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免疫周:专家共话宫颈癌防控之道-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4/29 16:36:55
来源:新华网

世界免疫周:专家共话宫颈癌防控之道

字体:

  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是世界免疫周,旨在呼吁公众提高自身及家人免疫力,树立疫苗接种意识。宫颈癌作为影响妇女健康的重要疾病,其科学防控工作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副会长王临虹表示,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病的最主要原因。研究显示,导致宫颈癌发病最主要高危型别是HPV16、18亚型。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我国宫颈细胞学正常女性的HPV感染占前三位的亚型是HPV16、52和58,针对我国女性HPV感染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王临虹介绍了宫颈癌的三级防控措施。她强调,一级预防即健康教育和HPV疫苗接种是预防宫颈癌的基础。通过普及安全性行为知识,提高公众对宫颈癌防控的认识,同时推广HPV疫苗的接种,可以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二级预防则是对适龄女性定期开展宫颈癌筛查,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子宫颈癌前病变,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为宫颈癌。无论是否接种HPV疫苗,定期筛查都是预防宫颈癌的关键一环。三级预防则是通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子宫颈浸润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王临虹教授指出,宫颈癌筛查作为长期有效的防控措施,在我国已得到重视并取得一定进展。国家通过政策调整,将宫颈癌和乳腺癌“两癌”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积极促进筛查率的提升。同时,各地政府也在加大投入,利用更高效精准的筛查方法,并通过大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宫颈癌筛查重要性的认识。在防控模式创新方面,王临虹提到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她表示,随着HPV疫苗接种年龄的扩展,使更多女性能够受益。此外,针对9-14岁女孩的“二剂次”接种方案简化了接种流程,释放了更多的疫苗资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年龄女性接种率的提高,助力我国加速消除子宫颈癌,实现最终目标。

  王临虹强调,当前宫颈癌防控仍面临疫苗接种率和筛查率不足的问题。为提升防控效果,已正在探索医防一体化模式,结合不同年龄段女性的需求,制定更精准的防控策略。对年轻女性强调HPV疫苗接种,对适龄妇女则优化宫颈癌筛查方案,实现一级与二级预防的有机结合。同时,加强筛查服务的有效性,推动医防融合新模式的发展。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赵方辉教授表示,宫颈癌的发生与HPV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一旦感染,病毒可能与宫颈上皮细胞整合,持续侵袭导致异变。若癌前病变没有及时通过筛查发现并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晚期宫颈癌,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均大幅下降。因此,HPV疫苗在宫颈癌防控中至关重要,它可从源头上预防病毒感染,阻断后续病变。为实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需确保适龄女性高接种率、高筛查率及病变的及时治疗,HPV疫苗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介绍了上海市在宫颈癌防控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经验。他表示,现在大家的健康意识已经大大地提高了,但是科普教育的工作还做得不够,尤其是针对预防接种和疫苗知识方面的宣传,还远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历史的经验和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以宫颈癌为例,小年龄接种HPV疫苗,容易激发更好的免疫反应。

  《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和《中国子宫颈癌三级规范化防治蓝皮书》均表示,在未发生性行为的女性中接种HPV疫苗将获得最佳预防效果。WHO建议,9-14岁未发生性行为的女孩应该作为首要接种对象。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接种HPV疫苗对于未来女性的妇科健康将产生积极影响。这不仅包括预防宫颈癌,还能为女性建立长期的免疫保护,减轻妇科疾病负担,从而为她们创造更健康的未来。孙晓冬强调,宫颈癌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组织、媒体等各方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宫颈癌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的措施,共同构建一个宫颈癌防控的新生态。

【纠错】 【责任编辑:兰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