伟说,“由于作为信息载体的单光子不可分割、量子状态不可克隆,可以实现抵御任何窃听的密钥分发,进而能保证用其加密的内容不可破译。”

    2016-03-04
  • 严望佳委员展望五大超级“黑科技”

    “我认为,所谓‘黑科技’应该是那些难以想象的跨越式技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严望佳3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在她看来,越是基础领域的跨越,越是真正的“黑科技”。以下五个“超级”符合“跨越式技术”的特征,可能深刻改变人类生活。

    2016-03-04
  • 中国进入“数字火箭”时代 研制流程不用一张纸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3日说,“数字火箭”采用三维协同、设计、试验和制造,火箭全研制流程没有一张纸质图纸。航天科技工作者称,火箭设计从纸质“连环画”变成了“3D电影”。

    2016-03-04
  • 我国2020年初步建成军民深度融合核燃料体系 多元投资推进上市

    如何提升自主品牌核燃料元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朱纪认为,一是配合华龙一号核电走出去,带动自主品牌系列燃料组件出口,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二是对标国际先进核燃料企业,加强全过程成本管控,持续降低燃料组件成本,提高经济竞争力;开展智能生产线建设,提高元件制造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2016-03-03
  • “十三五”长征火箭超百次发射 四大看点:密新远全

    “十三五”期间,长征火箭将形成更加完善的火箭型谱。特别是2016年,现役及新研运载火箭将集体登场。其中既包括大家已经熟悉的运载火箭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F和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也包括去年一露面就吸引世人目光的新一代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还包括即将首飞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

    2016-03-03
  • 从“航天制造”到“航天智造+服务” 长征火箭刺苍穹战商海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2日表示,“十三五”期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继续凭借高可靠性、高密度发射能力及高性价比的特质,探索“航天制造”向“航天智造+服务”的转型路径和商业运营模式,打造中国商业航天核心竞争力。

    2016-03-03
  • 新一代中型火箭长征七号火箭6月首飞 拉开我国“太空家园”大幕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2日表示,我国长征七号火箭目前已进入全面总装阶段,预计今年6月首飞。这标志着我国“太空家园”——空间站的建设已拉开大幕。

    2016-03-03
  • 长征五号订单满满 2016长征火箭首次"三代同堂"齐登场

    “令人振奋的是,首飞尚未进行,长征五号火箭就已大受用户青睐。目前已经接到十个重量级订单,主要是发射嫦娥五号、空间站核心舱以及火星探测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重大专项工程。”梁小虹说。

    2016-03-03
  • 中国打造重量级火箭 15年内有望实现首飞

    目前,我国的重型运载火箭已完成深化论证,如果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及相关工作进展顺利,15年内有望实现首飞。这将大幅提升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要打造这样一个重量级火箭绝非易事。科技人员要解决“三大一总”为代表的一系列难题。

    2016-03-02
  • 2018中国创举:中继星“照亮”嫦娥四号“驾临”月球背面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1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计划2018年前后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为“照亮”嫦娥四号“驾临”月球背面之路,一颗承载地月中转通信任务的中继卫星将在嫦娥四号发射前半年“布”到发地月拉格朗日L2点。

    2016-03-02
  • 中国力争2030年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建30台核电机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核工业集团董事长孙勤1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践行核电“走出去”战略,中国力争2030年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造约30台海外机组。

    2016-03-02
  • 长征五号将成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和探月工程主力火箭

    “长征五号是我国即将于今年实现首飞的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也是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绿色环保火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院长谭永华1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征五号将成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和探月工程的主力火箭。”

    2016-03-02
  • 嫦娥二号成人造太阳系小行星 2020年回地球附近

    还记得2010年10月1日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么?它还在超期服役,还在飞。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1日告诉记者,嫦娥二号已经成为太阳系的小行星,围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行。

    2016-03-02
  • 嫦娥三号破世界纪录啦!在月工作时间最长的探测器

    “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软着陆以来,中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远远超出我们设想。原本着陆器和月兔号月球车的设计寿命分别是1年和6个月。”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表示,这为我们对月球探测器的长寿命、高可靠性设计带来帮助,也对国产元器件的评估带来好处。

    2016-03-02
显示更多
01003009095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