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本次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2013-09-08 18:29:15 ]
[范周]我们期待着明年下一届的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高端峰会上再能见到各位朋友,再能见到这些对文化产业理论颇有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也再能见到正在学习和学习以后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各位年轻的学子们。 [ 2013-09-08 18:28:49 ]
[范周]会议开到现在确实是很疲劳,但是我们的会议开得很有意义,刚才金教授对会议后半场现场的情况发表了一些由衷的感言,让我感到很亲切,因为这恰恰说明了一个知识分子,像金老师这样一个资深的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对我们所有进行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高度自觉,和一种非常负责任的态度。今天到现在为止,不算明天其他的平面媒体和今天已经在北京电视台和各个人民广播电台所发的消息,截止到9月8号下午18:00,这次会议一共在网络上,据不完全统计,微博讨论了7216条,个人创作和转发会议的微博达到了920条,这个会议就是一个人都不走传播力就是两百多人,现在这七千多条的微博和微信,还有其他正在继续转播的信息,按照每条信息5人阅读的话,有几万人在关注这个会议。一个会议的成果其实不在于会议讲话人的慷慨陈词和听话人的热情互动,而对于会议结束以后,给我们的社会,给我们的产业,乃至于给我们理论界到底能留下什么,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 2013-09-08 18:28:55 ]
[主持人 金元浦]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范周院长还要做一个总体的报告,欢迎! [ 2013-09-08 18:13:48 ]
[傅才武]这个确实是很难,但是其实学界对此有过研究,简单的回答,领先一步,创新可以给你这个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如果领先三步,你可能是找死。大学生现在开展创业,至少从我们院,我们学校来讲都是鼓励的,从国家来说整体也是鼓励的,这都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大学在设立孵化器,这对于大学的研究生进行创业是非常强有力的支持,我们院里已经孵化了几家企业,有一个研究生,我们院出来的,他的团队已经上了新三板,刚毕业一年,还不错,另外还有几家在孵化。 [ 2013-09-08 18:13:26 ]
[主持人 金元浦]微博上有两个问题,一个问一下傅才武老师,互联网界对创新有这么一个说法,不创新就是等死,创新就是找死,文化产业创新如果做到不死? [ 2013-09-08 18:13:05 ]
[齐勇锋]最后协同创新要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自觉性,既然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就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以协同创新为名放大个人利益。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大概就说这么一点想法,不一定成熟,现在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刚刚开始,都是在探索中,只是抛出一点想法供大家发散,谢谢大家! [ 2013-09-08 18:11:40 ]
[齐勇锋]第五,协同创新是对科研规律,产业发展规律新的认识和升华,它可能适合很多领域,但是它一定是以科学研究为龙头。 [ 2013-09-08 18:11:29 ]
[齐勇锋]第四个,从管理的角度看,协同创新是一种制度安排,这中间有很大的创新问题,有非常大的创新问题。我给学生讲课也讲,在哪里寻求投资机会,我讲了八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在结构调整中寻求投资机会。 [ 2013-09-08 18:11:04 ]
[齐勇锋]第三个,协同创新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就是为了把各种资源有效的配制起来,所谓把各种资源有效的配制起来,这中间要解决一个利益相关方的问题,因为利益相关方不同,所以这中间是会有摩擦的。协同创新可以以企业为主体来配制相关的资源,配制高校资源,配制政府资源,配制政府资源,也可以以高校为主体。 [ 2013-09-08 18:10:04 ]
[齐勇锋]第二个,从思想理念的角度来看,协同创新,在我们国家这个阶段突出的推动,是一种文化自觉,因为国家利益,重大需求,把个人的利益,集体的利益都集合到一起。 [ 2013-09-08 18:09:22 ]
[齐勇锋]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倾向性问题,协同创新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解决我们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 [ 2013-09-08 18:09:13 ]
[齐勇锋]这次协同创新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同时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我的目标是什么呢?很简单,协同创新不是目的,协同创新是手段,这一点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协同创新也可以是一种理念,具体来说,它是一种组织形式,它是为了使资源更好的得到配制,解决我们现在条块分割,知识资源得不到很好的转化,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科学,更加健康,就是这个目的。 [ 2013-09-08 18:08:30 ]
[齐勇锋]协同创新,今年教育部开始实施的计划以后,其实这不是一个新概念,其实是一个老概念,应该说协同创新这个东西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更为复杂多样,单方面力量达不到,个体力量达不到。 [ 2013-09-08 18:07:49 ]
[主持人 金元浦]谢谢傅才武教授,他的论述很有意思。最后有请就是我们的大师齐勇锋教授,欢迎! [ 2013-09-08 17:52:10 ]
[傅才武]最后一个是区域文化创新战略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的政府是市场力量所无法取代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有独特的地位。要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支撑经济地方发展的战略性引擎。另外,要选择高端智慧来做规划策划和战略,开始的第一步就要走向正确的方向,这种战略规划就是要学习比尔盖茨的名言,一盎司的创意可以产生数亿美元的回报,一定要舍得买这些高端智慧。 [ 2013-09-08 17:51:29 ]
[傅才武]机遇是什么,第一就是国家战略,这是最大的机遇。建设文化强国,发展文化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中国文化走出去,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 2013-09-08 17:49:33 ]
[傅才武]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机遇和挑战,首先说什么是优势,第一个优势,区域文化产业有较高的认知度,这个区有什么特色,有什么比较优势,是一清二楚的,因为它的小范围的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都能够很清楚的体现它的价值。二是一般具备优秀的生态资源禀赋,如果文化做文化,生态做生态,对你的设计和思路是非常有害的。三是领导重视,资源动员能力极强 [ 2013-09-08 17:49:00 ]
[傅才武]与实体产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与区域产业升级相协同。 [ 2013-09-08 17:48:30 ]
[傅才武]整体趋势还是蓬勃发展,增长速度很快,起码目前比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要超越它的一倍以上,这在全世界都应该还是新兴产业,战略产业,支柱产业,这是没有问题的。这里面有几种趋势,一个是总量在GDP占比,区域内是新兴产业业态的兴起,以及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像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中部城市群,川渝城市圈,这是几个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在区域空间,总量规模,战略布局已经基本上形成一种定势了,想在这种定势上逆转是很难的。 [ 2013-09-08 17:45:20 ]
[傅才武]我的发言题目是“区域文化战略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我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对于我们学者还是企业家都应该把握一些基本趋势的。有以下五大基本趋势,特别是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很明显。 [ 2013-09-08 17:45:01 ]
[金元浦]下面请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发言!傅才武他是全国的国家重大课题之王,他拿到了很多国家重大课题,他的能耐在哪里,等一会儿通过发言就可以听到了。 [ 2013-09-08 17:42:09 ]
[梅松]这中间的汇集点是什么?就是文化企业。 [ 2013-09-08 17:41:45 ]
[梅松]横向轴线,就是官产学科金,首先是官,就是政府,学是学校,研究机构,产是文化生产,文化企业,另外我自己加了两个,科,这个不是科技单位,是科技,金是金融,这是一个横向轴线。文化金融创新,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 2013-09-08 17:41:05 ]
[梅松]现在我个人觉得,人类社会下一次飞跃,就是文化,就是从精神层面到物质层面,在座的各位都要抓住这次机会。围绕文化产业协同创新我讲一点个人观点,它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所谓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就是产业链的上游、下游。有两个轴线,一个是纵向轴线,原创、设计这是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是工作室,孵化器,现在北京有三千多家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核心的特点,有一个人领衔,几个人围绕着他在做事,我认为这是创意的源泉。当然还有孵化器,北京现在大概有300多家孵化器,就是扶持这些小的文化企业,扶持这些工作室的成长。第三个环节,文化生产单位,或者叫文化创意企业,它对上要把原创的设计,工作室的东西买过来,或者合并过来。第四个环节,文化的销售,文化的贸易,它要卖出去。第五个环节,文化消费者,这五点我认为是一个很完整的产业链,这种创新每个环节都要发生。 [ 2013-09-08 17:40:44 ]
[梅松]还有一种观点我个人比较赞成,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次飞跃,或者两次浪潮,一次是从原始状态到农业社会,从衣不裹腹到有组织的农业社会这是一次飞跃,农业社会带来了农业文明,或者叫农耕文明。第二次飞跃是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标志是一七八几年英国工业革命,也就是蒸汽机。到现在为止,总体上还是处于工业社会,西方一部分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从80年代开始陆陆续续进入后工业时代。所以我个人认为人类社会,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包括中国,整个发展面临一个关口,到底想何处去,是继续搞工业化,还是搞文化。从现在的端倪来讲,文化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过去文化停留在意识形态层面,实际上文化是一种生产方式,是一种生产力。 [ 2013-09-08 17:37:02 ]
[梅松]从去年到今年有一个很热的命题:工业革命,有人说将要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能源的互联,这是美国一个专家学者的观点,有的说人类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什么呢?是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这么一个混合体,综合体,也包括3D制造,3D打印等等等等。这些话题都是从西方说起来的,但是我个人对此有不同的想法。因为不管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都脱离不开一个主题--工业。实际上现在地球的问题就是过度工业化造成的问题,如果我们从政府决策机构到企业还在围绕工业做文章,我觉得这个社会,包括地球村就会完蛋。大家都有亲身体验,雾霾,毒空气,水不干净,这些都是工业化造成的。我并不是反工业化,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财富。 [ 2013-09-08 17:35:29 ]
[梅松]我个人是双身份,现在是体制内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和服务,俗话说当局者,当局者迷,今天听了各位专家和领导的讲解,茅塞顿开。另外我本人也是一个学者,一直在学经济,我学经济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农业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是发展经济的核心命题。我这个人搞了20多年工业化的研究和推进,但是我今天讲两个观点,一个虚,一个实,虚讲大一点,反思工业化。换句话说,我们学东西多少都要反思,说大一点,人类社会未来向哪里走,非常大,或者说文化将扮演什么角色,今天上午很多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讲的,我个人想谈谈我的观点。 [ 2013-09-08 17:34:28 ]
[主持人 金元浦]下面请梅松主任发言,他是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有请! [ 2013-09-08 17:28:37 ]
[张胜冰]这时候对政府主管部门来说就应该思考如何去培育,如何去完善城市环境要素。去培育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城市环境,使这些城市环境要素更加充分,文化产业不能孤零零的,孤独的,孤立的去发展。对于政府来说,还是应该把注意力,把精力放在重视如何培育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所应具备的各种环境要素,就包括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本。而且要特别注意发挥和处理好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因为这些环境要素还要起到协同,作为政府来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使这些环境要素一个是要完善,一个是要培育,一个是要使它协同,发挥好协同作用,这样才能使文化产业进入良性有序发展的轨道。这是我发言的基本看法,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 2013-09-08 17:27:46 ]
[张胜冰]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为什么有的城市,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好,文化产业增速比较快,对GDP贡献比较大,容易形成文化产业的中心,最主要的还是城市环境要素比较充分,比较完善。在一些中小型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为什么文化产业发展会受到影响?主要还是城市环境要素不具备,外部的,内部的,所以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路径和层次。 [ 2013-09-08 17:26:36 ]
[张胜冰]前面很多学者说城市对文化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城市是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重要的依赖,有一个西方学者奥康纳也说过,文化产业的繁荣在城市,因为城市支撑着自身运作的核心的信息网,专业技能和相互作用,奥康纳所指的就是城市环境要素,城市环境要素比较完备,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在城市当中更重要,更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对城市的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是它和一般的产业发展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文化产业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这个物质条件就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比如说资源,知识,技术,金融,交通,通讯等等,也要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本。因为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相比,他对人力资本要求更高一些。所以这些都构成了城市环境要素缺一不可,假如这些要素不充分,不完善,都会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 [ 2013-09-08 17:26:15 ]
[张胜冰]1、生产要素,他把生产要素看作是最重要的,最首要的。2、需求条件,要形成一个优势的产业,要有相应的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要有一些关联性的产业,不能是孤零零一个产业。4、要有一个完整的企业战略,要有一个企业的结构,要有同业的竞争,在竞争当中才能优胜劣汰。波特讲四项关键环境要素决定了一个产业的优势,作为产业都是这样的规律。在波特的四个关键环境要素当中他最看重的是生产要素,他认为生产要素指的是各种构成要素,包括了资源要素当中的天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条件,也包括属于环境要素的气侯、地理位置、现代化通讯基础设施、交通条件、融资环境等等。这是一般产业涉及到的,文化产业也是一种产业,波特虽然没有具体涉及到文化产业,但是作为产业来说都是普遍的,文化产业也不例外,都要依赖于环境要素的完善。环境要素对于所有产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某一种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各种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文化产业自然也在其中。 [ 2013-09-08 17:25:39 ]
[张胜冰]讲这个问题的时候借用哈佛大学著名的教授,我们都熟悉的迈克尔·波特,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国家竞争优势》,他提出“环境要素理论”,主要是借用了他这个理论框架来谈城市环境要素的完善。波特主要研究国家竞争优势,他提出了一个观点,每一个国家都有他的优势,这个优势是他优势的产业决定的,要形成一个优势的产业不是孤立的,主要取决于四个关键的环境要素,决定了他在某种产业当中具有优势。 [ 2013-09-08 17:24:56 ]
[张胜冰]主持人金老师刚才一个很好的观点,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是自上而下的推动,和西方,尤其是美国比较市场化的,自下而上的方式不一样,我们的文化产业更多的是在政府主导下推动的。环境要素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如何去完善环境要素,如何去培育环境要素,更多的是政府应该考虑的问题。 [ 2013-09-08 17:24:19 ]
[张胜冰]谢谢大家!我发言的题目是“城市环境要素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我这里着重讲的是从环境要素入手来思考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问题。之前深圳大学的李凤亮校长有一句话,从行业集聚向要素集聚,今天的文化产业在这样转变。我们过去关注的是行业怎么集聚,后来影响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是要素的欠缺,这和我所要思考的问题比较接近,比较一致。 [ 2013-09-08 17:22:29 ]
[主持人 金元浦]谢谢王主席,下面有请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胜冰发言。 [ 2013-09-08 17:20:41 ]
[王永章]当前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就是集中力量加强对文化产业分门别类的研究。文化产业的门类很多,而且这些门类随着产业的不断进步和新的发展还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我记得2003年,我制定第一个文化部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意见的时候,当时音箱、电话这些,音箱都淘汰了,2009年国家提出八大文化产业,去年又提出十大门类,由于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轨迹大不相同,各有各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其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和营销模式、消费方式也完全不同,电影和网络文化不能相提并论,动漫与表演艺术也不能相互类比,谈文化产业协同创新,我认为不能只停留在泛泛一般的理论研讨上,更不能大而化之、以一概全,应该严格区分各个门类的状况,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有针对性的解决各个产业门类存在的不同类型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发展路径和方法。 [ 2013-09-08 17:03:57 ]
[王永章]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应该反思,已经十多年了,应该从理论上很好的总结、反思,从抓文化产业总量增长逐步转移到抓质量、促提高、保效率上两,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下大气力化解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切实避开新兴产业的怪圈。 [ 2013-09-08 17:02:43 ]
[王永章]今天尹鸿老师谈到商务发展,谈到电影电视问题,应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现在需要很好的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加以调整与完善,来解决小乱散的现象,真正实现集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 2013-09-08 17:02:23 ]
[王永章]实际上我们这个机制就是一个协同创新的机制,我们工作的触角正在逐渐向社会方方面面延伸。 [ 2013-09-08 16:57:46 ]
[王永章]我去年参加论坛的时候,我的身份是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头衔,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执行副主席,我们就是通过一些单位的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来促进文化的发展,协作体是一个灵便的、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我们的协作体既不是协会,也不是政府部门,我觉得它是一个类似于企业联盟性质的一个合作组织,把我们文化产业的一些专业学者、产业园区凝聚在一起来做一件事情,我们的方针是服务、协调、聚力、共赢,所以我到协作体不到一年的时间,举办了3次论坛,两届台湾的,包括地方论证制定规划、论证产业项目,帮着衔接一些合作项目,我夫人说忙的和司长一样,但是和司长忙的不同之处在于就是婆婆少了,可以自由发挥我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这里特别感谢各位专家和学者,因为今年的年会上我们成立了两个委员会,一个专家指导委员会18人,一个青年创业指导委员会12人,很多人对我很支持,而且很多人百忙之中到深圳参加这个年会,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 2013-09-08 16:57:24 ]
[王永章]这次论坛传媒大学和朝阳区确定了“文化产业协同创新”这样一个命题,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一是协同创新是一个很好的机制,它可以有效的整合、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智慧,去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二是现在我们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困难,这些问题、困难也需要各个方面通过协同创新加以解决,所以从这两方面角度讲,我觉得这个命题非常有意义。 [ 2013-09-08 16:57:02 ]
[王永章]这次论坛传媒大学和朝阳区确定了“文化产业协同创新”这样一个命题,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一是协同创新是一个很好的机制,它可以有效的整合、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智慧,去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二是现在我们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困难,这些问题、困难也需要各个方面通过协同创新加以解决,所以从这两方面角度讲,我觉得这个命题非常有意义。 [ 2013-09-08 16:56:27 ]
[王永章]创新是一个老话题,协同创新还是一个新概念。这段时间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主要来源于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是解决当前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加强国内外的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形成一种协同创新的局面。 [ 2013-09-08 16:55:42 ]
[主持人 金元浦]首先,我们这个环节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王永章;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胜冰。现在有请王永章先生发言。 [ 2013-09-08 16:51:11 ]
[主持人 金元浦]我们再看看我国公民文化消费是怎样的呢?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是以两位数的方式增长的,消费增长非常之低,最近我们看到我国的消费总量在整个GDP中最多占4%左右,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消费占据整个消费的30%以上,这个巨大的差距是说明我们的消费问题已经被空前的凸显出来。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我国部分的平均人均消费是非常之低的,像北京这样一个文化消费比较高的地区,它的年消费也只有1500多元,但是在上海是2000多元,有些城市的文化消费不足700元、500元,这是一个我们遇到的巨大的困境,为什么?因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于我国的文化产业我认为是自上而下发展的,也就是由领导推动,由学者进行前期的讨论,整体的发展是由根据发展的趋势国家政府推动的,所以是自上而下的,而西方所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有政府的介入,但都是自下而上的,由市场开始,由消费开始。我国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方式遇到了目前严峻的瓶颈。 [ 2013-09-08 16:50:38 ]
[主持人 金元浦]我想,目前十八大后第一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内需,内需是我们这一阶段最大的主攻方向,那么文化产业对内需应该怎么认识呢?当扩大内需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时,我们的文化产业怎么样成为改变我国内需状况的一种高端产业形态呢?能够解决问题的形态呢?什么叫解决问题?比方说北京市要进一步提高整个产业发展的水平,现在看来消费不利,所以要把消费的任务分解到各个部分,其中文化产业就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目前来看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弱的一极,这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主要实行外向型经济和投资拉动战略有密切关系。 [ 2013-09-08 16:48:47 ]
[主持人 金元浦]我在这里提供一个简短的个人意见,这个意见就是,我认为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中最短的短板是消费,是市场化的结果不好。 [ 2013-09-08 16:47:12 ]
[主持人 金元浦]我想先谈谈我们的命题,我们这次的命题是协同创新,这个题目非常之好,为什么呢?我们在过去的发展中一直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谈论很多年的部门壁垒问题、行业壁垒问题、地域壁垒问题、所有制壁垒问题,还有我们学科之间的壁垒问题、企业之间的隔阂、隔膜和壁垒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都进一步的凸显出来,过去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不实际,但今天这个问题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协同创新是我们今天非常重要也恰当其时的一个学术命题。在此之前,我想问一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或者文化产业发展中目前最短的短板是什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觉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 2013-09-08 16:46:39 ]
[主持人 李凤亮]微信是腾讯进入国际化的微机,我说为什么?他说在先交流的新型模式现在拓展得也很快。我们非常感谢五位专家的合作、支持,我们这个环节完成的非常顺利,网友今后可以在专家博客上继续题目。下面我们进行茶歇,谢谢大家。 [ 2013-09-08 16:20:31 ]
[欧阳友权]半年来我们一共研究了或者说推荐了282个文化品牌,这个品牌都是民族的品牌,当然它和国际的文化品牌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从中国国情来看,由于我们文化产业起步的晚,文化品牌的建设和打造是一个很长的培育过程,现在新媒体出现以后,比如说我们的数字出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湖南有一家数字出版青苹果公司,我们去年做了它的品牌,它目前在这个领域就是一个含有所有文化资源的最大数据部,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它也是一个中国民族的文化品牌。我们中国的文化品牌还会越来越多,在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当中越来越赢得自己的竞争力,谢谢。 [ 2013-09-08 16:20:11 ]
[主持人 李凤亮]请问欧阳友权老师,除了功夫、中国菜、李小龙、熊猫等,您认为进入新时代下有什么新增的文化品牌? [ 2013-09-08 16:19:59 ]
[李向民]首先我在学校里肯定都叫我李老师,个别人叫李院长,跟外面人谈生意的时候有时候会变换这两个身份,为什么呢?作为董事长有些正规场合肯定要以这种身份出现,但有时候遇到一些难搞的文化人,突然发现导师更容易没有戒心,所以那时候更愿意作为老师。 [ 2013-09-08 16:19:46 ]
[主持人 李凤亮]你是更愿意当文化产业学院的院长还是当董事长?有请李院长回答。 [ 2013-09-08 16:19:31 ]
[李炎]我觉得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有诸多问题,现在我觉得最需要解决的是我们在理论的预设和调研的基础上对现状的发展做一个阶段性的发展规划,然后进行一种分类指导,围绕着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新型城镇化类型以及城镇化发展进程当中经济和社会、人民民生问题以及公共化服务体系和深刻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多样性的相对科学的发展计划。到现在我们觉得我们还没有看到,如果不能做这个基础性的东西,那么我认为很多事情前期的规划、前期的调研尽可能的慢一些,不要轻易行动,我觉得这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 [ 2013-09-08 16:19:15 ]
[主持人 李凤亮]感谢各位演讲者的合作与支持,现在我们有十分钟的时间交给网友。请问李院长,新型城镇化现在急需解决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 [ 2013-09-08 16:16:47 ]
[欧阳友权]城市群更需要产学研的高度融合,因为在里面聚集了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相关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经营为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规则制定、技术研发、观念创意、舆论支持或者优化方案,为文化强国的战略实施构建出智慧、智囊聚集的高端洼地,打造城市群与文化产业互动共生的驱动引擎。谢谢大家。 [ 2013-09-08 16:14:01 ]
[欧阳友权]四、中国城市群文化建设需要协同创新。城市群之间需要特色互补,协同发展,比如京津冀城市群这正是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国家自主科技创新中心,高科技产业非常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珠三角城市群的定位是构建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对外开放的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华南、东南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 [ 2013-09-08 16:13:46 ]
[欧阳友权]二是原有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导致了城市和城市文化产业之间形成地域和行业壁垒。我们的条块分割、市场配置问题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三是城市群文化产业整体规划滞后。四是由于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城市人的幸福指数不高,传统制造业开始衰退,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很多人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出现落差,叫做穷的只剩下钱,所以说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 2013-09-08 16:13:30 ]
[欧阳友权] 三、我国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城市文化发展总量偏低,结构失衡。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0%左右,不知道是不是数据,长沙占10.1%,与国际上大都市相比我们是有差距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产业主要是传统产业,类似于好莱坞、迪斯尼这样的高科技、创意性文化企业我们占比比较低,因此我们的文化产品缺少国际竞争力,文化产业软,走出去更难,软实力不够强。 [ 2013-09-08 16:13:13 ]
[欧阳友权]从单个城市来看,纽约GDP占全美总量的24%,相比我们国家的大城市来看,上海的GDP总量和纽约这样的大都市相比只占纽约的1/40%,东京的1/20,伦敦的1/6,巴黎的1/4,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艺术产业规模已经达到170亿美元,音箱产品占国际市场的40%。好莱坞电影占全球放映影片的85%,迪斯尼动画占领全球75%以上的市场。相比而言,虽然我们经济已经实现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珠三角、长三角对国家的GDP贡献也很大,但是总体来看,无论从整个国家的占比还是城市群的占比都不是很高。这个比例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偏低的,美国是25%,英国是12%,日本是15%左右,韩国7%,说明文化产业的差距也表明我们城市群产业和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制约着国民经济的质量和增速,还归置了我们社会经济结构优化。 [ 2013-09-08 16:12:59 ]
[欧阳友权]二、国外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参照。世界发达国家大都是城市群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国家,这几乎没有例外。比如说美国拥有非常成熟的城市群经济,二十世纪下半叶,大纽约城市群、大芝加哥、大洛杉矶区对美国经济的整体贡献率超过2/3,大西安沿岸城市群面积只占国土面积不到1.5%,却集中了美国15%的人口,创造了美国24%的GDP。从日本来看,日本有三大都市圈,东京圈、名古屋圈、大阪圈,构成的城市群占日本全国人口的48.6%,面积仅占10.4%,工业产值超过了69%,也是2/3以上,这也是国民经济高度聚集区。 [ 2013-09-08 16:12:48 ]
[欧阳友权]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加大城市统筹发展的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这表明城市群现在在我们国家的全面发展中,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城市群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龙头,同时它也是文化名片,因为在这里,聚集了更多的文化人才、文化企业、文化设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基本上是从城市开始起步的,都市的文化产业是我们国家文化产业的黄金聚集区,乡村的文化产业主要是资源依赖型的,突出的产业业态是文化旅游业,城市群的文化产业是以创意领先、科技支撑型的传媒信息业和文化娱乐业为主,可以说是都市先行,都市聚集,都市引领,以都市带动乡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大局,也是它的一般规律。可以说我们抓住了城市群的文化产业发展这条主线的话,也就抓住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因为它是一个重点区域。 [ 2013-09-08 16:12:27 ]
[欧阳友权]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群的建设将聚集更多人口,在我们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之中,在中国梦的建设当中,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 2013-09-08 16:12:18 ]
[欧阳友权]所以有学者预测,再过若干年,按照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全世界十大城市群中可能有5个落户中国,据统计,我国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人口比重占19%,而GDP所占比例66%,城市市区占全国40%,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1/10的土地承载了1/3以上的人口,创造了1/2以上的GDP,可见城市群在国家发展当中的重要地位。 [ 2013-09-08 16:12:11 ]
[欧阳友权]从世界城市群的发展来看,城市群的布局往往有两大原则。一是要有千万级聚集数的人口数量,二是要有能够承载千万人口城市圈的资源条件,尤其是水资源等。从世界来看,世界工人的大型城市群有五个,一是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法国巴黎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当然有不同的分法。中国也提出要建设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是龙头,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当中,特别是中国的二、三十年内起到主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等,当然除了这十大城市群之外,还有湖南中部、吉林省中部、黑龙江中北部、北部湾地区、天山北坡地区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 2013-09-08 16:12:02 ]
[欧阳友权]一、城市群是国家的经济龙头和文化名片。我们知道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城市发展的速度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核心区域,它起到一个战略的支撑点和增长极的作用。可以说就我们国家来看,城市群的建设融入了各个方面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城市群已经进入到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体系,所谓的城市群一般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有一、两个特大城市作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或者交通条件,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集合体。 [ 2013-09-08 16:11:51 ]
[主持人 李凤亮]刚才大家听了李向民院长的演讲,我觉得很有感触。实际上去年我们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就是以文化产业的创新为题目的,感谢向民院长将我们会议论坛掀向另一个高潮。最后,我们有请中南大学文化品牌研究中心的欧阳友权教授,他在多个领域具有杰出的贡献,早期进行网络文化文学的研究,坚持十多年做文化品牌的研究,每年发布的报告已经在各界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下面欢迎欧阳友权教授。 [ 2013-09-08 15:44:47 ]
[欧阳友权]我想汇报的题目叫做中国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 2013-09-08 16:11:20 ]
[李向民]因为到今天为止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属性上面更多的不是把它看作经济基础,而是把它看作是意识形态上的,所以是由宣传部门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意识形态的管理方面会比较严密,但是对产业本身无论是大的、外部的管理制度还是企业内部的运营制度,他们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急需解决,包括我们法律法规的严重滞后。所以我觉得制度创新问题是我们文化产业创新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 2013-09-08 15:43:33 ]
[李向民]五、团队创新。刚才提到由于文化的多项资源协同整合,其实对团队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今天来看很多的团队,今天我们搞文化的很多团队是不符合做文化产业的需求的。我们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们经常有时候请一个编剧写一个剧本,我们跟他讲清楚几个月必须完成多少剧本,剧本大纲弄完,我们通过了,这时候开始拿整个剧组的班底,约导演、演员,要求你什么时候必须把剧本完成。现在好一点,前几年板剧死活不拿出本子来,他非常理直气壮,他说我要对我的作品负责,他说我现在的作品不满意,我拿出来丢不起人,但我们作为制片人非常着急,我们演员、各方面都协调好了,就等着开机,你突然要无限制的打磨下去,那是不符合工业化或者产业化的运作方式的。像这样的事情只不过是一个非常小的例子,今天由于文化产业的跨界发展,对文化整个团队的要求特别是领军人物的要求非常迫切。他既要懂得文化的基本规律,同时对经营也要了解,另外还得看得懂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这类复合性人才是目前文化产业创新当中存在的一个最大难点。 [ 2013-09-08 15:42:40 ]
[李向民]四、机制创新。随着文化资源的跨行业整合,今天越来越多的从事文化行业的人本身并不是过去那种所谓的文化人,我们以前经常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到文化馆看到那些工作人员一个个都白白净净的,要么以前会画画,要么会唱歌,体育局那些官员基本都是又高又大身体黑黑的,一看都是运动员出身。但是我们在最初从事文化事业发展的时候这种状况是可以的,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很多也是由文化人做的,但是今天我们看发现很多以前根本不是从事文化的人在经营文化,当然他们各式各样的想法,有的人觉得文化产业领域比较热门,几乎比较多,进来圈一块地,但实际上这些文化圈以外的行业里,包括做金融的或者做科技的,进入到文化领域,其实他恰恰对我们原有的、固有的文化事业单位的思维模式和管理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他可能并没有像我们文化人那样对文化作品那样钟情,他仅仅把它作为商品来对待,这样可能会更加理性的对待文化的产业化问题,和文化与其它的金融技术、财经技术甚至科学技术、文化技术的融合,反而能达成一个新的平衡。在这样一个状况之下,企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对企业的决策机制和运营的项目判断都起了很大的变化。最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很多人对大数据的问题研究也越来越多,比较典型的是一个美剧,它的立项、演员选择都是通过网络调查之后有针对性的定做的,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就说随着文化跨界的资源整合,它的管理和运营机制也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 2013-09-08 15:42:28 ]
[李向民]三、业态创新。所有的文化业态都是由特定的科技手段决定的,我们今天看到的主流文化业态很可能在几十年前根本不存在,到今天为止连音乐产业、电影产业都成为一个很老的产业,也有一些新的产业,这些产业之所以今天能够产业并且成为主流的产业,其实是这几年网络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分不开,所以有了这样新的平台、新的载体以后,文化产业的业态发生根本变化,成为不同时期引领时尚甚至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型文化业态。这就说明我们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是说我们今天意识到了就要讨论,它永远是一个不可摆脱的话题,谁能够掌握科技发展运用的脉搏,很可能就为下一步的竞争掌握主动权,占据制高点。所以在新型文化创新过程中,文化和科技的文化应该会成为文化业态创新最重要的一个立足点 [ 2013-09-08 15:41:31 ]
[李向民]二、模式创新。其实这种模式我们可以讲是盈利模式,也可以是商业模式,其实文化产业和一般的非功利性的文化活动不一样,它显然是以挣钱为目的的。文化产业既然叫产业,必须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且以盈利多少考核它的事业成败的标准。所以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盈利模式实际上是指导整个产业运行的一个最重要的指针。随着文化的横向联系增多,文化的盈利模式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我们很多人最早开始文化产业化的时候,我们仅仅是把文化产品包装完以后上到市场成交,这就算完成我们最初的盈利过程,比如说我花了100万排了一出戏,连演100场,挣回多少钱,除了社会成本还有赢余,这就行了。这种最初级的盈利模式其实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状态了,其实我们研究世界发达国家的很多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文化产品本身销售所带来的利润其实占总利润的份额正在逐步减少,就像美国好莱坞的很多电影,总收入从票房收入占总收入可能只有20%左右,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其它的相关产品和特许经营权的转让,这些东西在中国是非常缺乏的。曾经有人说为什么中国在动漫产业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们中国人很多人做动漫是拿着当电视剧做的,其实国外动漫产业最主要的盈利办法是获得特许经营权的转让来获得的,以为通过卖电视片就能赚钱其实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因此我们要求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要进一步拓宽,远远超出过去简单的转让或者出售文化商品、文化劳务的范畴,需要进行模式的创新。 [ 2013-09-08 15:41:00 ]
[李向民]根据这样一种状态,所以在意识创新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就是要改变过去文化人搞文化的习惯,要强调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和其它产业相比,文化领域的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是非常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文化产业和其它产业的横向协同发展以后,如果说再关起门来搞文化产业,这样的话我们的契约精神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起来,会成为我们文化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障碍,所以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理念创新的问题。 [ 2013-09-08 15:39:02 ]
[李向民]我以前经常在讲,由于产业的文化化导致我们很多传统的产业、看起来和文化不相关的产业纷纷成为一个貌似文化的产业,比如说LV这样的包或者像香奈儿5号这样的香水,这些东西其实已经超出了原有的一般的物质制造范围,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文化品,成为某种文化概念的代言人。那么在这样一种观念来看,由于产业的文化化,所以使整个人类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我们在追求所谓的物质财富的时候,很多的重点是在于物质功能,而今天我们并不仅仅着眼于其物质功能,更考虑它的精神品牌和外部形象,就像我们买车,很多人不仅考虑车本身的性能和价格,还要考虑其牌位和造型,这就说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化其实远远超出了我们过去的理解,成为我们今天时代和生活的一个新的标签。 [ 2013-09-08 15:38:25 ]
[李向民]一、理念创新。多年以来我们总在执着于文化产业,其实无论是小文化还是大文化,都不是严格意义上全面的文化,无论是包含广电出版在内的文化还是不包含其中的文化,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并不仅仅在于我们所讨论的竞争产品的范围之内,其实我们说人类生活所触及的所有领域都存在着文化。老厂房的功能是一个用来吃饭的餐厅,但是由于是一个老厂房改造出来的,所以本身带有很多工业文明的气息在里面,还有很多怀旧的气息,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并不是当时建筑师傅工厂里的负责人想出来的,因为它只是一个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痕迹,这些东西从另一个角度看都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看文化的问题不能被局限,其实涉及到整个社会生活甚至人类生活方式的每一个角度、每一个方面。所以文化其实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个领域。 [ 2013-09-08 15:36:52 ]
[李向民]我讲的主要内容是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六大创新问题,就是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其实不是某个方面的事情,它是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协同创新的问题。 [ 2013-09-08 15:35:08 ]
[主持人 李凤亮]第四位演讲者是来自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的李向民院长,欢迎! [ 2013-09-08 15:26:41 ]
[主持人 李凤亮]今天上午刘玉珠司长表达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提出民生第一,文化第二,发展第三,李炎院长延续这个话题,以详实的数据,也有很多生动的案例,对新型城镇化过程当中的文化建设表示了深深的反思,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李院长做的演讲非常缜密,提出来的路径也是非常具有思考性的 [ 2013-09-08 15:26:27 ]
[李炎]第四个突破,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当中,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积极培育城乡文化消费,拓展文化消费空间,构建以广大中小城镇为节点,辐射周边村寨的现代文化消费体系,是带动文化消费内需的重要动力,也是提升中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之一。我们未来将近2.5亿人,甚至更多的人在小城镇生活,这个时候如果每人人均的文化消费水平是两千到三千的话,就是上万亿文化消费空间。这个角度来讲,后面包括一些数据的测算都提供了这样的想法和依据。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当中,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将会更大,谢谢大家! [ 2013-09-08 15:25:22 ]
[李炎]第三个突破,突破小城镇文化建设的功利性目标,小城镇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提升民众的审美生活质量,在完善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公共文化设施和现代文化消费服务的同时,通过生活艺术化,培育广大城乡文化的消费市场,带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马克思说过城市本身表明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要的集中,而乡里是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 [ 2013-09-08 15:25:09 ]
[李炎]第二个突破,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开发文化旅游小镇,生态农业体验小镇,吸引外来消费群体,为新型城镇找到生存化发展的路径固然重要,但其路径过于狭窄,可以开发和借助的资源毕竟有限。我们四万多个小镇,试想一下,我们能把1/4,在中国形成一万个旅游文化小镇吗,放眼全国,真正吸引国际性游客的旅游小镇可以说是落落无几,非常少的,反过来依托地方资源,寻找多样化的生存发展之路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中之重。以民生为目标,依托其资源禀赋,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不断积淀文化,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培育自身竞争力是小城镇生存发展的路径之一。 [ 2013-09-08 15:24:59 ]
[李炎]忧虑二,新型城镇化可以通过若干眩目的数字指标转移2.6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实现未来10年到20年城市发展的宏伟目标,但3万多个中小城市,乡镇能否找到生存发展的路径,是否为转移进入城镇的农民提供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其背后隐含的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某种角度来讲,我们看到今天多种多样的示范性的小镇,新型的小镇,70-80%都找不到新的发展路径。 [ 2013-09-08 15:20:21 ]
[李炎]2013年吴敬琏指出旧型城镇化是以专区土地差价推动的,过去几十年,各级部门在这以造城运动中获取土地收益保守估计在30万亿以上,新型城镇化很难离开这一财富效应。 [ 2013-09-08 15:18:14 ]
[李炎]我想提出四点思考。第一,农耕文明所创立的乡村社会,乡村文化未必落后于现代都市社会、都市文化。乡村文化将在中国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体验经济的角度来看,乡村文化本身就具有大众文化消费产品的属性。实际上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与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城市所带来的文化的单一性,一系列现代问题,西方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包括国内学者已经形成一种共识,这个时候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带来的怀旧问题,全球化所带来的旅游的搬运问题,以及人际的流动,实际上将会呈现非常复杂的东西。当年《围城》当中谈到的城里人想走出城去,城外的人想走进来,城乡之间实际上可以形成文化消费和文化的互动。今天大量城里人在节假日涌向乡村,涌向传统的社会当中去寻找这种历史,寻找根源的时候,乡村文化,小城市文化,中小城市文化将具有产品化和服务化的属性和功能。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未必中心城市和主体城市将成为真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的中心,中小城市如果能做得好,具有这种警醒意识,在未来发展中,它的产业化发展空间可能将会更大。在一个相对单一的地方性的文化产品当中,也会衍生出和孕育出多样性的产品属性和产品形态。 [ 2013-09-08 15:17:33 ]
[李炎]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我认为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这是它的核心,一是人的城镇化问题,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就业后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问题。西方的城市化发展,如果上推,源头和起源可以归到希腊发展,从城市化发展进入中世纪以来,进入了一千年的缓慢发展,农民进到城市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以家庭和家族的简单的生存方式,而获得手工业,知识,教育服务的技能,新型城镇化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核心是人的问题。第二是城镇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这三万多个,近四万个乡镇,当他一旦成为集聚起来以后,可以使得他生存和发展,这是新型城镇化当中最核心的两个问题。 [ 2013-09-08 15:16:35 ]
[李炎]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我认为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张,这是一种理想,更重要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也就是中国以一个乡村中国,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必然的归宿。 [ 2013-09-08 15:15:48 ]
[李炎]这是我的简单的前言,从这些数据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但是按照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话,仅仅达到35.3%,还有17.3个百分点的差距,意味着2.5亿农民工和约7500万城镇间流动人口在城市还没有享受到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按照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城镇人口将达到8亿人左右,进城的农民在现有基础上会增加1亿人。 [ 2013-09-08 15:15:34 ]
[李炎]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可能是未来几十年不能绕过去的重大话题,我所关注的新型城镇化不是城市中心,或者是中心城市近郊边上,以工业、农业、旅游各个方面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而是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程当中,联系或连接中心城市,大城市和广大乡村当中的一个新型城镇化当中的主体,未来四万多个新型城镇化当中的80%以上的主体,近三万个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 2013-09-08 15:15:15 ]
[李炎]我演讲的题目是“忧虑与突破,新型城镇化与文化生活”。我是对中西部地区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做一些研究和思考,更多的是按照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查当中,不断的行走当中,对一些问题提出思考。 [ 2013-09-08 15:14:49 ]
[主持人 李凤亮]非常感谢郝振省院长,产业集聚是近年文化产业研究或者实践当中非常热门、重要的命题,这次来开会,我也听说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也是这次会议忙里忙外的齐博士刚刚完成了文化产业集聚的博士论文。郝院长刚才有关产业集群如何推动协同创新的影响,产生1+1>3的新业态,新效应不仅能引发集聚原来产业的升级,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演讲能引发大家的思考。下面欢迎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李炎院长开始他的演讲! [ 2013-09-08 15:13:14 ]
[郝振省]总之,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基地园区花了那么大的价钱、那么大的人力物力,现在作为一个空间也好,作为一个实体也好,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把基地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一个主要抓手,舍得投入,全力推进,使它真正起到一种支撑作用。 [ 2013-09-08 15:04:21 ]
[郝振省]四是中央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应该尽快逐步到位。目前龙头企业的进入还不够,中小企业观望不定,其它机构也难下决心,主要问题是政策的扶持力度还不到位,倾斜度不够,吸引力显弱,从中央层面来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近准备推出这方面的文件,这将有利于数字出版等基地的健康发展,关键是需要相关部委在资金、土地、房产税收、金融、房租等方面的统筹兼顾和配套政策,就地方政府而言,这要求要做的工作也很多很重,有的在申请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时的政策承诺还没有兑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近也正在设计建立基地的评估和退出机制,来解决这方面的相关问题。 [ 2013-09-08 15:04:07 ]
[郝振省]三是要做好基地的中长期规划,包括基地业务的发展目标,在观念和认识道路的前提下,要发挥产业集聚和协同创新的效应,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发展规划,要依据国际和国内、省内省外的实际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差异化战略,要吸引大企业、大科研机构、大项目到基地安家落户,筑巢引凤。 [ 2013-09-08 15:03:59 ]
[郝振省]二是确定好管理主体和服务主体,在这方面各地的做法参差不齐,有的只有管理主体没有服务主体,有的只有服务主体没有管理主体,或者有而不强。从研究院调研的情况来看,这两个主体都不能少。借助管理主体保持基地和政府的热切联系,有效引领和支持到位,保持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借助服务主体维系基地的正常运作,打造顺畅的经营环境,沟通前后左右的业务联系,来弥合不同主体之间的纠纷和隔阂。 [ 2013-09-08 15:03:52 ]
[郝振省]一是应该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数字出版基地的地位和作用,数字出版基地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举措,是建设新闻出版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举措,是在国际文化竞争、政治竞争、经济竞争和生态竞争中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发展产业集聚,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战略举措,我觉得这点应该充分强调,不应该作为一种权宜之计,特别是争取到基地之后,就放松进口,转移目标,降低层次。现在我们搞经济审批的时候把什么都说上,通过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但是一旦批下来之后,我们发现有这个情况。 [ 2013-09-08 15:03:43 ]
[郝振省]针对这几个问题,我觉得,这就需要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2013-09-08 15:03:21 ]
[郝振省]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建立政府引领、市场运作、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高度集中的,但是总体来讲我们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认为有四个差距。一是当前基地管理的主体还不明确,管理职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管理制度仍需规范,各个层级的协调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各基地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清晰,差异化格局很不明显。三是数字出版在基地的主体地位还有待于强化。四是基地的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没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进入也还很有限。 [ 2013-09-08 15:03:12 ]
01002005055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