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陈新:“一带一路”助推中欧合作

2015年03月05日 11:32:12 来源: 解放军报

  中欧关系的发展近年来走上了快车道。2013年11月中欧领导人第16次会晤发表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2014年4月习近平主席结束对欧盟总部的访问后,中方发表了第二份对欧白皮书《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提出在中欧之间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如今,“一带一路”建设更是为中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借来了东风。

  中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集团,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人口相加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欧贸易额超过6150亿美元。目前,中欧之间80%的货物是通过海路运输的。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欧贸易的运输方式也将会随之发生变化。

  变化之一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随着中欧班列运输量的不断增长,中国和欧洲之间陆路运输的货物和货值所占比例不断升高。国内目前已经开通了渝新欧、郑新欧、义新欧等N个“X新欧”。这些奔赴波兰、德国、西班牙等国的中欧班列的开通,相比海路运输将缩减至少15天的运输周期。对于商家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运输周期的缩短,将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和周转期。中国出口欧洲的产品中,机电产品占到半壁江山。其中的电子通讯和信息类产品体积小、附加值高、供货期短,由于对单位运输成本敏感度低,中欧班列运输的吸引力随之大增。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韩国等也表现出通过中欧班列运输其高附加值产品到欧洲的兴趣。因为,将产品从日本、韩国运输到连云港、天津等港口,再通过中欧班列运输到欧洲,相比海路运输也会节约15至20天的周期。因此,中欧班列有望发展成为东亚通往欧洲的新的商品运输大动脉。

  变化之二得益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溢出效应。中国通过海路运往欧洲的产品大部分是先抵达鹿特丹、汉堡、安特卫普等港口,再发送到欧洲的其他地区。中国和中东欧16国已经于2012年建立起“1+16”的合作机制,中国和中东欧16国的总理每年举行会晤,推动相互间的合作。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在贝尔格莱德参加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提出打造“中欧陆海快线”的构想,通过建设从希腊比利埃夫斯港经马其顿和塞尔维亚至匈牙利布达佩斯的铁路线,将中国输欧的海路运输周期缩短7至11天。这便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中东欧合作结合起来,其叠加效应不容小视。

  此外,中国与中东欧16个国家的贸易额仅占中欧贸易额的十分之一。中国与中东欧之间以往的物流通道基本也是通过西欧中转,这意味着额外的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一带一路”建设将会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经贸纽带直接联系在一起,更加均衡地发展中欧关系。与此同时,中东欧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却又拥有相对低廉但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些也为中国加大对欧投资提供了机遇。

  目前,欧洲经济增长低迷,内需不振,投资乏力。欧洲如果能够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将更多的产品打入中国市场,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稳住中国对欧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无疑会给欧洲的经济复苏带来新的动力。在“一带一路”的强劲东风带动下,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建设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小雨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06127547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