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崔洪建:乌克兰危机背后的大国博弈

2015年01月09日 16:15:18 来源: 新华国际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 新华网第五届“纵论天下”国际问题研讨会8日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实践与发展创新、国际热点问题及大国博弈、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及国际秩序重构等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会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就乌克兰危机背后的大国博弈进行发言,以下是主要内容。

       1月8日,新华网思客会之第五届“纵论天下”国际问题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在会上发言。新华网 雷东瑞 摄

    一年多来,乌克兰危机的演进过程如同脓包被挤破到持续溃疡。而为何溃疡仍在持续,不能愈合呢?就是因为危机背后充斥着大国博弈有形无形的手。

    要治疗溃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脓挤掉,等出完血后再进行处理。但现在问题是,把脓挤掉以后可能会持续出血,而且会血流不止,这正是乌克兰危机的症结所在。

    另一个方面,如果说现在乌克兰在流血,接下来令人担忧的是俄罗斯会不会流血,会不会爆发颜色革命?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就曾指出,西方因乌克兰问题对俄罗斯采取的制裁旨在“推翻俄罗斯政权,改朝换代”。但在这场博弈中,欧洲和美国也可能有出血点,以致于博弈的各方都不敢往后退,因为稍有不慎,这种退步可能就是战略性的溃退。

    乌克兰危机背后的大国博弈有两大特点:第一,博弈始终是围绕着势力范围和缓冲区展开。在某种程度上,危机前的乌克兰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基本上还能维持一种平衡。换句话说,乌克兰是西方和俄罗斯之间的一个缓冲区。但现在平衡已被打破,俄罗斯始终希望能在俄欧之间保留一个隔离缓冲区,乌克兰东部地区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缓冲区的不二选择。

    第二,这是一场非对称、不均衡、全方位的大国博弈。尽管目前乌克兰危机是一个地区问题,且各方都不愿让乌克兰危机闹大,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力。

    什么叫非对称性?有句古话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现在俄罗斯与西方的博弈就处于这样的局面,普京“秀肌肉”,西方却打经济制裁战,由此也造成了双方势力不均衡的态势。虽然从经济角度来看,相较于西方,俄罗斯经济比较脆弱。一旦双方硬碰硬,毫无疑问欧洲将成为战场。这就是造成博弈的非对称性、不均衡化的原因,也导致了博弈的长期化。

    这场博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全方位性。各方在这场博弈中用尽了手段,对于俄罗斯而言,无论是策略上的军事行动,还是信息战、情报战、舆论战等等,可以说是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博弈态势,西方亦如此。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乌克兰危机背后的大国博弈出现了一些新规则,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首先,规则的改变在于对权力构成要有新的认识。一方面,各方博弈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大国不战,即大国之间不能发生全方位、直接的军事冲突,甚至核战争,这是博弈能持续下去的前提。另一方面,大国不战的前提是大国不能有短板,尤其是致命短板,而现在经济问题,或者说能源经济问题几乎成为了俄罗斯的短板,俄罗斯如何弥补这一短板是2015年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其次,规则的改变在于要看到相互依存的另一面。一旦涉及国家安全或者战略安全时,要对相互依存所带来的影响有所平衡和制约,即在相互依存态势下如何保持不受控制。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过程中如何保持自由行动能力,保持不受其他大国干涉影响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命题。

    展望2015,乌克兰危机是否还会持续下去?在这场博弈中有没有真正的赢家?

    首先,由于权力构成本身发生了变化,赢家这个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乌克兰危机中,没有全胜方,各有得失。此外,对于“新冷战”的说法,重点不在于冷战而在于新,“新冷战”也可能不是我们理解中的冷战。

    乌克兰危机的未来走向,简单来说不外乎两种结局,就如同股市一般,是否有人离场取决于两个原因,一是获利离场,二是玩不下去了,止损割肉离场,就看局中各方如何选择。但是,乌克兰博弈中的“获利离场”并没那么容易。虽然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战略反映速度最快,能动的制约手段最多,但美国若想获利离场,乌克兰国内的冲突和矛盾会一直横亘在美俄之间,成为挥之不去的矛盾导火索,即使美国想退也退不下来。

    既然我们承认了大国不战的前提,各方若继续玩经济制裁、“秀肌肉”的游戏的话,下一步就看谁受不。俄罗斯能否启动亚太发展战略,赢得欧洲之外更广阔的市场,为抵御制裁提供更大的后备和支援?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崔洪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61127373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