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亚太日报观察 | 美国真不把拉美当“后院”了

2016年05月19日 14:56:3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 今年以来,拉美局势多有变动,前有玻利维亚公投莫拉莱斯失利和奥巴马高调访问古巴、与阿根廷重修旧好,后有巴西和委内瑞拉政局严重震荡、危机日趋加重……

  本质上看,当前巴委政局动荡是由其内部因素造成的,即经济上没有改变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传统生产模式,政治上民众主义政治传统及其制造的福利刚性有碍国家发展共识的形成,以致经济困难和政治困局交互作用。

  当今局势之形成,诚不能如委总统马杜罗所称是美国的粗暴干预,但美国难以摆脱利用或促成当前危机的嫌疑,特别是在委内瑞拉。

美国国务卿克里。资料图

  2013年11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在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宣布“门罗主义已经终结”。门罗主义一直是美国西半球外交政策的基石,一如克里本人所言,“历届总统都强化了门罗主义并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但是否真如克里所言,美国决意放弃近两百年的外交基石而转向创建一种“价值观、利益和责任共享”的平等伙伴关系?从克里宣言后两年多的美国对拉美动态观之,门罗主义并未终结,而是演变为“新门罗主义”。

  过去十多年间,委前总统查韦斯在拉美扛起反美大旗,一直被美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马杜罗任总统后,美国在委那只“看不见的手”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支持反对派“拉下马”。 在巴西,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美国插手巴西变局,代总统特梅尔被指是美国间谍亦可视作谣言,但美国那只手同样若隐若现。在“粉色浪潮”席卷拉美的时代,委内瑞拉是反美先锋和激进派,巴西则是地区第一大国和温和的不合作派。委内瑞拉和巴西两面左翼旗帜的倒掉根本上符合美国在巴委,乃至整个拉美地区的战略利益。

  在委内瑞拉,反美游行示威长期以来都是由政府发起的政治宣传运动,由国家领导人亲自领头。资料图

  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美国对西半球一直奉行软硬兼施、软硬交替的政策,但无论软硬,一成不变的是干涉。从1823年门罗总统发表欲盖弥彰的门罗宣言和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罗斯福推论——“说话要温柔但要拿大棒”,到1930年代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睦邻政策和1960年代肯尼迪的进步联盟计划,美国对西半球的政策经历了从粗硬到细软的转变。

  尽管如此,进入冷战时代,美国追求“支持一切自由人抵抗共产主义”的遏制和“推回去”政策,拉美遭遇了美国的大棒、枪炮和舰船。可以看到,胡萝卜和大棒交替使用及其背后的霸权图谋正是美国对西半球政的一体两面。

  然而,过去十多年间拉美的政治格局和美国的实力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方面是拉美左翼的整体性崛起给美国在西半球的存在制造很大的压力,激进左翼的反美立场迫使美国一度静观其变或采取守势;另一方面,实力的减弱也迫使美国不得不收紧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采取他策。和美国在拉美地区遇冷相反,中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持续上升,同多数拉美国家,特别是左翼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热度加深,其高潮正是2015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拉共体论坛及其发表《北京宣言》。中国在拉美地区影响力的增强引起了美国的焦虑,美国希望改变这一现实,其最理想的方式自然是期待“后院”发生改变。

  2015年1月8日,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开幕。新华社发

  似乎,近两年来,天平正向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倾斜。一方面,拉美左翼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接连受挫,首先失守的是阿根廷,秘鲁近在眼前,巴西和委内瑞拉岌岌可危,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初显颓势。整体上看,拉美左翼执政国家联盟呈走衰之势,左翼政治周期正不断向(中)右翼政治周期翻转。另一方面,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给中拉整体合作带来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由于中国变换经济增长动力和拉美面临经济结构性调整造成的。

  这给美国增强在西半球的存在制造了机会,不过这次美国决心采取的是“随风潜入夜”的温柔路径。其长远背景是2009年前国务卿希拉里提出的“巧实力外交”,首场路演则是克里2013年宣布门罗主义已经终结,而其成形则是2014年奥巴马总统提出“我们都是美洲人”的理念。

  就此而言,门罗主义并不像克里所说的那样已死,而是添加了一件“新”外衣。不过,在新门罗主义外衣的裹挟下,间或会露出门罗主义的内衣,内衣的显隐在未来或取决于拉美经济的兴衰和左右政治周期的变动。文 | 亚太日报特约评论员 郭存海

  作者简介:

  作者郭存海,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CECLA)负责人,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副研究员。

  亚太日报观察专栏作者均为资深新闻从业人员,长期从事国际报道,他们秉承亚太日报原创、独家、深度、开放、联动的理念,以独特的视角评述当今国际大事。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3412899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