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有话说】全国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博物馆里藏着的学问-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17 10:32:38
来源:新华网

【馆长有话说】全国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博物馆里藏着的学问

字体:

  新华网北京5月17日电(郭香玉)“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围绕主题,对于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藏着哪些学问、在教育和研究上有哪些可圈可点的经验值得推广等话题,新华网采访了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昭君博物院等全国27家博物馆馆长,听馆长有话说。 

  民族文化宫外景(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供图)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展厅(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供图)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秘书长、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陶颖说,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博物馆协会设立的旨在推动民族类和民族地区博物馆发展和进步的下属机构,成立于2006年,挂靠单位为民族文化宫,秘书处设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

  陶颖说,民族文化宫近年来策划推出了基本陈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民族瑰宝——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精品展”“册府撷珍——民族文化宫典藏古籍精品展”等。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循序渐进地开展系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传播活动。一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如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大学生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线上系列讲解课程。二是面向中学生和高年级的小学生,策划举办“红石榴杯”儿童创意作品征集活动、“石榴娃”讲解员培训班等系列活动。三是联合西单小学共同为三、四年级的孩子们研发“博物馆进校园”“我与文物的对话”等小学生博物馆系列专项课程,并结合课程资源,开展博物馆课程进校园和走进博物馆等活动。pagebreak

  广西民族博物馆主楼(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展厅(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陶少艺说,作为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肩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突出中华民族同根同源、中华文化共同性、融合性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内容,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教育资源,多维度发挥博物馆研究保护、宣传教育阵地作用,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博物馆力量。 pagebreak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甘肃省博物馆展厅(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班睿说,博物馆在社会性教育和社会性学习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在展览策划中,一直强调要挖掘文物的价值,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对于综合性博物馆来说,今后在挖掘文物价值的过程中应该秉持多维度性,或者说,更加注意历史文物在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备的独特价值。例如:绵延了近一万年,为中华文化所独有的玉器文化,除了体现出新石器时代人神对话的中介、商周时期礼制约束、春秋肇始的道德体现以及唐宋之后的亲民性格外,它无疑是中华民族崇尚和平、温文尔雅等共同民族性格的深刻体现。

  青海省博物馆外景(青海省博物馆供图)

  青海省博物馆“青海历史文物展”(青海省博物馆供图)

  青海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王进先表示,近年来,青海省博物馆不断创新发展思维、深挖馆藏资源、提升对外宣传等,多渠道、多角度扩大青海厚重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转变工作思路,联合青海省教育厅共同推出的馆校共建“思政教育”实践课堂活动,让省博物馆常设“1+3”主题展览、讲解、社教活动等走进校园,让学生走进省博物馆开展“研学游”、“小小讲解员培训”,双方共同走进“考古工地”现场实践等活动,真正做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同时丰富了学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馆校联动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pagebreak

  基本陈列《黑土文明·多彩龙江——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陈列》二展厅内景(黑龙江省博物馆供图)

  黑龙江省博物馆馆长覃劲说,黑龙江省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一部黑龙江地方史就是各民族发展史和交往交流交融史。2021年黑龙江省博物馆与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合署办公,并通过黑龙江省博物馆联盟实现多方位的资源的整合,通过举办巡展和教育实践等活动,与地方联动,搭建一个以收藏、研究、展示为基础,融合创新、传播、交流、互动的综合性平台,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千年之行——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文化展(贵州民族文化宫供图) 

  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刘国玉说,长期以来,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推进各项业务工作。一是立足民族文物征集和预防性保护,持续开展民族文化研究,组织编纂《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贵州卷》《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藏品集•苗绣卷》。二是加强民族文化展览展示,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三是组织实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志愿服务、研学活动,2023年完成社教活动96场次,新增共建“民族文化教育实践基地”10家。  

  回眸大理一一大理通史展厅(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代图)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馆长杨伟林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各民族博物馆收藏着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的文物,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重要见证,是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对文物的研究阐释,不仅要对其本身自然属性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参考古代文献资料对其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还要对其背后蕴藏着的深厚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社会形态、思想意识、道德评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

  《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序厅(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供图)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陈永耘说,宁夏博物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点放在青少年教育上。利用馆藏革命文物资源,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推进思政教育,引导青少年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宁夏博物馆开展了多项活动,如“少战团”志愿者活动、党史流动展览进校园、红色研学进校园等,鼓励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革命文物,培养爱国情怀,争做新时代好少年。pagebreak

  武陵足音展览(湖北省恩施州博物馆供图)

  湖北省恩施州博物馆馆长董祖斌说,相对来说,基层博物馆与很多大型博物馆开展教育、学术研究的范围、方式相比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时也可以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恩施州博物馆开展教育与研究的方式,一是搭建开展教育与学术研究的平台。建立学术研究及交流的社团组织,建设学术交流阵地。二是统筹开展博物馆教育与学术研究的规划,并阶段性周期内进行工作的细化,推行“学术业务化、业务学术化”,实施“全馆大学术”。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博物馆教育与学术研究。整合区域博物馆、行政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资源,在乡村振兴、行政事业单位、各行业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的建设中积极服务。

  常设民族文化展厅:绚丽多彩的红河(红河州博物馆供图)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博物馆馆长何松涛说,在人类生存发展所取得的实践经验中,通过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行为习惯、民风民俗形成中相互学习、汲取经验的故事屡见不鲜,文物藏品背后蕴涵的民族文化、科学创造、艺术喜好会出现相似的精神追求和共有的价值取向。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在文物、文化的研究方面需要克服就事论事、狭隘诠释的思维局限,须立足中华各民族交流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挖掘和研究。

  五色华彩马面裙(上海纺织博物馆供图)

  上海纺织博物馆副馆长贾一亮说,服饰文化主题的展览初阶体验,通常是让观众能够读懂形制、材质、技艺和纹样的种种美与不易;多走一步,大概还能粗浅地让观众可以在服饰所承载的历史与当下中找到共鸣;若是能够让观众通过理解过去的人,进而更好地关照自身、甚至获得一些微小的幸福,那这个展览大抵可算得上圆满。

  衣中见万物,古今归一身,于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上海纺织博物馆以“衣生万物 传统重构”为主题,以马面裙为载体,试图重新构筑民族服饰文化与观众的新链接。

  美美与共—中华民族大家庭展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供图)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馆长林毅红说,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中枢,其地位和作用越发突出,博物馆教育具有主题明确、受众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民族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场馆优势和资源优势,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持续增进中华民族认同。

  民族博物馆首要任务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文物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将故事本身的“好”和讲述方式的“好”结合在一起。pagebreak

  大地回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文化展(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供图)

  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馆长伊利贵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作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是加强藏品研究,精心策划与陈列,展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内涵,提供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视觉体验;二是通过细腻的叙事,多样化的方法,让参观者与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事件产生情感连接,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增进教育效果;三是充分运用设计美学做好展陈设计,最大限度满足参观者的审美需求,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邕城百年——近现代南宁陈列(南宁市博物馆供图)

  南宁市博物馆馆长张晓剑说,今天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社区,越来越多的公众来到博物馆参与到文化生长的进程中,而他们走进博物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得某种形式的教育,提升自身的文化认知。

  根据南宁博物馆对历年观众群体的统计,其中18-45岁年龄段的观众群体约占全部观众的87.5%,家庭观众约占全部观众的65%,这些观众中有96%认为博物馆是进行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获取历史文化知识成为他们持续来博物馆参观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在南宁博物馆开馆的八年时间里,始终坚持博物馆教育是地方文化生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推出多元丰富的展览和社教活动,以满足观众群体的教育需求。

  云南楚雄州博物馆展厅(云南楚雄州博物馆供图)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馆长吴东说,“文物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物的物质价值上,其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价值和多学科研究价值不容忽视。”,“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指明了博物馆是为公众提供教育和研究的新平台,是推动博物馆与学术界、教育界深度融合的新力量。 

  守望祖国北疆 共绘多彩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展(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供图) pagebreak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馆长陈桂婷说,作为民族博物馆应该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展览为媒介、社会教育活动为辅助,面向社会各届、面向广大群众、青少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作为呼伦贝尔市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教育基地的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于去年9月便面向社会推出原创展览“守望祖国北疆 共绘多彩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展”。

  魅力敕勒川一一民俗文化展(敕勒川博物馆供图)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个勤劳的民族——敕勒族,创作了一首千古绝唱——《敕勒歌》。

  敕勒川博物馆馆长赵俊峰介绍,敕勒川博物馆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各个展厅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展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讲述各民族古往今来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物古迹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展(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供图)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雷玉华说,“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地方,更是进行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场所。”为了更有效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展示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的故事,推动民族博物馆馆藏资源和“大思政课”有机衔接、同频共振,用文物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宁洱县民族博物馆基本陈列:《民族团结的丰碑》(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民族博物馆供图)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民族博物馆馆长杨麟说,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不仅承载着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公众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通过有关民族团结誓词碑文物实物、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不断提升展陈和公共服务水平,不仅可以实现民族团结誓词碑文物保护和研究的目标,还能够深入挖掘文物的价值内涵。pagebreak

  云南民族博物馆外景(云南民族博物馆供图)

  云南民族博物馆副馆长杨松海说,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地域文化特性,分类指导,下力气常态化重点开展针对本地区的抢救征集工作,各馆藏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同时要突出各自收藏特色,更要重视自身馆藏品的系列化问题;让一件件祖先留给我们的、现存使用的文物、实物资料,有所归、有所依。博物馆守护者们要收藏保护好它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保管、保养、看护好它们。

昭君博物院外景(昭君博物院供图)

  昭君出塞展“临辞大会场景”(昭君博物院供图)

  昭君博物院副院长包苏那嘎说,博物馆里,承载着历史记忆,传承着绵长文脉。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的新要求,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昭君博物院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脉。文物展品也都体现了民族团结和北疆文化交融,通过文物讲述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pagebreak

  黔东南少数民族服饰展中的刺绣部分(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供图)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馆长说,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围绕“民族文化+民族服饰+非遗展示+家风文化”为突出重点,通过设立历史文化馆、民族文化馆、非遗展示馆、民族服饰馆和家风文化馆等基本陈列,打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阵地,成为了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传承的宝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黔东南民族文化的平台。

  非遗云锦现代艺术美学展(南京云锦博物馆供图)

  南京云锦博物馆馆长简名伟说,南京云锦博物馆积极发挥教育实体空间的优点,近年来带领近万名学员沉浸式体验世界级非遗的织造精髓,了解云锦历史文化,从历史与文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宣传,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权威教化”过渡到“学习体验”,让文化科学知识内化为民族群众个体的精神财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融州记忆历史陈列展览(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供图)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馆长说,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题,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春节正月期间,我馆利用苗族芦笙斗马系列坡会节日,在各乡镇村寨拍摄民俗纪录片内容素材3部、图片500多张,增加了馆藏民族影像资料的收集量。4月,我馆以历史陈列展览“融州记忆”为主题,和县消防救援大队、民族小学开展研学共建活动,通过看展览、听讲座,传递文化遗产保护信息,促进研学教育的推广。pagebreak

  纳西族东巴文化展(丽江市博物院供图)

  丽江市博物院院长牛增裕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持续发展,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进一步发挥,教育成为新时代博物馆传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标和神圣职责。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以征集、收藏、研究各自区域内民族文物为主,宣传、展示各自的历史文物和民族文化,形成各自特色,要注重共同性,兼顾差异性,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

  新帖绣罗襦——清代·民国汉族女性传统服饰馆藏展(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供图)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副馆长袁宗刚说,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立足馆藏,依托“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与“博物馆”专业两个硕士点,通过课程、实践等方式,培养民族服饰研究与纺织品修复复原高层次紧缺人才;同时将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载体,突出以艺育人,赓续红色血脉,不断挖掘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在服饰中的生动体现,面向大中小学生,以铸牢为主线熔铸在课程与讲解中,使学生充分感悟民族服饰是中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间团结共生的代表性载体,努力塑造具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时代新人。

  包头博物馆外景(包头博物馆供图)

  包头博物馆展厅(包头博物馆供图)

  包头博物馆馆长张海斌说,包头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一直以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先后完成了“九原长歌——包头古代历史文化陈列”提升改造工作,增设了“西北巨埠——包头近现代史陈列”和“北疆明珠——包头当代史陈列”两个展厅,推出了“建设共有家园”“我们的节日”“寻宝夺魁”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加强民族团结知识的普及,以优质的公共文化满足各界观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其中,品牌活动“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衣冠里的华夏——多彩的民族服饰研学旅游”以异彩纷呈的内容、寓教于乐的形式深受各界观众的好评,观众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极高。

【纠错】 【责任编辑:韩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