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记协评奖 >> 长江韬奋奖 >> 历届获奖者
第三届韬奋新闻奖获奖者
2007年01月11日 11:32:16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第三届韬奋新闻奖获奖者名单(共9名)

(1998年 北京)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民 族

工 作 单 位

职 务

职 称

李炳彦

52

解放军报 高级编辑
范 蓉

40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社教中心一部 主任 主任记者
孙言兵

40

临汾日报农村部 主任 主任编辑
张克眉

46

羊城晚报要闻部 主任 主任编辑
江绍高

52

人民日报总编室 主任 高级编辑
李树田

59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译审
顾志武 

57

工人日报检查组 组长 主任编辑
马胜荣

52

新华社 副总编辑 高级编辑
张晓爱

52

北京电视台 副总编辑 高级编辑

第三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名单(共30名)

姓  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工  作  单  位

职  务

职   称

马克利 39 兰州晨报 总编辑 主任编辑
王畅平 56 安徽日报科教部 主任 高级编辑
王建男 47 哈尔滨日报 总编辑 高级记者
王明 48 新民晚报群工 副主任 主任编辑
王柏森 55 新华日报 处长 高级编辑
乌恩巴雅尔 58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 副主任 主任编辑
王乾荣 53 法制日报评论部 主任 主任编辑
米 玛 33 西藏电视台新闻编辑组 组长 记者
宋力力 46 重庆电视台通联科 科长 编辑
张义德 57 光明日报评论部 主任 高级编辑
邵玉奎 54 北京日报 副总编辑 高级编辑
张庆长 56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 节目监制 主任编辑
杨兴锋 45 南方日报 副总编辑 高级编辑
杨杏南 50 中国妇女报 编委 高级编辑
杨定安 52 云南日报校检部 主任 记者
陈宗周 49 重庆电脑报 常务副总编 主任编辑
李 挺 35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副主任 主任编辑
杨晨光 41 吉林电视台 制片人 编辑
李镇欧 59 青海日报 编委 高级编辑
张德基 58  浙江日报夜编部 副主任 高级编辑
庞 宏 56 宁夏日报 编辑
罗晓岗 44 四川日报经济部 主任 高级编辑
洪 军 44 陕西石泉县广播电视局广播站 编辑
郝富友 53 农民日报新闻所 所长 主任编辑
曹仲学 54 湖南日报农村部 副主任 主任编辑
黄奇志 50 广西日报 副总编辑 主任编辑
崔钦炜 49 中国仪电报 副总编辑 编辑
傅贵余 53 沈阳日报 总编辑 高级编辑
熊志波 49 河南日报要闻处 处长 主任编辑
谭 鹏    57 经济日报总编室 主任 高级编辑

李炳彦

    李炳彦是在人民军队里成长起来的优秀新闻和军事学术理论工作者。他曾多次受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总政系统先进工作者,1992年评为高级编辑,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第二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1996年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是总政治部系统唯一的获奖者,受到江总书记的接见。

    1977年,李炳彦调解放军报社工作,分管军事理论宣传。为了提高理论文章的质量,他反复精选来稿,反复加工,甚至是重写。他分管的专版专栏,如"未来战场设计"、"三十六计新编"、"谋略浅释"、"军事纵横谈"、"武器发展史话"、"话说中东战争"、"信息战漫谈"等,成为解放军报的精品、名牌,分别被收入《新闻年鉴》或《军事年鉴》。

    李炳彦作为一名思想敏捷、富于创新的编辑,善于从宏观上把握一个时期的理论宣传重心,组织策划战役性宣传。1978年至1980年,为消除军事工作中"两个凡是"的影响,他组织策划了"十大军事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的讨论,在这一领域率先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1997年,李炳彦组织编发了"努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系列文章,并与人合作撰写了文章《完成新的历史性转变》,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关注,在军队引起强烈反响。

    李炳彦是位学者型新闻工作者。他被国防大学、石家庄陆军参谋学院等军队指挥院校聘任为兼职教授,在军内许多学术团体任职。20多年来,他结合编辑工作,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军事著作和现代科技图书,记下学习笔记几十本,出版学术专著10多部。他的著作有的获国家级图书奖,有的获全军优秀图书奖,有的连续再版10多次,发行几十万、数百万册。

范蓉

    范蓉,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社教中心一部主任,在长期的新闻生涯中,采写、编排了2600多篇稿件,主持了4000余次节目,时间长达5000多小时。她的新闻作品获国家级奖的有24项,其中《大地一样的深情》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女性风景线》获"中国广播奖"一等奖;《请您说声"对不起"》被收入《当代中国广播评论集》,获"全国广播优秀节目"一等奖和"全国好新闻"二等奖。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前夕,范蓉精心编辑、制作、主持了《女性风景线》节目,将录播与直播、嘉宾与听众、采访与主持充分结合,节目主题积极向上,整体构思严谨,内容起伏迭宕,表现手法独特,被评为"辽宁广播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奖"一等奖,她本人也因此夺得"金话筒奖"金奖,并被评为"全国十佳广播节目主持人"。

    范蓉提出了"开放办广播"的编辑思路,通过"组织座谈"、"广场联谊"、"信息交流"等形式,与社会搭桥,让听众参与办广播。她还大胆地把过去单一的广播文章变为生动的"哲学趣谈"、"大众经济"、"法律之声"等栏目,并以深入浅出的"实例分析"、"趣味讲解",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使"理论节目"变得令人耳目一新。

    她总结编、采、播经验,撰写了《广播评论个性初探》、《谈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谈新闻编辑的理性思考》、《谈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对主持人文化超越的哲学思考》等多篇论文。这些论文有的获全国主持人优秀论文一等奖,有的获辽宁省广播优秀论文一、二等奖。此外,她还编辑出版了4本书,共60万字。

    1996年,范蓉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孙言兵

    孙言兵,山西省临汾日报农村部主任,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他的众多报纸编辑与版面设计成果、创立的版面设计理论和既为农民办报又为农民办事的感人事迹,对我国报纸版面的革新和新闻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孙言兵虽然是一位地市报的编辑,但却是优秀作品的高产者。他在 1995年以优异成绩荣获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的称号后,又连续两年夺得我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其中一个是版面奖,一个是版面设计论文奖;他连续10年,年年有精品夺得省以上好新闻奖;他共获得全国全省好新闻奖36个,其中有24个是中国新闻奖和全国农民报、中国地市报的好新闻奖,有16个是他获"百佳"后夺得的。以惊人的拼搏精神实现着"百佳不是终点,成功还在后头"的誓言。

    孙言兵为我国报纸版面革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从长期报纸编辑的研究中发现我国报纸版面设计理论滞后,便立志要为繁荣中国报业向冷门冲刺、向空区宣战。1993年9月他自费独闯北京在中国记协举办了"孙言兵报纸版面设计展",填补我国新闻史上的一项空白,100幅特色鲜明的版面精品,令首都新闻界领导、专家和同行惊喜喝彩,《人民日报》、《新闻战线》等多家报刊刊发消息,在全国新闻界引起轰动。1996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他设计的版面首次参评,一举夺奖,成为全国农民报、中国地市州盟报、山西省报界的第一块获中国新闻奖的版面。1997年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他撰写的版面设计论文《如何搞好报纸版面策划?》再夺中国新闻奖。

    1991年,孙言兵带领3位年轻人创办的全国地市第一份农村报《临汾日报·农村版》在全国打响,有140余件作品获全国全省和该报的好新闻奖。不仅受到农民读者的喜爱,而且受到全国40多位新闻专家的好评。

张克眉

    张克眉,羊城晚报要闻部主任、主任编辑,曾获得多个全国、广东省、晚报界的好标题、好版面奖,她编辑的新闻作品亦获得各级奖项达五六十个,如《爱心无价》获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07国道追猪记》获全国晚报好新闻特别表彰奖,《长夜里,这群潇湘卖花女》获广东新闻一等奖和全国晚报好新闻一等奖等。

    1988年,张克眉把一张题为《明天去上班》的关于打工妹的图片放在一版头条位置,并为之配上特殊的文字说明,凸显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起飞时期的生动标志的深刻意义。这张图片获得了当年的全国晚报头条大赛一等奖。

    张克眉是公认的晚报标题妙手之一,如《鼓励人告状未见告状人》、《此长龙彼长龙,处处长龙领也烦发也烦,人人都烦》、《气炉丁点火用户一把火》(以上均获广东新闻奖标题奖)等,在抓准作品的新闻点,选取句式,遣词用字等方面做到新、奇、巧,令人拍手叫绝。在全国晚报新闻标题大赛中,羊城晚报共拿出参赛标题700余条,其中张克眉制作的有100多条,并获得了该次赛事六个特等奖中的一个。

    张克眉连年被评为报社的先进工作者,是广东省委宣传战线的优秀党员知识分子,广东省委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第二届韬奋新闻奖的提名奖获得者,广东省首届"金梭奖"获得者,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广东省劳动模范。

江绍高

    江绍高从1990年至今,主要岗位在夜班。1995年担任总编室主任后,每年夜班时间也在半年以上。他很少休假,由于工作性质,有时白天夜里连轴转。

    江绍高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看作总编室工作的"龙头"。他在夜班岗位上处理过"六四"前后敏感期的报道,处理过北京亚运会、总书记出访苏联、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总书记出访美国等重大活动的报道,比较好地完成了宣传报道任务。

    他有较强的组织工作能力。从1991年到1998年,每年的"两会"报道,他都是报社宣传报道领导小组成员,并兼任记者组组长或编辑组组长,制订报道计划,策划重点题目,组织协调版面。1997年,他参与组织小平同志逝世报道、香港回归报道、党的十五大宣传报道,担任宣传报道组副组长。他策划组织采写的"两会"专页:"三个眼中" (群众眼中、代表眼中、记者眼中的人代会),获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1993年"两会"期间,他执笔采写的《代表委员参政意识增强》、1995年采写的《"两会"新风》都被评为本报好新闻一等奖。1996年1月下旬,他带团到澳门访问,回社后写了3篇通讯:《让基本法深入人心》、《街坊公益事业兴旺》、《爱护这朵"莲花"》,受到人民日报驻澳门分社的好评,澳门日报开辟"北京记者看澳门"专栏予以转载,这组报道被报社评为好新闻一等奖。1997年,他执笔写作的《兰考如今"吃"泡桐》获报社当年精品奖。

    他刻苦钻研新闻业务和新闻理论,为《新闻战线》杂志撰写了一批自己对编辑工作的学术研究和心得体会文章,如《版面编辑的创新意识》、《选择提高宣传报道质量的切入点--谈人民日报新年改进版面》、《把握大局选题目 精心采编出思想--谈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等。

李树田

    从六十年代初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全部精力贡献给了我国对外广播事业。

    李树田中、英文功底较厚,知识面较广,讲政治,作风认真,一丝不苟,长于在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上把关,多年来堵错纠错不计其数,甚至经常发观并补救外国专家改稿中的纰误,在确保安全播音方面,功不可没。

    李树田早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就曾首创《祖国各地》和《每周一歌》等两个专题节目,后来又陆续开办《学中国话》(1976)、《逐句学话》(1986)和《成语故事》 (1988)等对外广播汉语教学讲座节目,负责编写教材和广播讲稿及节目制作,并从1986年起,亲自主持播讲,在这块土地上一直躬耕至今,倾注了大量心血,成绩斐然,在台内工作人员中,在国内国外听众中,颇受好评。

    二十多年来,在审定其它专题节目稿件的同时,李树田举办各种类型汉语教学讲座共计35期,学员累计约近十万,来自各行各业,遍布世界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编写教材七种,审校一种,约90万字(附中密纹唱片一套五张、录音盒带四套十五盒),有的曾被外国大、中学校用作辅助教材。汉语教学讲座在全世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不仅教授了汉语,而且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1987年,李树田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加入了国际学术团体--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顾志武

    顾志武,工人日报检查组组长,196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在报纸检查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二十年。

    查根寻据,纠错堵漏,干报纸检查的人给自己的工作取了一个很别致的名字--捕捉"漏网之鱼"。工人日报的人把顾志武称为捕"鱼"能手。捕鱼需用"网",对报纸检查者来说,他们用的是特别的"网",是心血、时间、毅力和知识织成的"网"。他顽强地搏击于知识的大海,神游古今,泛舟中外,博览群书,贪婪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他购买了各种辞书字典,订阅了许多期刊杂志,通读领袖著作,追逐科学足迹。慢慢地,他觉得要采撷最新的知识信息,需要借助于语言。在精通俄语的基础上,顾志武又开始自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借助于字典他不仅能够阅读国外的科技资料,而且开始翻译作品了。

    检查员发现问题通常是在深夜,甚至是凌晨报纸开印前的最后一刻,除了手边能抓到的资料,很难到别处求援。而为了保证开印时间,检查工作又必须讲求效率。要细中有快,忙而不乱,这就得靠平时的积累。多年来,顾志武写了大量笔记,整理了许多卡片,从国际知名人士、国内党政领导到先进集体、劳动模范的名单,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到天文、地理,如同开了一爿小小的杂货铺,品种繁多,货色齐备,找起来就得心应手。检查组的同志们向老顾学习,人人都建立起"常用知识记录本",几年下来,"记录本"写满一本又一本,他们用知识垒砌着报纸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

马胜荣

    马胜荣,新华社副总编辑,长期从事国际新闻的英文对外报道、中文对内报道和国际形势研究,近十多年参与了新华社国际新闻日常报道和一些重大与突发国际事件报道的组织领导工作。在曼谷分社工作期间,20多次冒着危险进入战区采访,采写和编发了1000多篇英文对外稿件和部分中文稿件,不少被外国媒体和海外华文报纸采用。在海湾战争的报道中,参加了从战争爆发到结束的全过程,出色地编辑和组织了300多篇英文对外稿件,在世界媒体和外国政界产生了较大影响。1992年担任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后,主管英文和其他文种的对外报道,组织指挥了美国大选、西方经济衰退、波黑战争等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所发稿件受到发展中国家用户的称赞和欢迎。他多次参加我国领导人出访的报道,4次担任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随访记者组的组长,近几年来一直参与我国领导人出访和国际重大事件报道的组织指挥工作。

    他组织和推动英文通稿的"滚动发稿"。在海湾战争报道中首先普遍实施"滚动发稿",促进对外发稿体制的改进,提高了英文通稿的质量。他采取措施,促进报道和落地,为有计划地开辟确定外文专线栏目确定了方向,改进了阿文、西文专线的报道和发展用户工作。

   他对新闻业务和新闻理论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同时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研究国际形势,连续3年组织撰写新华社国际形势年终总结报道,撰写了不少业务研究和理论探讨文章并颇受好评。

张晓爱

    张晓爱,女,1969年大学毕业,从事记者、编辑工作近30年,现任北京电视台副总编、高级编辑。她无论是在广播电台做记者、编辑,还是在电视台从事策划、编导、撰稿等工作,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善于开拓进取,勤奋努力,忘我工作,显示出良好的思想作风、很强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1996年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称号。

    1988年,她被调到北京电视台组建青少部,先后担任青少部主任、电视台副总编,主管文艺、戏曲,社教、电教、青少、动画六个主要编辑部门的工作。她参与策划、制作了大量精美的电视节日,是首都电视界、青少年教育界一位较有影响的编导。

    十年前,张晓爱组建的北京电视台青少部,在全国电视同行中,率先推出每天一小时全新的少儿电视节日《七色光》,成为全国地方电视台中播出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获奖最多的优秀少儿电视节目之一。尔后,这一节目又从单一的幼儿节目,发展成幼儿、小学、中学、青年等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系列节目,为青少年电视节目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不仅受到首都少年儿童的喜爱和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及广大观众的好评,而且在全国地方电视台产生了较大的连锁反映,目前全国地方电视台已有近二十多个青少部,专门为全国小朋友们生产电视节目。

 
(责任编辑: 杨蕾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