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记协评奖 >> 长江韬奋奖 >> 历届获奖者
第四届韬奋新闻奖获奖者
2007年01月11日 12:28:22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第四届韬奋新闻奖获奖者名单(10名)

(2000年 新疆)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民 族

职 务

职 称

工 作 单 位

冯并 55 副总编辑 高级编辑 经济日报
卢勤 51 副总编辑 高级编辑 中国少年报
毕福臣    59 编辑 高级编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杨卫平

49 总编辑 高级编辑 楚天都市报
李廷 38 副主任 主任记者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李群 31 节目监制 记者 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
李尚志 59 原主任 高级记者 新华社国内部
陈特安 58 主任 高级编辑 人民日报国际部
陈锡天 59 总编辑 高级记者 深圳特区报
周锦尉 52 主任 高级编辑 文汇报

(以姓氏笔划为序)

冯并

    冯并,从事新闻工作27年,作为分管《经济日报》评论和理论工作的副总编辑,无论是参与轮流主持夜班编辑和白班编辑,还是日常主持《经济日报》理论宣传和评论工作,都能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敏感性。

    冯并长期从事评论工作和理论工作,他一方面坚持亲自动手,撰写了800篇近200万字的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和署名评论文章,在新闻评论界具有一定影响,其中,一、二、三论"关广梅现象"获得1987年度全国好新闻特等奖。另一方面注意抓评论人才培养和评论队伍建设,他分管的评论部不仅是在首都各报社里人员较充实、编辑普遍安心本职岗位的部门,也是社里新闻业务内涵与外延较宽的部门之一。

    除了理论、评论和日常编辑工作之外,他还采写了大量通讯等新闻作品和经济理论文章。他的通讯夹叙夹议,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色;他的评论以经济为主同时涉及面广泛,政治思想评论、社会文化评论数量大,质量高。他的写作也涉及多种文体形式,从理论文章到评论,从杂文到随笔,从通讯、报告文学到消息,数量也都不少。其中经济论文和部分经济评论已集结为《经济随笔》。他在副刊编辑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发表一批重要论文,并著有4l万字的专著《副刊史稿》,该书被方汉奇教授评价为填补新闻与文学史空白之作。

卢勤

    卢勤,1986年开始主持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至今已有15年。她创造性地发展了"知心姐姐"形象,使"知心姐姐"栏目更加富有时代特色,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从1995年开始,她在《中国少年报》上创办了"做人与做事"专版,开设了"知心姐姐讲座"和"知心家庭学校"两个栏目,创造了对独生子女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新模式,使"知心姐姐"这个栏目在新形势下又有了新的发展。

    1995年,她写出了15万字的《写给年轻妈妈》,这本书成为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女出版社举办的全国年轻妈妈读书演讲活动的唯一指定书,1999年被中国书刊行业协会评选为第十二批全国优秀畅销书(文教类)。

    卢勤还积极参与发起、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的活动,其中最有影响的全国城乡小伙伴"手拉手"互助活动被写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2000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成立后,卢勤又在积极为全国少工委和总社在全国各地组建"知心家庭学校"。十几年来,她以"知心姐姐"的名义多次走进电台、电视台接听"知心热线",并应邀到全国各地做家教报告上千场,面对广大家长、少儿工作者和少年儿童,宣传教育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促进了家庭精神文明建设。

毕福臣

    毕福臣,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起就一直工作在对台广播的一线,是我国对台宣传战线上的一名资深编辑,在对台宣传工作中成绩卓著,同时也是一名硕果累累的台湾问题专家。他对台湾和台湾问题的深入研究,为对台广播宣传加强针对性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适时地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

    他坚持从台湾实际情况出发,为中央有关部门制定对台工作政策策略提供建设性意见;坚持笔耕不辍,编辑、撰写、出版了一批台湾读物,为祖国大陆人民正确了解台湾做出了贡献。多年来,他应国内许多报刊邀稿,撰写了百余篇有关介绍台湾情况的文章。他个人或与他人合作编写有关台湾内容的书籍,已出版的有十本,这些书籍已成为对台广播工作者和涉台部门重要的工具书。他凭借对台湾情况的了解和熟悉,为创办、巩固、发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的名牌节目--《空中之友》作出了重要贡献。

    毕福臣对台湾问题的精深研究使他成了一个著名的"台湾通",所采编制作的对台广播节目多次获得全国对台广播优秀节目特等奖、一等奖。他主编的《台湾省地图册》于198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台湾宝岛录》于1987年获首次全国地理科普图书优秀奖。

杨卫平

    杨卫平多年在湖北日报的城市记者站从事工商企业的经济报道,学习、积累了一些经济宣传和企业改革的经验。 1996年,时任湖北日报社副社长的杨卫平主动请缨筹办《楚天都市报》,他将报纸定位于的市民报纸,把"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作为办报宗旨,把加大信息容量、增强服务功能、敢于干预生活作为办报特色。他对都市报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改革。在经营上,提出头年抓办报,二年抓发行,三年抓广告的战略思想;提出第一年抓武汉,第二年抓中等城市,以武汉为主、中等城市为铺的发行战略;提出第一年办8版,第二年办16版,第三年扩24版,第四年适时扩32版或40版的出版战略。在内部管理上,他敢于打破大锅饭,打破终身制,亲自参与制订了"采编人员招聘制"、"工作岗位双向选择制"、"采编人员末位淘汰制"、"旬度好稿"、"月度好新闻"、"总编辑奖"、"总编辑评报制"、"独家首发及漏发重大新闻奖惩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让先进者有名有利、让不合格者淘汰、让平庸者感到压力,使楚天都市报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报纸创办第一年就获得发行18万份、广告收入900万元的骄人业绩。第二年,发行上升到43万份,广告创收4300万元,创利润1600万元,发展速度居全国都市类报纸之首。

李挺

    李挺在16年的新闻实践中,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记者还是身处领导岗位,始终坚持敬业奉献,求实创新,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

    在采访部任记者时,李挺长期负责能源报道,几乎跑遍了我国的大型煤矿和油田,被称为半个能源专家。1993年底,李挺调任新闻编辑部副主任,组织策划对《晚间新闻》的改版,加大社会新闻的报道量,同时发挥电视媒体特色,实行新闻直播,改进了画面构图、播音节奏等,使节目的可视性更强。1995年,组织策划了对《早间新闻》的改版,加大信息量并突出了简捷明快的特点。1996年,组织策划并实现了《新闻联播》的直播,使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全部实现直播,播出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担任新闻中心副主任后,他组织参与了一系列的重大题材的宣传报道,如邓小平同志治丧活动的报道、香港回归祖国的报道、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报道、"十五大"报道、98抗洪、珠海国际航空展直播、国庆50周年庆典直播等等。作为这些重大报道的参与者、组织者,李挺注意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在报道形式和风格、节目的整体编排等诸多方面探索创新,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体现了一个组织者、指挥者较高的思想业务水平和驾驭节目的能力。

李群

    李群,黑龙江省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夜话谈心类直播节目《星星点灯》的节目监制,编辑、主持人。

    在广播传媒受到电视节目强烈冲击的情况下,佳木斯电台的夜话直播节目《星星点灯》却以其倾诉性、交流性、参与性强和主持人独具魅力的主持特色,深得听众喜爱,愈办愈火。《星星点灯》节目为众多奔忙的听众提供了一个倾吐、沟通和反思的精神空间,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安慰和鼓励架起了桥梁。李群以顽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纯朴自然、真诚明快、沉稳而不失机敏的主持风格,用真情架起了一座座心灵之桥,把夜话谈心类直播节目《星星点灯》办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牌节目,通过节目救助了"豆豆"等28位有自杀心里倾向的听众,鼓起了他们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被听众亲切地称为"知心大姐"。

    由李群采编播的《星星点灯》节目及由她主创、主播的新闻专题《千万里我牵挂着你》、《心会跟爱一起走》、《留给"上帝"的微笑》,连续三年荣获4个黑龙江广播奖一等奖,《星星点灯》节目还荣获了黑龙江省第十届播音与主持人大赛一等奖。李群曾三次被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授予建功立业先进个人的称号,1997年荣获佳木斯市首届新闻十佳的称号,2000年5月又荣获黑龙江省首届新闻十佳的光荣称号,佳木斯广播电视局连续三年授予《星星点灯》优秀栏目称号。

李尚志

    从著名记者到出色编辑,这是李尚志新闻历程的写照。李尚志原来是新华社采写中央新闻的国内著名记者,曾经采写了大量有较大影响的中央新闻,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成就。走上国内部领导岗位后,他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组织、指挥、协调新闻报道上,成为国内部的首席编辑。

    在编辑工作中,李尚志把关意识强,运用多年积累的经验,提出了严把政治关、政策关、策略关、事实关、技术关的新闻"五关"。不仅对自己经手的稿件把好关,消灭差错,还多次组织本部门开展业务安全月活动,提高了新华社国内报道的质量和声誉。

    李尚志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了国内部的新闻业务改革,加强了产业新闻、晚报新闻、广播电视新闻、地方新闻采编工作,提出并带头开发与推广了全景式新闻这一新品种,在重大战役性报道中按照通讯社的规律进行滚动发稿的探索和尝试,进行了图表新闻的采编和播发,受到中央和地方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欢迎。

    李尚志特别重视国内部内参系列刊物的地位和作用,他多次召集研究深化和改进内参报道,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华社内参报道形式和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和探索内参报道的规律,指导记者提高内参报道水平,为中央决策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材料。每年仅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的内参稿件就达数百件以上。

陈特安

    陈特安,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在近30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中,他努力在国际报道中全面、准确地体现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勤奋钻研业务,笔耕不倦,甘当人梯,取得突出成就,成为国际新闻报道方面的杰出人才。

    陈特安组织指挥了大量系列报道。如1994年-1998年,主持推出世界农业、国外窗口行业、国外社会保险、仓储商店、菜篮子、治理通胀等几十块专版,推出《国外再就业》、《外国跨世纪构想》、《文明公德在国外》等多个系列报道,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得到广泛好评,有的还获奖。

    他主持制订了新的人民日报国际报道计划,要求"重大事件快速反应,国际宣传尤其是国际评论要高出一筹",强调国际评论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要有服务大局的强烈责任感。他下大力气抓好人民日报的国际经济报道。近几年来,每年的人民日报世界经济年终述评,陈特安都直接指挥、甚至亲自撰稿。例如, 1999年的年终述评《走出低谷 平稳增长》,指出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正在调整,科技水平正成为全球竞争格局的主导因素,经济全球化进程正进一步加快并继续产生"双刃剑"效应。作品发表后,受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并获人民日报好新闻一等奖。

陈锡添

    陈锡添,深圳特区报社总编辑。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市委派陈锡添跟随采访。1992年3月26日,他撰写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在《深圳特区报》发表后,激起国内外强烈反响,先后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改革好新闻一等奖等。

    他十分重视重大报道的组织策划工作,近年来,在悼念邓小平同志逝世、迎接香港回归、改革开放20周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国庆50周年、迎澳门回归等重大报道中,他认真组织策划,使这些报道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办报中,他一方面出点子、出思路,一方面还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并就一些重大题目动手撰写稿件。十多年来,陈锡添撰写了大量的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发表过不少重大的典型报道,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风采集》。自l984年至今,陈锡添在新闻岗位上先后获得全国、省、市各种奖10余项。1992年6月被评为高级记者,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95年分别被英国国际传记中心和美国国际传记学会选为世界名人,1998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周锦尉

    周锦尉1977年进入文汇报,一直在理论编辑岗位上工作。他勤奋好学,从中外理论名著和各种新书中获取新知识,涉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尤其潜心研究党建理论,打下较厚实的理论基础,编织着自己的"知识网络"。他深入实际,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关注现实政治经济问题,追踪改革开放大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读者的新需求,捕捉选题,笔耕不已。在编辑好版面的同时,他撰写并发表了1000多篇具有独特视角的理论文章、消息、通讯、人物专访、随笔;撰写、合著、主编了四十本理论专著、通俗读物。

    他具有较高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任文汇报理论部主任期间,对党中央的指示认真学习领会,及时贯彻宣传,在重大政治报道任务面前积极策划,把好版面和文章的质量关。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1999年的几大宣传战役,他都打好主动仗,把很有分量的宣传作品呈现给读者。他发扬创新精神,开辟了"社会科学工作者论坛"、"理论时评"、"学科前沿"、"改革新视野"等栏目,还组织开设了焦点式的理论专刊--"关注新经济"、"构建经济伦理"、"融入经济全球化"等,介绍和论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方面的新知识新动向新进展,拓展读者知识视野。

 
(责任编辑: 杨蕾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