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中国农业专家助力赞比亚解决缺粮难题

2016年01月05日 15:26:12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长春1月5日电(记者孟含琪)农业是中国援助非洲的重要领域,中国农业专家的身影经常活跃在非洲大陆,为推动当地农业发展辛勤工作。

  2007年,吉林农业大学主动申请承担中国政府无偿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任务,并在完成建设期任务后开展了种植示范推广、培育当地农业人才等活动,多年来为解决当地缺粮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赞比亚是非洲的农业大国。当地6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占国土面积约57%的土地适宜从事农业生产。但由于农业生产模式和基础设施落后,被开发用于粮食作物生产的土地还不到可耕地面积的10%。

  不过,随着示范中心的建成,当地缺粮难题有了明显改善。

  吉林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吉林农大在粮食作物栽培等研究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多年累积的优势。自2007年起,吉林农大主动承担起援建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任务,为当地向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帮助。

  “从项目的实施来看,当时中国国内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成功案例,完全要靠自己去探索。”吉林农业大学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主任吕文发说。

  建设农业示范中心的关键在土地。没有一块适合耕种的土地,就意味着所有科研项目都无法在赞比亚当地进行试种和转化。

  “赞方最初提供的一块用地并不适合。为了使项目顺利进行,我们必须重新选择。”吉林农业大学援建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副主任包和平说,“这里不缺少土地,但大多都是原始植被,未被开垦。谁也说不清这些荒地是否能够用于耕种。”

  经过多次艰难跋涉的实地考察和土壤样本分析,包和平和同事们最终确定一块条件相对理想的120公顷可耕地作为建设用地。

  土地选好后,示范中心正式进入建设阶段:1484平方米的办公培训楼,755平方米的农机库,528平方米的物资库,3000平方米的晾晒场,200平方米的食用菌大棚,学员宿舍、发电机房、地动衡、气象站、油罐以及试验仪器设备……2012年底,农业科技平台基本建成,项目进入技术合作阶段。

  在2012年至2015年的三年合作期内,作为中方唯一代表,吉林农大根据赞比亚当地生产实际,从吉林、四川、云南、广东、河北等地引进几百份作物新品种开展试验。

  目前中心累计完成了80公顷小麦、160公顷大豆、9公顷玉米的整地和播种施肥、药剂除草、喷灌以及收获等全程机械化种植及新技术试验工作。吉林农大还在赞比亚大学农场开展技术服务,使小麦单产创造了7000公斤/公顷、大豆单产2800公斤/公顷的记录,并建立多处食用菌示范推广基地、蔬菜示范推广基地和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基地。

  截至2015年9月,吉林农大举办了39期食用菌、大豆栽培技术、农机操作等培训班,培训了800余名当地农民、农场主。

  “因为学会新的农业技术,我们的种植水平有所改善。大多数农民都渴望来示范中心学习,尽快将传统种植改变为技术型。”在示范中心参加培训的伊丽莎白·穆勒贝拉说。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非的农业经营投资,在南非、赞比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土地面积较大的国家及纳米比亚等沿海国家都能看到中国农场。未来,还将有更多专家团队带着援建项目和先进设备走出国门,为非洲粮食增产而努力。

  “虽然援建项目已经结束,但吉林农大和示范中心的合作并没有结束,双方今后还将在科研合作、教师交流、学生互派等方面开展更多交流。”吕文发说,目前学校已派出一名食用菌专业研究生前往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未来将“把更多的论文写在非洲大地上”。

【纠错】 [责任编辑: 白羽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7674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