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陈伟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媒体的同仁们,大家早上好。欢迎各位出席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以及国内知名企业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创造与全球制造业复苏高端研讨会暨格力电器三大核心科技全球首发式”现在开始。 [2010-07-15 09:20:34]
[主持人]我是陈炜鸿,很高兴受主办方的委托主持今天的研讨会。对我来说今天的主角格力电器并不仅仅意味着是一个世界名牌,是国内制造业领先企业,他更是我非常尊敬和熟悉的老朋友。从《对话》节目结缘开始我就关注着格力电器每一个扎扎实实的脚步。我知道2009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格力电器,在对公司研发实力肯定的同时,也进一步勉励格力电器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做出更大贡献。格力电器在2009年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基础上,2010年进一步发展核心科技,产品内销和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并牢牢占据全球家用空调业行业老大的位置,格力成为世界名牌产品,格力电器成为全球制造业复苏和中国产业振兴的旗舰型企业。 [2010-07-15 09:22:27]
[主持人]当前,全球制造业和经济复苏情况仍尚不稳固。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制造业领域新一轮的格局变迁正在发生。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加速全球战略布局,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是格力电器,更是所有中国制造领军企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举办这次高端研讨会的目的,就是重温胡锦涛总书记在格力电器视察时的指示精神,寻找中国产业振兴的根本性规律和发展壮大路径,让“中国创造”在全球制造业复苏出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0-07-15 09:23:21]
[主持人]今天非常荣幸我们请到很多重量级的嘉宾共同渡过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接下来我一一为各位进行介绍。今天出席我们发布会的新闻界和财经界的领导和专家有——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先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先生;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尹中卿先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先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先生;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处长殷荣伍先生;科技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先生;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先生;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先生;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姬斌先生;中国财经报社总编辑姚中利先生;科技日报总编辑陈泉涌先生;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张坤先生;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杨健先生;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副主任何海明先生;新华网总裁助理刘加文先生。 [2010-07-15 09:23:59]
[主持人]来自科技界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院士周远先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吴元炜先生;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女士;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院长邴旭卫先生;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理事长樊高定先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吴德绳先生;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潘秋生先生;合肥通用机械产品检测院副院长李江先生;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王蕾女士。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的光临。 [2010-07-15 09:24:42]
[主持人]还有主办方之一格力电器的领导——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江洪先生;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明珠女士;格力电器副总裁黄辉先生。谢谢几位领导的出席。参加我们今天研讨会的还有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路透社、彭博社等一百多家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同仁们,欢迎你们。在进行主题演讲之前,我们首先有请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先生致辞,有请。 [2010-07-15 09:25:29]
[新华社副社长 周树春]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各位同仁: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主办方热烈欢迎各位来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国创造与世界全球制造业复苏”这样一个十分重大而备受瞩目的话题。正如经济数据所显示的,制造业正在全球经济复苏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制造业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可以说即使在后工业时代,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仍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对于中国来说制造业创造了三分之一的GDP总量,贡献了90%的出口总额,尽管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带来很大冲击,但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中,制造业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0-07-15 09:27:28]
[周树春]由于中国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初期,可以预见未来十到二十年,制造业仍是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继去年推出产业振兴规划之后,今年还将出台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是我们今天探讨“中国创造与全球制造业复苏”这一主题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中国制造业过去30年发展所形成的低端制造、低成本竞争、低价出口的模式难以为继,“中国制造”迫切需要向“中国创造”转型,向全球制造业产业链高端转移,否则中国经济就无法获得新的驱动能量,也必将失去业已确立的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2010-07-15 09:28:34]
[周树春]如果把目前的全球经济形势叠加在这样一个发展目标之上,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制造业所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巨大、十分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各经济体对二次探底的担心。最近的美国、欧洲和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相对于今年上半年以来的经济快速扩张趋势,全球经济复苏的动能有所减弱。一方面政策刺激作用难以持续放大,增量效应消失后,经济体系能否实现制度性增长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另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这种形势必然给中国制造业出口带来压力。 其次,为实现自身经济复苏,各经济体普遍更加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美英等国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另一方面来自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的竞争趋于剧烈。中国传统工业的优势正在减弱,在后工业化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新一轮调整。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及时找到应对路径,不仅站稳脚跟,而且再上台阶,成为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课题。 [2010-07-15 09:30:31]
[周树春]从全球制造业经历的历次转移轨迹可以看出,每次大转移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得以实现,每次大转移都伴随着作为跨时代标志的重大发明和重大创造。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积极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分工体系的调整,特别是全球产业转移,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但在庞大规模的背后,“中国制造”缺乏核心技术的有力支撑,至今仍存的遗憾是所有关心中国制造的人们心中一种挥之不去的隐痛。 [2010-07-15 09:32:41]
[周树春]新华社以及包括《财经国家周刊》在内的社办报刊同中国新闻界的兄弟媒体和兄弟单位一样始终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保持关注,我们的调研显示,金融危机虽然重创了发达经济体,但这些国家的许多产业和企业,依然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目的就是在经济复苏之际迅速占领市场。这种态度和做法既值得借鉴也应引起关注。 [2010-07-15 09:33:52]
[周树春]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无疑,作为中国经济脊梁的制造业企业理当响应国家号召,不断用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把握好全球制造业格局变迁中的战略机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同世界近现代以来历次危机的历史规律所揭示的: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的科技革命的前夜,正面临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全面展开。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有可能与先发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正是中国制造从赶超走向跨越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可以说以核心科技武装的“中国创造”既是“中国制造”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胜利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变身为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2010-07-15 09:35:44]
[周树春]我们高兴地看到,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在强化自主创新,践行中国创造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就像刚才主持人讲到的,格力电器的研发经验就获得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本次研讨会后,格力电器还将发布三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可以确信,在优秀企业的带动下,中国制造业正在走上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一定会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作为国家的主流媒体,我们既对企业界的开拓创新深表敬意,也深感有责任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这正是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研讨会的核心意义之所在。最后,预祝研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0-07-15 09:36:52]
[主持人]好,谢谢周社长,正像周社长刚才所说,在目前全球制造业产业变迁的这样一个过程中,大家都在寻找新的榜样,都在寻找新的路径。而且在这一刻,我想格力所做的努力应该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复苏进程中许多人瞄准的焦点。接下来我们有请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先生致辞,有请。 [2010-07-15 09:37:49]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米博华]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同仁:大家好。很高兴受到主办方邀请来参加今天这个研讨会,与各位一起探讨“中国制造与全球制造业复苏”这个话题。此前不久我去了巴西,大家知道是地球的另一面,我住在巴西的一个很小的维多利亚市在一家宾馆里,我们始终和当地的官员及新闻界同行提出这样的要求:希望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百货公司、商店。他们说“你们要看什么呢?”我说“我们希望看一看我们中国的产品在巴西营销的情况”。他说“你不用看了,我这个宾馆使用的空调全部来自中国”。我对这件事情非常感兴趣,他说“你可以看一看,你知不知道你们中国有一个品牌叫做格力?”我说我很知道,因为格力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品牌,而且也是我们唯一一个不是贴牌的产品在巴西营销。大家知道,巴西离我们很远,在那个地方中国元素是非常之少的,如果在那里看到中国的产品令人感到非常的高兴。刚才我和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和总裁交流的时候我也向他们表示祝贺,在那么遥远的地方有格力空调这样的产品使在那里的所有中国人和华人都感到高兴,因为它不仅是中国的元素,而且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的要素。 [2010-07-15 09:41:53]
[米博华]“中国创造”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中国制造在天下已经无处不在。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条中仍处于下游和低端位置。去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冲击,警示我们增强经济体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我认为核心是掌握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当中国制造业传统比较优势弱化之后仍可以依靠自主创新确立新的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个国际咨询公司德勤与美国国会近期联合做出的一份面向跨国公司高管的2010年全球制造业竞争指数排名的调查结果。这项针对26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排名第一、印度第二、美国第四,虽然我们排名第一,但值得注意的是报告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会被印度迎头赶上,被调查的全球高管普遍表示印度的研发实力在21世纪,他们的创新型制造业将成为核心因素,因此印度未来的高增长会获得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2010-07-15 09:45:00]
[米博华]这个调查和结论未必准确,但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近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2009)显示,虽然近十几年中国受理专利发明申请的增长速度远高于欧洲和美国,但整个发明专利的质量和数量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制造业的许多领域,我们所掌握的核心技术还非常有限。放眼世界,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散去,世界经济仍有许多不确定性,为解决经济体结构失衡和金融体过度泡沫化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带动经济增长,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在纷纷重新回归对制造业的重视,实施所谓“再工业化”策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振兴传统制造业同时,大力发展先进的制造业。 [2010-07-15 09:46:15]
[米博华]我们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于制造业的升级和结构性调整也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加以重视。中央多个文件也多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纳入其中。应当说,这是完全正确的决策。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一个制造大国,按照经济历史学家的说法,在17世纪以前,中国占据了当时经济总量的30%以上,在长达1500年的时间里,中国曾经一直是商品产出方面的重要国家,“中国制造”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在制造业之外,我们的文化、艺术和哲学领域数千年的深厚积累更是保证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文化基因。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一定能够取得成效。当然,这需要政府、学界和企业共同来努力。 [2010-07-15 09:47:50]
[米博华]人民日报作为国内的一家主流媒体,与我们的企业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应新华社周社长的邀请参加这个会议就是为了表明这样一个态度,我们作为国家的主流媒体和所有兄弟新闻单位一样,愿意为共同促进“中国创造”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2010-07-15 09:48:36]
[主持人]好,谢谢米博华先生,也谢谢这么多主流媒体,在这样一个特别时刻共襄盛举,刚才米博华先生说到他的巴西经历在现场引起了共鸣,虽然现在世界是平的,世界变小了,但是在异国他乡你忽然看到格力空调就挂在自己的房间里那一刻的感动是无法言表的,在这方面我想董明珠女士会有更多的感受和体会。下面有请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明珠女士致辞,有请。 [2010-07-15 09:49:5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董明珠]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谢各位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中国创造与全球制造业复苏高端研讨会暨格力电器三大核心科技全球首发式”的活动。当前正值全球经济和制造业复苏的关键时期,中国产业要想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有更高的位置,必须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这是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需要,也是中国制造业成为世界品牌的需要。实践中国创造之路的关键是必须要拥有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而不靠购买别人的技术。只有这样,中国的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真正地打出自己的品牌,赢得世界的尊重。 [2010-07-15 09:51:01]
[董明珠]在这里,我想先简单跟大家分享一段经历。2001年,重庆一家大型外资企业公开招标,购买一拖四中央空调,然而国内当时没有一家企业具备生产这种多联式中央空调的技术和能力,我们远赴日本,希望能够购买到该技术。然而,一向与格力电器合作良好的日本企业一口回绝了我们的购买请求,还明确表示自己花了16年才研制出来的核心技术,绝对不会转让给任何一家中国企业。从日本失望而归以后,我们卧薪尝胆,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这一技术,然后是一拖六、一拖八,目前为止已经一拖两百多,而且在一拖多中央空调领域,格力已经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2010-07-15 09:51:43]
[董明珠]我们在这十年中,我们真正意识到,靠购买技术只能买到国外已经淘汰的技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走自主创新的中国创造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然而,走自主创新道路需要思想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更加需要的是一份坚持和执着。 [2010-07-15 09:52:13]
[董明珠]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格力电器做到了。20年来,格力电器一直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始终把掌握核心科技作为企业长远战略。在研发上,我们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设上限,需要多少投多少。在行业内首先创立了三个技术研究院,进行尖端技术的中长期基础研究;制冷行业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落户格力。今天,格力电器建成了包括噪音、模拟环境、长期运转等300多个国际或国家认可的实验室;拥有3000多名研发人员,仅最近三年就取得了1500多项专利;持续的投入换来了大量先进的技术成果,格力自主研发的GMV数码多联机组、超低温数码多联机组、热回收技术,以及今天我们即将发布的三大核心技术,都代表了国际空调领域的领先水平。凭借着强大的科研实力,格力已经成为国家制冷技术的前沿阵地。 [2010-07-15 09:52:39]
[董明珠]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因为有了格力,中国的空调产业已经超越了中低端制造业的发展模式,而是成为了全球空调技术的领跑者。因为坚持自主创新,格力品牌已成为世界名牌产品。中国足球队虽然无缘于南非世界杯,但格力却代表中国打入了世界杯。我们中国的记者在南非采访的时候,无论是在体育场馆、酒店、还是城市交通设施内,都可以看到格力空调。格力品牌因为技术和品质赢得了南非的认可、赢得了全球的认可。目前,我们已在海外建有3个生产基地,产品远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空调领域,格力正在让国际市场重新认识中国制造业,认识中国创造。  [2010-07-15 09:53:02]
[董明珠]1994年和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格力电器。1994年总书记第一次到格力视察时,就勉励格力一定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去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考察格力电器时,对我们的发展给于肯定,同时也希望我们要聚集更多人才,继续坚持自主创新,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做出更大贡献。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格力相隔15年,而这15年,恰恰是格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走依靠核心科技发展的15年,也是格力跨越式发展的15年。 [2010-07-15 09:53:51]
[董明珠]15年来,我们始终以“格力的水准就是行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致力于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技术领先、品质卓越的空调产品。我们创造了多个唯一:中国空调行业唯一的世界名牌;中国家电行业唯一的五一集体劳动奖状获得者;中国制冷行业唯一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家电行业唯一连续九年纳税第一;中国空调业唯一连续15年产销量第一,连续5年产销量世界第一;中国空调业唯一的国家商标战略示范企业。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掌握核心科技,走在行业前列。我们也深知,总书记的指示,不仅是对格力人的嘱托,更是对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殷殷期待。因此今天这个研讨会,就是希望凝聚更多的思想,探寻如何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更为精彩的“中国创造”的发展之路。祝愿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0-07-15 09:57:31]
[主持人 ]好,谢谢董总,我想听了董总的介绍后大家会更进一步明白,为什么在近20年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上格力对科技的发展如此专著和执着。今天的主题是中国创造与全球制造业复苏。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本轮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制造业复苏的前景与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我们接下来要把这样的话题交给我们的专家。下面我们有请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尹中卿先生为我们做“下半年中国与全球经济前景展望”的主题演讲。有请。  [2010-07-15 09:58:22]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尹中卿]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和格力电器联合主办的中国创造与全球制造业复苏高端研讨会。主办方希望我就“下半年中国与全球经济前景展望”做一个演讲。关于下半年全球经济展望6月18日我在上海的一个论坛上已经讲过;关于下半年中国经济展望,6月26日我在北京的一个论坛上也讲过。今天上午,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正在与国务院六个部门一起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十点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将要发布上半年的数据。所以我不能在这里给大家“炒冷饭”,我觉得在这样的一个场合我讲那么大的宏观形势也有点不合时宜。 [2010-07-15 10:00:00]
[尹中卿]所以我想讲点什么呢?我很愿意结合下半年中国和全球经济前景展望,向大家汇报一下有关抓住全球金融危机机遇,抓住我国制造业转型谈一点想法。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这次金融危机从最初到现在一直主要是对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制造业造成了冲击,一年多来,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也表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出口加工制造业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在后危机阶段,新一轮制造业国际格局发生许多变化,如何临危乘机兴利除弊,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尽快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2010-07-15 10:01:45]
[尹中卿]我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挑战,而且客观上也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一些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大家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初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通过出口以及相应的投资来拉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到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我国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 [2010-07-15 10:02:50]
[尹中卿]一是发展方式粗放,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过于以来物质资源投入,依靠土地、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左右;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况愈下。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基础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和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很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许多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虽然很多产品标注为“中国制造”,但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只有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在国内。比如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40%都要支付给国外的专利持有者。三是产品附加值不高。由于缺乏自主品牌,缺少知名品牌,我国90%左右的出口商品都属于代工生产(音)或者贴牌生产,产品增加值只相当于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 [2010-07-15 10:03:40]
[尹中卿]实际上,这些问题由来以久,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由于制造业日子好过,因而国内企业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压力,习惯于从国外购买技术,习惯于在国际价值链低端恶性竞争。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外需萎缩使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暴露无遗,在实施一揽子计划过程中,我们更多依赖增加政府投资代替出口下降,在新一轮投资刺激下,许多地方纷纷选择产研关联度大的汽车等产业作为投资方向,继续盲目扩张产能,在去库存化的同时又出现了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2010-07-15 10:04:32]
[尹中卿]一年多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告诉我们,这次连续七个季度经济增速下滑,绝不仅仅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偶然事故,而是标志着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出口加工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接近极限。在后危机阶段,新一轮制造业国际格局不断演变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要实现长期发展,就要以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为倒逼压力,切实推进制造业上层次、上水平、有后劲。实际上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恶而消失,经济危机有弊有利,弊就是会打断经济增长的上升趋势,造成破坏性影响,但它也有利,这个利就是它具有强制调整经济运行中矛盾和问题的功能。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重大革命,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甚至是脱胎换骨的变化,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美国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中、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中,他们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2010-07-15 10:05:32]
[尹中卿]为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许多发达国家在刺激经济的同时,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制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争先恐后地加强科技研发、进行技术改造、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占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技术革命的前夜,新一轮制造业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存在巨大价格差距,所以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再想重振制造业雄风只能是纸上谈兵。经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崛起机会,比如:到境外购买能源、资源的条件相对宽松了;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更容易了;优势企业兼并落后企业的成本更低了。在后危机阶段,我们不能在粗放型增长路线上继续前行,而应该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顺应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方向和潮流,力争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我们在下一轮经济增长中的竞争能力。 [2010-07-15 10:06:36]
[尹中卿]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压力客观上也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难得机遇,为应对危机的冲击,我国提出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陆续推出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技术、装备制造等八个重点产业共安排企业技术改造项目4010个,安排中央投资256亿元,拉动固定资产投资5318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安排中央投资32.25亿元,支持425个项目,拉动固定资产投资1029亿元,这对于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中央投资将继续把扶持的重点放到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上,专门安排200亿元支持钢铁、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加强科技重大专项与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衔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07-15 10:09:18]
[尹中卿]我们认为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是短期目标,而是长期任务。 [2010-07-15 10:09:45]
[尹中卿]第一,推进制造业转型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着眼于突破关键环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缩高消耗、高污染的产能,不断提高制造业的质量和水平。一要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抓紧出台鼓励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钢铁、汽车、电力、纺织、轻工等行业的兼并重组,积极支持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落后企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关联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推动上下游、产供销之间的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强企业境外并购的效应。二要加快调整落后产能,重新利用各种行政手段促进落后淘汰,依法关闭一批破坏环境、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防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转移。三要压缩高消耗、高污染产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从严控制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防止和杜绝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2010-07-15 10:10:21]
[尹中卿]第二,推进制造业升级。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许多产业都面临着革命性的突破,要面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要加强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建立固定资产更新补贴计划,增加技术改造贴息贷款,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工业技术水平,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二要着力培育新兴产业,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放新产业进入的门槛,切实支持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第三代移动通讯、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新兴战略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形成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产业,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三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加快开发洁净煤、智能电网,促进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2010-07-15 10:10:59]
[尹中卿]第三,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制约因素,只能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突破。目前,我国科技资源在民口与军口,中央与地方、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多头配置,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整合,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尚未建立起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如何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如何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如何健全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都需要尽快破解。 [2010-07-15 10:11:39]
[尹中卿]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突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促进科技资源的开发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对基础科学以及前沿技术研究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新技术研发的补贴力度,着重重点利于和薄弱环节,集中优势资源,突破产业共性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工程运用,逐步实现基础原材料自给化、重大装备国产化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二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加快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鼓励企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技术和产品创新,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三要建立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战略联盟和利益共同体,鼓励设立创新投资基金,增加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推广知识产权羁押贷款,创新金融服务化融资,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切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010-07-15 10:12:26]
[尹中卿]各位来宾,2009年我国制造业的GDP已经达到了23万亿美元,超过美国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经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受到沉重打击,制造业国际格局也发生很大变化,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机遇、临危乘机、兴利除弊,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前景无限广阔,未来属于我们,未来属于中国!谢谢大家。  [2010-07-15 10:13:12]
[主持人 ]好,谢谢尹主任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虽然已经在多个场合论述过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但是尹主任自己也是一个有着创新精神的人,所以他说自己不愿意“炒冷饭”,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演讲。正像尹主任在自己的演讲中所讲的一样,在经历经济危机的洗礼后目前全球产业格局的变迁已经形成了,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中让我们中国创造引领全球产业复苏这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进入这个话题研讨之前我们重温一下胡锦涛总书记在格力视察时候的殷殷嘱托。 [2010-07-15 10:13:56]
[新华网]现场播放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格力公司时的录像。 [2010-07-15 10:14:13]
[主持人]正如刚才大家所看到的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格力电器时的一段录像,我想总书记在格力提出的期待不仅是给格力的,也是给制造业领军企业的。胡锦涛总书记在1994年第一次视察格力时,就提出中国企业一定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15年过去了,格力人靠不断的科技创新,掌握了一系列的空调核心技术,从而赢得了全球产业界的瞩目与尊重。可以说,没有核心科技,格力就不可能拥有今年在全球空调产业界这样的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格力的发展之路,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今天的讨论,将围绕两个话题进行。先有请今天的嘉宾,我们请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先生;科技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中国科学院院士周远;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先生,我们掌声欢迎他们。 [2010-07-15 10:21:50]
[主持人 ]好我们第一轮话题将集中在“中国创造与全球制造业格局变迁”。那么四位嘉宾能不能列举一下中国制造业变迁改变最明显的一点呢? [2010-07-15 10:22:42]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晓河] 我认为当前世界产业格局正在进行调整,调整的最大标志是发达国家,像美、欧正在去杠杆化,美国、欧洲的居民在降低消费、提高储蓄率,减少外资的需求;第二个特点是发达国家也在调整对策和结构,纷纷制定政策,支持国内的高端产业像美国的大飞机、美国的新能源、美国的节能减排、绿色产业等等。第二,美、欧市场上正在出现很多比中国成本更低的国家的同类产品在替代中国。比如印度、越南、洪都拉斯等国家比中国的成本资源降得更低,他们在纷纷生产与中国同类产品一样的产品向美、欧出口替代中国,过去到处都是Made In China的时代已经过去。 [2010-07-15 10:30:41]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刘伟]我今天早上等车来接我时,大概五分钟之内从我面前过的车有20多辆中我敢说90%以上都是外国品牌的车,或者合资品牌的车。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量的大国,而不是质的大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关键是质的转变,质的转变就是核心技术的转变,在这方面格式格力确实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2010-07-15 10:32:10]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远]很高兴参加这个会,刚才听了很多领导发言,同时也听到了我们格力总裁董明珠的发言我很受感动,他们确实做到了总书记所提出的要求。因为我也参加了很多次两院院士大会,最近一次是在6月7日。我的感觉第一就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式质量在提高;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在民生方面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在这点上面,我觉得格力的确是做得很好,而且朱董事长非常重视这一方面,我那次正好和他一起去了珠海,他有那么大的决心把他近一半的利润都用在研发上,这是使我很感动的一点。因为企业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这也令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希望,我们企业的高管确实站得比较高、看得比较远。我希望格力的品牌能够做得像瑞士的手表一样,现在当然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我的想法就是还要做得更好。北京高考的时候有一个考题,一个是脚踏实地,一个是仰望星空,我觉得这个很好,格力在脚踏实地方面就做得很好。所以我也希望在格力的研究院中,80%的精力应该放在品牌这方面,要研究如何把这个品牌做好、做大、做强。当然,同时也要在更长远的技术方面多投入一些力量,和高校结合,和国家基金委也要有所结合。我想我们在这方面也一定能做得更好。 [2010-07-15 10:36:02]
[科技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赵刚]我觉得现在全球经济制造业正在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有三个特点:一是经济危机以后,特别是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政府,感觉到工业还是国家的支撑,特别是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提出了“再工业化”,美国当前资助主要是资助扩大产能和增加就业的企业。二是“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非常主要的力量,而且“中国制造”已经不是原来的加工贸易,档次低、产业链低的特点,现在已经开始向产业链的中上端开始积聚,特别是一些有很好技术和实力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登上国际高端的舞台,像今天的格力以及其他很多企业都在研发上投入了很多的力量。三是制造业现在正在向绿色制造、低碳制造,向数字制造方面来转移,所以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时间内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2010-07-15 10:37:37]
[主持人]那面对各位描述的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或者是趋势,中国的制造业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也来听听几位的看法。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怎么来抓住这个机会? [2010-07-15 10:38:01]
[马晓河]至于说中国制造要怎么做首先要了解它有什么问题?我认为中国制造业目前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中国的制造业虚高固化,本来没那么高,但是结果却那么高,因为工业的比重过高、生产型服务业过低,我们的工业拉动的需求在国外。同时我们垄断行业过于集中,垄断行业过大,但是行业的竞争度过低,还有我们加工制造过度竞争、互相恶性竞争,但是高端、高科技行业过度对外依赖。二是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比如出口产品里面自主品牌占的比例非常低,缺乏一些著名的国际品牌。中国目前现在在世界上是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在世界上缺乏两大体系,就像索尼,像丰田、本田、通用这种在国际品牌里有生产自主体系的。另外,也缺乏像沃尔玛这样的国际物流体系。 [2010-07-15 10:39:07]
[马晓河]另外中国的工业化过度依赖高投入,所以附加值比较低,有人说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就像一个微笑型曲线一样,一端是研发、专利、品牌标准制定;另一端是市场营销、服务,下面是加工制造,中国的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中间这块,有人说我们高科技,高科技很多企业是集中在低端环节,比如鼠标,一个无线鼠标美国卖40美元,中国的制造只占3美元。如果要解决首先要高端化、细分化、绿色化。另外一个是要支持产业、支持科技创新,创新是灵魂,没有灵魂你这个产业没有灵魂,这个国家也没有灵魂,格力之所以从当年二百个人发展到现在四万多个人,营业收入达到400亿,什么原因?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现在这个天下。 [2010-07-15 10:40:38]
[马晓河]比如说索尼公司,当年只有120人,引进了美国的半导体技术,在世界上首创了小型、廉价的半导体收音机,从120人发展到4.5万人,发展成这么大的企业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第三点就是要支持创新,不支持创新这个国家也没有出路。当前中国正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在向高等收入国家迈进,从经验上看大多数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就都没有迈过去,只有少数国家迈进了高收入国家,为什么那些国家能迈进呢?就是搞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迈入高收入国家,不然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所以我大喊“要支持创新”,只有创新中国才能迈入高收入国家。 [2010-07-15 10:41:46]
[主持人]我们找到一个关键点就是创新,另外三位嘉宾每个人再给我们贡献一个关键点。刘先生刚才说要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我们的期待。 [2010-07-15 10:42:19]
[刘伟]我是做媒体的,媒体和中国制造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追求“新”,就像每天我们要刊发的新闻,真正让人眼睛一亮,让人碰然心动的新闻很少,就是因为他们的创新的很少,我们的制造业可能更多地追求的是当前的、现实的利润,而追求创新的还是少了一点。就像我前面所说的,我们身上所共同的几点就是我使用的手机,我使用的电脑,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核心技术都不在我们手里,这些核心技术都不在我们手里,所以我呼吁中国制造业更快的创新,更快实现转变。 [2010-07-15 10:44:04]
[主持人]那您提到的技术创新我更想问问周院士,您觉得我们今天提高到技术创新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过程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2010-07-15 10:44:27]
[周远 ]我觉得创新也不是凭空的一个很悬乎的东西,这是很实际的一个东西。比如我们空调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人们的舒适度,在生产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利用人家的成果又要为人家服务,如何结合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别人的技术可能会对你有所借鉴,比如信息技术有可能对你有一定的用处,那么你就要把人家的技术拿到手里,同时你也要为别人进行服务,比如很多行业的冷却设备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那你就要考虑如何为人家服务。 [2010-07-15 10:46:07]
[主持人]其实对很多企业而言并不是不懂得核心科技的重要性,关键是我们可能会面临很多的难题,比如资金、时间(因为研发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我们还不如直接拿人家的技术来做,那对于这样的企业您给他们的忠告是什么呢? [2010-07-15 10:46:40]
[周远]你买人家的技术肯定是不行的,当然,如果买来了再创新也是很好的,我们高铁走的就是这样的路子,但是这样的模式不是所有的行业都行得通的,所以我觉得还是要靠自己想办法,一定要靠自己的技术队伍和力量,同时也要产学研相结合。 [2010-07-15 10:47:17]
[主持人]那我没那么多钱怎么办? [2010-07-15 10:47:48]
[周远]这是多方面的,企业、院校、国家都要掏一定的钱,资金是多方面的,你从各种渠道是可以申请的,另外企业可以出钱、研究所、学校也是可以出钱的。另外,我还是觉得,要掌握新技术,有些技术发展得很快,比如刚才讲的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另外像现在的纳米技术等等。正如我刚才所说的要脚踏实地地创造自己的品牌;另外也要仰望星空,你要看到前端的各种发展很快的技术,比如纳米技术、材料技术、能源科技等等,甚至你自己的产业也可能用新的技术来做,比如你甚至可以用风能、太阳能、潮水来做,我们要看得更远一点。 [2010-07-15 10:48:30]
[主持人]好,稍候我们也会见证格力全球首发的三项技术。好,我们看看最后一个观点,到底现在制造业要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径? [2010-07-15 10:48:54]
[赵刚]第一,必须要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历史证明,政府是很难做创新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只是提出人才和知识创新,真正的技术创新是企业。从我们国家的通信业、汽车等等行业来看,我们有了技术创新,真正形成成果的都是靠企业完成的。第二,必须从引进技术和设备转变成从全球范围内寻找创新资源。我们必须在整个全球范围内寻找人才,寻找原材料、配套商、供应商、寻找市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区域性品牌到全球性品牌。 [2010-07-15 10:49:30]
[主持人]谢谢几位给我们指出了方向,当我们看准了方向时,我们的脚步就会变得更加坚定,还有哪位嘉宾有补充? [2010-07-15 10:49:54]
[马晓河]要注意,企业创新要学会把握自己,有了创新人家把你的技术偷走了你也发展不了。大家知道,南非世界杯吹的呜呜祖拉的喇叭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中国浙江宁海的一个塑料厂老板发明的,那是一个球迷,他发明的呜呜祖拉一个只卖两块钱人民币,在南非世界杯上卖50到60人民币一个,他自己只赚了小钱。为什么?第一自己没有专利;第二没有定价权,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所以要注意,企业要创新要注意保护自己,要建立自己的体系。 [2010-07-15 10:51:53]
[主持人]谢谢您的建议,这都是前车之鉴,我们也用掌声感谢场上四位嘉宾。接下来的话题聚焦在“科技创新、世界品牌和国际化战略”之上。下面我们请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先生;中国财经报社总编辑姚中利;国家质量司处长殷荣伍先生;格力公司董事长朱江洪先生,掌声欢迎。四位当中,我们的朱董事长坐在当中,另外三位,从你们的视角来看朱总,来看格力这些年在科技、品牌、国际战略的打造,你们的印象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先说出自己的印象,朱总再判断他们的印象和格力的发展线路是否一样? [2010-07-15 10:52:55]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处长 殷荣伍]我是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的,从我的角度来讲,今天的话题是中国创造与全球制造业复苏高端研讨会,目前关于世界品牌、关于质量问题我们也非常关注。首先我们关注质量问题,我们觉得质量问题的前端是科技创新,真正把质量做好才能创出品牌、创出名牌。纵观世界之,看看我们周围的生活、周围的产品、周围的企业,我们觉得,只有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才能掌握知识产权,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创出品牌,创出世界名牌。前一段时间发明的IPHON手机,尽管他最新的机型有一定的毛病但是也在不断的进步;再看Intel也在不断地进步;再看看Windows从98到2000再到现在的Windows7,他们在不停地进步。再看看我们周围有太多的企业,特别是我们现在的中小企业很多,这些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是拿人家的东西来组装。本来中国制造这个名字很好听,但是现在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中国组装,我们这么多组装真正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的有多少?靠自己核心技术创出利润的有多少?实际上我们挣的都是辛苦钱,都是打工的钱,出口的劳务,但是这种劳务却消耗了我们的资源、污染了我们的环境,我们通过大量低价的产品输出了我们的资源。 [2010-07-15 10:55:06]
[殷荣伍]所以我们也非常关注格力,非常关注中国家电,中国家电有民族志气的企业还是不少的,格力作为家电行业里面特别是空调行业里面的大哥大,包括刚才董总也讲到的一些例子,包括1994年到2002年总书记到格力视察我们都非常关注。我认为一个企业要成为世界名牌首先要通过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看到格力有1500多项专利我们非常高兴,通过这些专利成为核心技术,成为世界名牌,我认为这是企业成为世界名牌的必由之路。 [2010-07-15 10:57:33]
[主持人]您刚才看了这么多国际上的著名公司,最后看了格力,那您用一句话描述格力在自主创新这条路上行走的情景的话您怎么描述呢? [2010-07-15 10:58:06]
[殷荣伍]格力在家电行业,特别是在空调行业做得还是令我们比较佩服的,正像董总刚才讲的2001年到日本去买人家的技术人家不给,到2004年发明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么多年坚持下来,包括去年我们也去格力了解了情况。现在空调行业中国产能大概占世界上的25%左右,格力大概占中国市场的20%,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大哥大,能够做到进天单靠低端的装配走不到今天,也有自己的独到技术,这是建立在自己的自主创新基础之上的,才能走到今天,才能成为中国名牌、世界名牌。 [2010-07-15 10:58:50]
[主持人]我想这篇文章也请传媒业重量嘉宾来写一写,当格力出现在你们眼前的时候你们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他们对核心技术的追求呢? [2010-07-15 10:59:29]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丁士]我坐在这里首先想到的是我在采访朱总,那我在这里也先说一下我自己的感受吧。我觉得今天请我做嘉宾有点意外,我不是空调爱好者,我一般不用空调,前两天我见到一个环保人士,他到那里见到空调就关,到哪里都关灯,肉也不吃,穿的也是粗布衣服,我到不了那地步。但是我也非常关注空调企业,到哪里我也去采访,对格力我也一直很关注,今天和董总和朱总交流后对格力我也很钦佩。 [2010-07-15 11:00:21]
[丁士]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国际品牌、科技创新和全球化,我感受就是科技创新加国际品牌再加全球化等于格力,因为格力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科技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我当年80年代跑工业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的科技科研都是在研究院里面,企业有一个技术科主要是落实科技应用,国家一再提倡要把科技创新主体转变到企业,应该说从格力来看已经非常成功了,格力自己就有三个研究院,所以他成了科技创新的主体。另外从品牌来讲,格力始终坚持自己的品牌,而且它是非常专业的。我曾经采访过Intel,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创始人写的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我想格力可能也有这种精神。我记得看过当时风靡一时的家电企业都纷纷地搞成多元企业,但是格力却一心一意做空调,只有这样的偏执精神才能做好。 [2010-07-15 11:01:40]
[丁士]再一个就是全球化,他的产品出去了,在海外也有不少的组装厂。我们现在一度有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像一个名人提到的,中国不可能成为大国,中国只能生产产品,输出不了软件和价值观。实际上我也在想,我们就是要靠企业把文化和软件带出去,中国人最早认识日本就是从日本的丰田车和家电产品来认识日本的,通过他们这种很精良的技术、非常好的服务以及企业严格的管理来认识日本的企业的。我想我们的格力将来也会把融合了的中国文化和中国要素带出去。所以格力给我的这三个印象非常深。补充一句,为什么我不用空调呢?一个是身体因素,另外我也给格力提一点希望,刚才院士讲了空调企业的核心是舒适度,能不能把空调做得像没有空调一样感觉不到空调,能不能把空调做得像电风扇一样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不要都带一个管子。 [2010-07-15 11:03:09]
[主持人]您觉得他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2010-07-15 11:03:36]
[格力电器董事长 朱江洪]现在就可以答应。 [2010-07-15 11:04:16]
[主持人]哦,那下次您就自带空调了。另外一位对格力在创新之路上的印象。  [2010-07-15 11:05:26]
[中国财经报社总编辑 姚中利]很高兴今天来参加这个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创造与全球制造业复苏,国家层面对这个问题很重视,你现在的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不能做得更好,从宏观意义上讲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微观意义上讲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我们知道,经济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叫“效用创造需求”,现在需要的是技术含量的效用,对消费者来讲你就是一个效用,有了技术含量你就能创造更高的效用。现在国家层面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从财政部资金的投入、税收政策、政府采购层面都对技术创新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所以我也非常感谢大会能够邀请我来提出这么一个命题。刚才主持人也提出了两个问题,我也非常愿意回答这两个问题:一是包括朱总包括董总的印象;二是对格力空调在他的这十年过程中的印象。 [2010-07-15 11:08:33]
[姚中利]对空调行业我比较了解,但是今天和朱总包括董总我是第一次见面,对他们的第一点印象就是儒商,进一步说就是可能有点优雅气质的企业家,两位都是这样的印象。企业家也见了很多,企业家有一份从容和优雅是很不容易的,另外一点就是格力空调在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执着和坚守。这两点和前面的从容和优雅是相关的,而执着和坚守的另一面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机会主义,什么赚钱干什么,最近几年,中国充满了诱惑和暴利的行业不少,格力没有去做,至少格力把自己的主业坚持做了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刚才前面很多同志讲了创新,创新不是一朝一日,是需要积累的,从精神的角度来讲,就得有一份执着和坚守。如果什么火我就跟风什么那肯定不行,中国的企业家最近几年像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的企业肯定不能发展得更好。如果格力没有这份坚守、和执着,没有这份从容和优雅充满了机会主义那肯定是不行的。你干事业有了这份执着必然会在技术上不断完善,包括如何学习新技术加强管理。 [2010-07-15 11:10:19]
[姚中利]如果时间可能的话,因为是一个研讨会我也想顺便说一下关于品牌的问题。中国的品牌、名牌为什么走不远?我想格力空调一定会走得很远,要走100年、200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但是中国的品牌为什么走不远?媒体中这个话已经说得很多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的谈到产权,有些比较集中的问题就是产权比较不清晰,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私有制的联系,但是这种说法却不是能够站得住的。在品牌的推进过程中,在品牌的创造过程中,为什么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机会主义的行为呢?比如最近一年来发生的汽车召回事件,那丰田这种品牌就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危机,丰田完全是一个家族企业,一个私有制企业。在20年代、30年代,“东洋货”是假冒伪劣货的同义词。我对中国的品牌、名牌为何不能走得更远,大都是昙花一现感到非常痛心,当然,这其中也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来探讨,当然也不能简单地从产权这一个角度来做剖析。 [2010-07-15 11:11:34]
[姚中利]可能更重要的就是我刚才所讲到的这份从容、优雅和执着。那么从容、优雅、执着来自于哪儿?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对西洋史比较熟悉的大家可能知道,在中世纪以后有一种文化在他们的历史中占有很重要的低温就是贵族文化,我们把贵族这个概念中撇开阶级分析的色彩,贵族的文化代表了一种精神方式和一种生活状态,我们到欧洲访问,贵族都有自己的徽章和家族标记。实际上欧洲的名牌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欧洲贵族文化的延续,家族的荣誉,那个标志、标识,族徽,甚至有的家族还有旗帜,那都是一种荣誉感,贵族穷途潦倒的也不少,但是贵族文化中有一种东西就是重视荣誉,为荣誉而决斗,为荣誉而战。现在看欧洲足球我就有这样一种体会,欧洲的足球是为荣誉而战,不是你搞点儿猫腻就能把它收买的。 [2010-07-15 11:12:09]
[主持人]可能这一切都是对我们中国制造企业有很多借鉴的地方。我特别想听一听您刚才界定的从容、优雅的朱董事长或者是董总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朱总刚才三位嘉宾中都描述了他们印象中格力所走的路,不知道是不是和您希望格力所走的路完全一致?这些年格力是如何走出这条路的? [2010-07-15 11:12:48]
[格力电器董事长 朱江洪]刚才各位领导和专家谈了科技创新和结构转型,讲得非常到位。也听到专家说格力在科研、科技创新这方面的努力,从经费上来说大开绿灯也好,不设上限也好,就这个问题来讲,确确实实我们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舍不得拿这么多钱来搞科研,因为你拿了科研的钱就等于减少了你的利润,但我们现在每年在科研上的投入超过20个亿。但是奇怪的就是,即使我们投入这么多,但我的利润在行业里面还是领先的,我们确实投得对、投得值、物有所值。另外,我们为什么敢于投、愿意投呢?这也是刚才董总所说的,我们想买人家的技术在日本受阻,这个事情刺痛了我的心,当时是我带队去的,2001年11月份的秋天,我带了五个工程师和部门领导,兴致勃勃地到日本想买他的多联机的技术,我想有钱总可以买的,一个亿不行两个亿,两个亿不行甚至三个亿,我打算用三个亿甚至超过三个亿买他的技术。还没等我讲完他好像没听懂,“啊?你要买,怎么可能呢?”一下子我感到非常无奈,好像受到歧视一样的,我毕竟也是中国一个大企业的董事长,你就算是不给你婉转一些也可以嘛,这样我也可以,平衡一点,心情能够好一点。他却很直接地说不给,这个事情使我感到,为什么中国人,一个大企业家在外面却受到这样的歧视,最终的原因就是你没有技术,你没有人。 [2010-07-15 11:15:02]
[朱江洪]这个事情回来我就说“不惜成本我怎么也要把这个科技搞起来”,所以最后第一研究院、第二研究院甚至第三研究院都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我回来以后马上就组织了一个攻关小组,这个攻关小组就是要攻这个关。这不单纯是一个经济任务,我认为绝对是一个政治任务,是为民族争气的政治任务。最终我们也不负重望,有人说16年,我们哪里有16年给你啊?我们只用了1年就搞了一拖四,现在全部的核心技术问题已经解决了。到2005年,我们的吴远伟(音)教授鉴定我们的超高温数码多联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改造的,这个改造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达到了国际上的领先,日本在零下15度可以制热,而我们在零下20度也可以制热,所以专家一致认定我们是国际领先水平,当然,今天我们没有发出来这个技术,我们只是三大核心技术,其实我们远不止这三大核心技术,只不过这三大核心技术有代表性,一个代表大型空调;一个代表变频空调;三是代表节能型的定频空调,也可以说是三个代表。 [2010-07-15 11:17:07]
[朱江洪]所以今天我们拿出这个也是要说明我们中国的企业如果不搞核心技术、不搞科技创新只有死路一条,没有其他的路了。所以为什么我们愿意投资这个、投资那个,我们投资了一个环境实验室,可以下雪、下霜,可以电闪雷鸣,一拿过来我就签字同意了,任何的环境我们都可以实验出来。所以我觉得企业首先一定要创新,因为企业有各方面的人才;第二,企业因为参与了市场的竞争,它有科技创新的紧迫性,有了紧迫性就有了动力;第三,企业有灵活的机制,包括各方面的奖励等等,前不久我们就拿出上千万进行奖励,虽然我奖的是几百一千,我得到的是以亿来算的,另外我们一研究出来,成果很快就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商品,这也是企业的优势,所以我们这条路没走错,而且今后还要更加踏踏实实地把它走下去,把它走好。 [2010-07-15 11:17:51]
[主持人]我们应该给朱总鼓鼓掌。我是第一次在现场听朱总这么生动地讲述他们艰难的科技创新的过程。刚才朱总很谦虚说我们就拿了三个代表给大家看一看,因为它们比较具有代表性。实际上我觉得他心中海油一句话没说,他要说:我们要拿出十个百个业界都会吓一跳。在过往的一段路上我们看到格力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在科技创新上迈出了非常坚实的步伐,受到了用户和合作伙伴的肯定,甚至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我们如果把这个创新比喻成攀登高峰的话,格力已经攀登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那在这个时间点上朱董事长眼中下一座高峰是什么样的?在什么样的时间你会命令你的部下集体登顶? [2010-07-15 11:19:33]
[朱江洪 ]这个顶是无限的,我们现在给下面的任务是每年至少有一项经过权威专家鉴定后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我们近期的目标。远期就像刚才讲的瑞士手表一样,一买空调就是格力,这就是我们以后的目标。 [2010-07-15 11:19:58]
[主持人]我觉得必须像您所说的科技转化成生产力是一种力量,我们买回空调给我们生活带来更美好的感受是另外一种力量。那我们稍候马上就会发布今天的三项核心技术,在发布三项核心技术之前,我们问问朱总,还有没有什么样特别的感触要和大家做一次分享的? [2010-07-15 11:20:26]
[朱江洪 ]今天请来的都是非常重量级的人物,确实很给面子,也同时证明大家对创新、结构转型方面非常重视,我们作为一个企业一定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和任务,今后我们也一定要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不会辜负我们的领导、媒体和各方面的人们对我们的期望。 [2010-07-15 11:20:56]
[主持人]大家即将见证三项核心技术的首发,这是我们格力的核心技术也是国际空调业的领先技术,他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带给空调业什么样的推动我们也将请格力电器副总裁兼总工程师黄辉先生来做介绍,有请。 [2010-07-15 11:22:32]
[格力电器副总裁兼总工程师 黄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能够出席格力电器三大核心技术全球首发仪式。格力电器成立19年来,紧紧围绕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空调核心技术的研究上,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技术创新成果已经成为了格力电器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更是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能源、环保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而空调器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节能技术的研究是空调企业技术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格力电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了节能技术的研究,今天发布的三大核心科技成果就是近期我们在节能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成果。下面,我代表格力电器的研发人员,为大家介绍这三大核心科技成果。我们请看大屏幕。 [2010-07-15 11:23:41]
[新华网]现场播放三大核心技术介绍录像 [2010-07-15 11:24:13]
[黄辉]格力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期望和支持,格力电器的这三大核心科技成果的诞生同样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关怀,当然更离不开业内权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的时刻。现在有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周远先生宣读国家权威部门对三大核心科技的鉴定结果,有请周院士。 [2010-07-15 11:29:25]
[周远]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媒体朋友,受鉴定委员会专家组和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我谨代表专家组宣读格力三大国内核心技术领先的鉴定机构宣读如下:项目一,G10低频空调的研制;2010年4月27日经专家组鉴定,格力自适应转矩控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以大批量应用于变频空调系统,节能效果显著,性能更加优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二,新型超高效定速压缩机;2010年5月19日经鉴定委员会鉴定,格力采用单项定速起动永磁压缩机的超高效压缩机取得国际先进领先水平,项目研究水平已经实现量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三,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2009年10月24日,经鉴定委员会鉴定,格力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的技术创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节能效果显著,应用前景广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读完毕,谢谢。宣读人周远。 [2010-07-15 11:31:59]
[黄辉]谢谢周远院士。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高效、节能、环保,已经成为空调行业追求的主旋律,然而,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高效节能空调始终摆脱不了厚、重、方正的外观,今天格力电器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空调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外观,而是可以通过尖端的科技与艺术的灵感的极致交流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现在我们隆重推出格力新产品,U系列产品,它采用的压缩机就是今天发布的三大核心成果之一,采用单项异步起动的超高效定速压缩机。 [2010-07-15 11:32:55]
[新华网]现场播放新产品录像 [2010-07-15 11:33:56]
[主持人]好,谢谢黄辉先生,我想大家很沉醉在三大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震撼当中,现在有请三位嘉宾进行现场问答,有请董明珠女士、朱江洪先生和黄辉先生。现场有很多媒体也许会有问题提出来和三位进行交流。 [2010-07-15 11:34:28]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刚才朱总在讲话中讲到格力每天投入在科研中的经费大概20亿,这不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是朱总讲到这也是很划算的投入。那能不能请董总和我们说一下格力通过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收获了什么?另外还有一个由这个问题引申出来的,因为您也是中国制造行业有着丰富经验的领军人物,我们也想请您谈谈现在中国制造业的问题,谈谈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对一个企业的意义,特别是对一个制造业的意义。 [2010-07-15 11:35:20]
[董明珠]这两个问题可以合二为一,过去我们认为把别人的技术拿过来我们生产产品就是制造业,而现在我们理解现在的制造业就是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的制造业。这种核心技术就是要有投入,为什么我们说对这个投入不设上限?就是因为我们考虑我们的企业是一个百年企业,是一个永久性的企业,你要保持持续发展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技术才能持续发展。金融危机已经告诉我们很多企业因为靠简单地靠劳动力的生产和贴牌加工所以没有竞争力和后劲,所以出现金融危机后很多企业都倒闭甚至被收购。而我们格力电器就是因为走了专业化,断了自己的后路,只有一条路往前走,这种压力往往成为了我们的动力,我们坚持自主创新走核心技术的道路就使我们有了行业里的核心地位,可以推动和引导我们在行业里面继续发展,也才更有生命力。 [2010-07-15 11:36:52]
[中国财经报记者]我想请问董总,今天三大核心技术全球首发,应该说代表了我们格力在未来发展中的三大方向:变频空调、中央空调以及高能效定频空调,在未来发展中这三大领域在未来发展规划中将分别占多大比重?将来未来发展规划的重点在哪里? [2010-07-15 11:37:27]
[朱江洪 ]这三大核心技术代表了三大领域,这三大领域里面只有中央空调还是一个比较窄的部门,剩下的一个定频空调,一个变频空调将是我们发展的方向,可能我们企业今后生产的空调就是按照这个方向来发展,所以以后我们所有的空调,不是离心的、变频的、节能的,就是定频的,这是我们将来发展的方向。 [2010-07-15 11:38:21]
[董明珠]这三大技术代表我们在智能领域的发展方向,我们的产品不仅为我们的家庭、医院、公共场所和特定条件下需要的智能设备的产品供应,所以这三大领域的产品突破实际上是覆盖了整个智能领域里面所需要的各类不同的产品,所以这对我们格力来讲已经奠定了很好的专业化道路的基础。而且在这个领域里,以后由于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我们有了领先的国际技术,这个市场的分配就不是由谁说了算,而是以我们的核心技术说了算,在每个不同的领域里面我们都想做到最好。 [2010-07-15 11:38:56]
[主持人]追求完美的格力也将依赖我们的核心技术继续打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接下来我们看看下一位提问者。 [2010-07-15 11:39:58]
[新华社电视记者]今天发布了格力最新研发三项核心技术,有专家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了空调产业科技强国,请问这个行业的标准是哪些呢?之前有介绍说格力“不靠合资换技术”,为什么去年要与誉为“世界空调”之父的日本大金建厂启动全球战略合作呢?这次合资由格力控股,被业界誉为世界空调双雄模式,格力如何使世界空调之父同意这个框架的? [2010-07-15 11:40:42]
[朱江洪]三大核心技术确实有非常强的代表性,作为我们今后的产品都是围绕着三大核心技术,除了中央空调之外其他空调产品几乎都包含了另外两大核心技术,所以三大核心技术的诞生都标志着中国空调行业在技术上的领先高度,这是一点都不含糊的。 [2010-07-15 11:41:09]
[朱江洪]你说的这个“领先”不能自己说了算,而是应该由专家说了算,专家认定你先进你就先进,认定你领先你就领先。所以就这点而言,我们的这三大技术全部经过严格鉴定,由权威专家给出的结论。作为我们来讲,能跟大金合作,是不是我们比人家低了一等?不是这样的。因为作为大金,它毕竟有了80多年的历史,而我们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论资排辈,他是“爷”,我们是“孙”,它有很多技术的沉淀和管理上的积累,很多企业想学都没机会。 [2010-07-15 11:43:15]
[朱江洪]我们和他合作主要是在几方面的,第一,共同合资建一个精密模具厂;第二,共同建一个变频压缩机厂,这两个项目都是格力电器控股51%。为了这个控股权的问题,讨论、谈判时间最长,谈判了有两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他也不愿意放弃控股权,我们也不愿意放弃控股权,在这一点上双方扯来扯去,最后他还是服从了我们,我们说我们不控股就不投资,你说你有核心技术我也有核心技术。所以在上次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记者非常重视,有两个问题要提出:一个是合资谁控股;二是合资的基金是现金还是以技术来投入。我的回答:一是两个都是我们控股;二是合资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是按照各自的比例投入了先进。不存在我有技术就拿技术作价,拿技术作价就是定好了钱也很难界定,最好是拿现金投入。所以新闻记者都非常惊讶,他们觉得你们和世界上这么强的企业合资还能占有主动权是很不容易的。第三,我们共同研发变频空调,我们双方研发的变频空调现在已经投放到市场,只不过我们没有和消费者说这款变频就是我们和大金共同开发的,我们没有宣传这一点。因为不管是共同开发也好还是格力电器单独开发的也好,都是非常棒的,没有必要非得介绍这是合资的,好像“傍大款”一样,我们不搞这个。 [2010-07-15 11:44:14]
[朱江洪]还有一点就是双方联合采购,是全球联合采购,这也就使双方资源更加共用,成本也会更低。最后一点,我们和大金生产变频空调反销日本。所以大金在日本基本上不生产变频压缩机了,全部放在我这里生产。当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当地的媒体,我们和他们商定,我们的合作现在还需要保密,在媒体上不能有任何公告,我们是守住了,但是他没守住,没过几天日本媒体公告出来了,说日本大金和中国格力生产变频空调反销日本。日本消费者不肯,我们也非常注意他们那边的网站,很多都说你这个大金这么一个品牌如果放在中国生产,你的质量如何能够保证啊?如果这样我们发动消费者抵制大金空调。有这样的言论,所以我们感到压力也很大。所以我们也专门成立了一个分厂就是生产大金空调,我也亲自到工厂里面和班长、技术人员开了多次的会,我说这个问题非同小可,不是格力的名誉,更代表了“中国制造”,中华民族的质量水平。中国人有一个但凡认真什么事情都好办的习惯,我们做大金的产品也是非常认真的。 [2010-07-15 11:46:16]
[朱江洪]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日本市场上的销售返回来的数字也非常能说明问题。这一年我们生产和大金在日本销售的返修率要低得多,这一点日本大金非常惊讶,日本大金的老总也派了很多人到我们这里来学习,所以我们的合作完全就是双赢,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他的一些理念我可以从中学习,另外他的管理思路我也可以学习,所以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好的,不存在受制于人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也是非常成功的。 [2010-07-15 11:47:50]
[南方日报记者]我想问一下台上的三位老总,空调一直以电老虎著称,是家庭和公共场所的能耗消耗大户,作为格力来讲,格力认为空调生产厂商在节能领域还有多大作为?格力自己在节能减排上的方向是什么?格力如何看待国内节能空调的现状呢?尤其市场上所有品牌都打着节能、低碳的名义,对消费者来讲他们凭什么标准购买真正的节能类产品?谢谢。 [2010-07-15 11:48:29]
[朱江洪]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中国现在把节能减排提得很高,我也再重申一下,中国的空调和外国的空调究竟有没有差别?差别在什么地方?你说差别在能效低?似乎不是。差别在噪音低?似乎也不是。因为我们噪音也做得很低,能耗也可以搞得很低的。我认为这个事情空调节能是主旋律,空调本来就是耗电大户,一搞起来听说一、两个三峡都供不上。所以这么看来空调节能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中国又有这样的毛病:一谈节能一哄而上,一谈节能都节能,一说3.4都3.4。但是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就是你采用什么样的节能方式,换句话说,你是用节能的方式来节能?还是用耗能的方式来节能,这是本质上的区别。 [2010-07-15 11:49:48]
[朱江洪]我们很多企业可以说是用耗能的方式来节能,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可以把空调的能效搞得很高,但是正如刚才所说的,搞得很大、很厚,本身已经消耗了很多的能,本身都是用电解铝,你提前消耗了,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科技就是用技能来技能。我不增加系统,不增加重量。刚才黄总介绍不增加系统的情况下换上压缩机就能升一个等级,原来要增加等级就是两排变三排或者怎么样,这是用耗能的方式来节能。而我们是用节能的方式来节能,只有用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 [2010-07-15 11:50:59]
[陕西电视台记者]说到咱们格力空调,我觉得在生活当中是尤为亲切的,但是可能从我的特殊原因吧,我在工作当中也非常亲切。因为在1995年,我在陕西主持的第一档节目的灌名商就是格力空调,那时候是格力谈天相伴。从1995年到现在十几年过程中大家确实看到格力飞速发展。在今天这个研讨会上大家讨论得更多的就是科技创新,我想人才选用也是我们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元素。在这儿我想问一下朱总,咱们企业在选用人才时都有哪些标准?我想只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与我们格力共同创造。 [2010-07-15 11:52:15]
[朱江洪]胡总书记视察我们的时候临走时嘱咐我们“要聚集更多的人才”。所以今天我们一下子要了一千个大学生,当然,这一千个是不是都是人才?那也得看看企业如何来培训。我们一贯讲的是“广种博收”,我撒下去肯定有收获,在这一千人里肯定有顶级人物。 [2010-07-15 11:53:05]
[朱江洪]现在可以说人才就是企业,企业就是人才,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所以在人才这方面,我们确确实实不但要用,而且要很好地,从政策上等各方面给予条件,比如给他们创造非常好的平台。大学生来到这里都要显示自己的能力,显示能力要有自己的品牌,有科研的平台、有设计的平台,我们什么样的设备都有。另外,从工资、待遇、奖励等各方面都是优先的。第三,住房问题上我们也适当给予讨论和解决,特别是来了三、五年以后他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这些人谈婚论价目前,一两万块钱一个平方确实买不起,那就给他们一个过度,等他们有实力了再买。这样也可以很好地把人才稳住,这些年我们不断聚集人才,这些人才也在不断地发挥作用,这些年我们这么多的科研成果也都是这些人才一点一滴地做起来的,这和我们的人才聚集都是分不开的。 [2010-07-15 11:54:49]
[证券日报记者]我想问朱董事长一个问题。我先说两个题外话,我们知道格力确定自主研发的战略大概是2001年,在2001年以前,据我个人了解,主要是董总的营销战略为我们格力积下了第一桶金,所以我们现在才有这么大的手笔投入自主研发。现在对很多企业面临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家电业利润越来越低,那我们怎么有这么大的实力投入自主研发进行盈利。可能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补贴,另外一个就是通过资本市场。那请问朱总,资本市场在为格力企业,尤其是格力是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对格力自主研发提供了多大的支持?在资本盈利方面格力有没有相关的考虑? [2010-07-15 11:56:50]
[朱江洪]钱的多少都是相对的,首先得有钱,当然有了钱要舍得用才行,有的企业你说没钱企事业有钱,他舍不得拿来做科研,他说我拿了一万块钱就少了一万块钱的利润。所以这两方面都要做到,一个是得有钱;二是有了钱得舍得拿出来。当然,像我们这样大手笔的也不多,不一定每个企业都那么大手笔,你可以小手笔,也花不了多少钱,有了第一就有第二,逐步逐步上去。对我们来讲确实市场营销方面也很惭愧。 [2010-07-15 11:57:26]
[朱江洪]格力历来给人的感觉都是拿出去的多,拿回来的少,从上市开始,从1996年到现在一共不到20个亿,但是我们每年分红累加起来可能七八个亿,去年又分了十几个亿。当然,我们有可能的话也会通过资金市场来融资,这个融资也不是你想拿就拿的,人家一说你们钱那么多还融什么资?也很麻烦,所以下一步我们也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下一步我们可能也会花更多的钱。刚才我们讲了,每年至少有一项取得国际领先水平,今年到目前为止是超额了,但是这是极少的,可能两项、三项这个资金就很多。目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对这方面都非常重视,也很支持,上次我们和财政部的官员也谈了,他们也很支持这个事情,下一步我们也争取拿到更多的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来搞科研,这一点我相信国内也是支持的,这方面我们也会做更多的工作。谢谢。 [2010-07-15 11:59:20]
[主持人]谢谢,让我们再次用掌声谢谢朱总、董总和黄总,谢谢大家参加我们今天的高峰论坛和新技术的发布会,我们刚刚领略了格力电器最新三大核心科技独领全球的风采,也在今天各位嘉宾和专家的精心解读与探讨中,感受到掌握核心科技、坚持自主创新,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打造世界品牌、实施国际化战略,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转变的重要意义。我们相信,以格力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一定会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不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感谢各位的光临,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2010-07-15 11: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