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通讯:塞内加尔“水稻村”里的中国专家

2016年03月11日 15:01:18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达喀尔3月11日 通讯:塞内加尔“水稻村”里的中国专家

  新华社记者王猛

  塞内加尔波多尔省吉亚村是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这里地处塞内加尔最北部,靠近撒哈拉沙漠南缘,终年高温少雨,外人罕至,是一个十分偏远和贫穷的村落。然而,这里却常年生活着一群中国农业专家。他们与当地百姓同甘共苦,利用技术专长,帮助稻农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1958年出生的崔朝臣是中国援塞农业组水稻组组长。来非洲前,他曾有吃苦的思想准备。但他来后发现,这里的生活条件比想象得还要难。

  吉亚村至今没有通电。白天还好,到了晚上漆黑一片,“好像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好在当地政府重视,水稻组驻地拉上了电网,并成为远近居民手机和收音机的重要充电站。

  吉亚村所在的波多尔省虽然偏僻,却是塞内加尔最重要的粮食产区,是这个非洲国家未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希望所在。根据中塞两国签署的农业合作协议,水稻组落户于此,目的就是要在塞内加尔复制中国水稻种植的成功经验,提高水稻产区粮食产量,以帮助该国早日摆脱粮食主要靠进口的沉重负担。

  从2007年开始,在业已存在且取得良好示范效果的中国援塞农业组蔬菜组基础上,中国政府向塞内加尔增派水稻种植技术专家,每批6人,每任2年,至今已迈入第10个年头。

  作为第5批水稻组成员,崔朝臣及其5名组员每天都把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他们不仅要负责驻地附近2公顷示范田一年两季的优质高产示范工作,还要经常组织技术培训、下乡指导,并进行机械维修保养等工作。

  吉亚村三分之二村民从事水稻生产活动,是名副其实的“水稻村”。平日里村民们在生产上遇到问题,大到选种灌溉,小到除草杀虫,常常上门寻求帮助。对此,水稻组从不推辞,总是竭力满足每名村民的需求。

  村长穆罕默杜·拉辛对水稻组的帮助充满感激。他说,吉亚村是中国农业技术援助的最大受益者。水稻组不仅为村民们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村里捐赠过打井设备,解决了许多人的吃水问题。

  水稻组的工作立足于吉亚村,却从未局限于吉亚村。事实上,经过历届成员努力,水稻组已在波多尔省内外设立11个水稻生产示范基地,指导范围覆盖塞内加尔各大主要水稻产区。为满足各地农户需求,崔朝臣和同事们常常驱车上百公里上门示范指导。一天往返下来,常常累得人仰马翻。对此,崔朝臣的回答是:“忙点累点没什么,就怕闲下来寂寞。”

  确实,对于身处偏远乡村的水稻组人员来说,自然条件的艰苦和工作的辛苦都算不上什么,寂寞才是最大的敌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夕阳西沉使人愁,”曾在波多尔坚守过两年的前水稻组组长郑俊杰在网络日志中这样写道。回想起在吉亚村的岁月,如今已升任中国援塞农业组组长的他告诉记者:日落时分,波多尔的气温还停留在40摄氏度。驻地的铁皮屋里总是燥热难耐。这时,他和同事们便会到驻地的晒场上乘凉、侃大山,借此慰藉思亲之情,直到月亮升起。

  在崔朝臣带领下,第5批水稻组2015年成绩斐然:水稻示范田第一季单产达每公顷9吨、总产量18吨,创下示范田产量纪录;举办理论培训班2次、现场实践培训班4次,总计培训人员近600人。此外,过去一年,波多尔水稻区域稻农代表、产业协会代表和塞内加尔军队农垦团等纷纷前来水稻组示范基地考察参观,水稻组的种植水平多次受到波多尔省农业官员赞扬。

  “先知穆罕默德曾说过:‘为了求知,哪怕远到中国。’幸运的是,中国人把知识送到了我们的家门口,”采访结束时,吉亚村村长拉辛如是说。

【纠错】 [责任编辑: 王佳宁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83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