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稳致远,进而有为——湖北“非遗+”发展调研-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0/31 08:46:42
来源:新华网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湖北“非遗+”发展调研

字体:

  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韩怡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求,《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赋能旅游,旅游活化非遗,“非遗+旅游”是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一环,写好深化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是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的应有之义。

  为探寻各地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积极实践与重要成就,新华网在全国各省展开系列调研,首站来到湖北。

  主动作为推进非遗旅游发展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湖北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楚文化、三国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在此荟萃交融,孕育了众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目前湖北有11个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拥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45个、省级代表性项目60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87人。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非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非遗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注重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投入保障,积极主动作为。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述永在采访中表示,湖北全省非遗工作在保护中传承弘扬,在传承中创新发展,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完善,项目保护传承不断做实,区域性整体保护稳步推进,宣传展示影响广泛,基层立法建设走在前列,传承人队伍逐步壮大,非遗日益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目前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省上下基本实现了非遗保护的制度化、体系化与工作常态化,非遗保护理念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荆楚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以“非遗+旅游”助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已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湖北文旅部门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途径,以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为重点,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融入景区,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湖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展现了湖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以旅游功能赋能历史空间

  非遗保护与文旅发展共生

  傍晚时分,循着浓浓的市井烟火气,我们来到了武汉市江岸区的吉庆街。这里位于老汉口核心地带,是湖北省代表性历史文化街区,因其独特的历史空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非遗+旅游”业态发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的吉庆街上,聚集着楚剧、汉剧、木偶戏、皮影戏、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等42项非遗项目和32名非遗传承人,并被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

  吉庆街活动现场(图片来源:吉庆街景区)

  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具体措施》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活化利用、打造示范。

  非遗正是吉庆街易地“新生”的“秘密武器”。

  武汉吉庆民俗街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张西林介绍,2014年,吉庆街异地重建、业态调整,首次考虑将非遗文化融入商业业态,“根据当时的街区定位,非遗和‘汉派’主题有所呼应,同时契合武汉人对老字号的情怀。”吉庆街依托当地特色非遗文化,重点进行历史街区的规划更新、商业打造、设施改造、环境提升和周边配套改善等,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力。针对非遗店铺,吉庆街也会在政策性奖励、消费券投入等方面有所倾斜。

  当下,吉庆街常态化开展各类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的活态保护传承工作。“湖北大鼓”“独弦琴”等非遗表演融入街头吹拉弹唱,民间手工艺花车、中庭非遗互动展览也成为吉庆街的重要景观,深受武汉市民和游客喜爱。

  非遗盘活,旅游引流。“因为这些非遗技艺在传承和保护上是比较艰难的,那么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平台,保证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所需,也让这些文化能够更加市场化。同时,依托这些丰富的文化业态,让游客能在景区内多逛一会儿、多留一会儿。”

  与现代生活接轨

  创新是非遗活化传承动力之源

  一路向西,我们来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土家女儿城景区,国家二级漆艺师、国家坝漆制作技艺传承人朱黎正埋头雕刻,她一边和我们介绍新的作品,一边分享着入驻景区的感受,“在女儿城的铺面给了我一个适应市场去开发商品的渠道,因为产品开发只有和当地民俗文化结合,才能更好的保护原创设计。比如我会用阳雀等恩施的地方文化符号去做漆艺首饰和漆画,就会赋予商品一种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使它只有在这个地方卖才是有意义的。同时,与各地游客的交流也为我的产品开发提供多种多样的思路,这是在其它地方少有的优势。

  行走在女儿城景区,能看到极具特色的土家吊脚楼,还有糍粑、张关合渣、建始桃片糕、利川柏杨豆干、“十大碗”等特色非遗美食和土家摆手舞、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土家族打溜子、恩施扬琴、恩施傩戏、三棒鼓、鹤峰柳子戏、巴东堂戏等20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示展演,当地传统民族文化深度融入旅游产品之中,文化已成为旅游产品的“卖点”和“亮点”。

  土家女儿城演出(图片来源:土家女儿城景区)

  正如《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支持改进工艺、完善功能、拓展用途、提高品质,力争将漆艺、汉绣、剪纸等重点项目打造成“民族特色、国家品牌”;加强与旅游的融合,推动非遗旅游产品研发和进景区,进一步拓展市场和扩大传播范围。

  依托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区位特点,恩施在文化层面有着更为突出的包容性、多样性和复合性。女儿城景区副总经理李毅介绍,女儿城景区着力突出特色项目,携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设大师工作室,引进恩施职院周墨文创工作室,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赵平国老师、傩面雕刻汪儒斌老师建立大师工作室,开发极具恩施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以民族文化的视角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女儿城现已成为恩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与传承基地,也是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的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

  宜昌明月湾

  在“三峡门户”宜昌,“大江大河”地理特点孕育了峡江号子等生态特色突出的非遗文化,在延续两千多年的非遗原生环境受到时代强烈冲击之时,景区成为文化的庇护之所,创新成为非遗存续的“灵丹妙药”。

  三峡人家风景区艺术团长林猛主要负责景区非遗工作,他认为,“非遗活化传承工作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让传承人先‘活’下来,生活有保障。第二是项目要‘活’,很多非遗项目在当下已经没有实际用途了,需要一个活下来的空间。第三就是要灵活、改变,用现代人们喜欢的方式做包装和创新。”

  如今,三峡人家景区日均接待量约为三万人次,非遗项目在景区中得到了传承,并通过游客群体向外传播。同时,由于景区注重创意研发,对表演、展示、体验各环节持续进行更新迭变,使游客每次来都能得到不一样的感受,让许多人成为回头客,旅游人数进一步增加,旅游收入逐年提升。

  三峡人家景区非遗演出(图片来源:三峡人家风景区)

  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襄阳介绍,非遗传承人在景区企业获得工资报酬的同时,其表演有人欣赏,技艺得到尊重、价值得到肯定,传承人的项目传承积极性就被激发起来。并且,在企业管理模式下,许多新苗被推荐、选拔到相关代表性传承人身边学习技艺,建立起传承人愿教、新生代人群愿学的新型景区传承方式。

  产业化运作

  市场思维铸造非遗金字品牌

  身在鄂西南,不能不饮茶。宜昌、恩施所在的鄂西南地区,是我国茶树原产地和“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是巴楚文化和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位列其中。

  在陈襄阳的推荐下,我们来到了长盛川茶厂参观。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始于明、盛于清,属黑茶制作技艺,黑茶以鄂西南山区海拔600米至1200高山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77道工序压制而成,被誉为“万里茶道上的瑰宝”。

  据长盛川茶厂负责人夏义仿介绍,茶厂现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掌握核心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群体近130人。

  青砖茶核心工艺压制成型(图片来源:长盛川茶厂)

  非遗与旅游、文创、电商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是长盛川进一步提升非遗产业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的有力途径。

  国潮风文创新品橘颂、三峡茗片、是美人等系列产品,让非遗茶品牌更符合当下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趋势;走进互联网,市场渠道和销售体系拓宽,实现线上引流、线下体验,联动发展增强消费粘性;多次成功举办“521国际茶日”“长盛川非遗茶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以茶为媒,传播地域文化、城市品牌,铸造非遗金字品牌,让非遗技艺与城市IP连通,为城市宣传助力。

  茶旅融合方面,长盛川将茶园观光、非遗体验与工业旅游、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探索推出了“长盛川茶颜观色”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形成了种茶、做茶、卖茶、讲茶全产业链,把长盛川青砖茶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长盛川非遗旅游线路获评宜昌市十大非遗旅行线路,长盛川产业园已被认定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级非遗旅行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市级优秀非遗传承示范基地。

  “长盛川将积极做好茶文化相关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助力于提升宜昌茶品牌影响力和城市文化水平,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

  深化“非遗+” 湖北行稳致远

  李述永介绍,下一步,湖北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活化利用发展非遗新探索,全面传播“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保护新理念,让非遗更好融入当代、服务发展、促进产业、造福人民。

  做好“非遗+旅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出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旅游产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遗特色景区。

  做实“非遗+乡村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将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

  开拓“非遗+互联网”“非遗+文创”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同时,湖北将进一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制度,适时修改完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鼓励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推动制订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与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权益。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法宣传和教育,提高依法保护能力和水平。

  政策护航,湖北的“非遗+”发展之路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纠错】 【责任编辑:韩怡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