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记协评奖 >> 长江韬奋奖 >> 历届获奖者
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
2007年01月11日 13:09:37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名单(长江系列 10名)

(2006年 内蒙古)

姓 名

性 别

年 龄

民 族

工 作 单 位

久喜佳 47 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
王喜民 59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
刘少华 53 内蒙古日报社
刘 枫 50 新疆日报社
张宿堂 43 新华社
郑 鸣 49 哈尔滨电视台 
郑忠杰 50 江西电视台
范炬炜 47 解放军报社
旺 堆 5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冀惠彦 53 中央电视台

    久喜佳 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把自己的新闻职业品格定位于"唯真、唯实、唯快、唯深"而信守始终。他潜心钻研新闻业务,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把敏锐的目光、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地汇聚于笔端和话筒,由此而凝聚成一篇篇精品力作,有力地讴歌了社会新风、鞭挞了社会时弊,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改革开放中的甘肃所发生的历史巨变。久喜佳个人也因此获得甘肃省宣传系统"十佳"新闻工作者、"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先进个人"、"甘肃省广播电视厅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和总台的表彰奖励。他先后主持策划采写的《昔日全国支援种草种树,今朝树苗草籽走俏四方》、《保生存,民勤县五年关闭机井1000眼》等19件作品获省级一等奖,其中《关注农村非典防治》等11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

    王喜民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始终笔耕不缀。他徒步太行、燕山、千里风沙线,走万里"三北"防护林,足迹遍及河北139个县市。

    2005年,王喜民只身穿越西藏采访远在阿里的河北援藏干部,历经干难万险,多次从死亡线上走出来坚持采访,直到突患肺气肿昏倒在阿里,后经全力抢救才脱离危险,用生命采写了30集大型连续报道《走进生命禁区,追寻燕赵儿女-青藏高原万里行》。2004年,他只身走二万五干里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用血汗凝成24篇大型报道《重走长征路》。2003年,只身沿青藏铁路采访河北建设者,忍受高原缺氧走遍唐古拉山等所有"世界第一高"的铁路地段,写下了《青藏铁路千里行》。2000年以来,三次深入沿海发达省市和西部地区,采写了《崛起的沿海》、《走进大西北》等文章,为河北寻找投资环境。他还是知名栏目《阳光热线》的创始人,创办三年,辐射全国,引发中国广播第三次改革浪潮。

    王喜民有12篇作品曾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出版了《乡路》、《乡情》、《乡曲》、《春韵》、《千山万水》5卷作品集。他是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十佳党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和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刘少华 内蒙古日报首席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2年。他扎根大草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情讴歌民族团结,与边疆牵手,与草原同行。从1981年黄河洪峰到1998年呼伦贝尔嫩江抗洪抢险一线报道,从包头大地震到抗"非典"大战役,从"八千里边防行"到西部大开发,他都主动请缨担当重任,创造性地完成了一项项重大报道任务,成为自治区新闻战线富有影响力的品牌记者。

    刘少华追求新闻写作的高境界。他的纪实特写-《丁香花开的时候》,是一篇献给天下母亲的深情之作,获得了自治区新闻副刊奖和内蒙古政府文学最高奖-索龙嘎奖,他采写的长篇通讯《大地的儿子》,被评为自治区新闻特别奖。他还有近百篇作品获得过全国、自治区、报社和行业好新闻奖。

    刘少华在宣传牛玉儒先进事迹活动中,含泪写出了长篇通讯《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刘少华出任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告团报告人,在全国巡讲18场,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报告团成员时对刘少华说:"你的报纸通讯和报告稿我都看了,写得很感人,你为宣传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做了许多工作,做出了贡献。"

    刘枫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写出了许多优秀新闻作品。她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十多次获得全国党报好新闻奖和新疆新闻奖一等奖,荣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新疆十佳新闻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刘枫爱岗敬业,哪里有新闻就出现在哪里。2001年新疆北部发生特大雪灾,刘枫主动请缨参加抢险救灾采访。在采访的20多天里,她天天在雪中滚、冰水中趟,有几次回驻地后,靴子和脚冻在了一起。通过她的采访、挖掘、宣传,推出了全国抗灾英雄国税干部努尔波力这样的先进典型。

    刘枫关注民生,乐于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1999年,她深入哈密地区发掘出了将青春、生命献给少数民族牧民的好医生杨忠贤的感人事迹,并被英雄背后辛酸的故事深深震撼。她向有关地方党委直言杨忠贤身后家属的生活困境,引起了当地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仅使杨家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还促使该地区出台了一系列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和知识分子的鼓励政策。

    刘枫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现问题、揭露问题。2004年,她到巴音布鲁克草原采访,发现由于超载过牧等原因使草原退化严重,她立即反映,引起了新疆自治区主要领导的重视并作出批示,2005年投资1亿元的国家项目《巴音布鲁克60万亩草原治理》方案开始实施,经过一年多的治理,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开始恢复。

    刘枫以其强烈的敬业精神,丰硕的业务成果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一名新疆新闻界知名、各族读者熟悉并喜爱的优秀记者。

    张宿堂 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高级记者,先后获得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多年里,他的数十篇作品在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众多全国性新闻评比中获奖,数十篇作品被评为新华社优秀作品,有的作品被收入大学新闻系教材。

    从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大会到数次国庆盛典,从香港、澳门回归到黄河、长江截流,从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去世到新老领导人的交接,从申奥成功到飞船上天,从不计其数的中央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到一个个重要案件、重大事件,他的名字和十几年间中国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联系在一起,见证并忠实地记录着中国政治生活的前进脚步。

    他采写的各类作品超过7000件,其中《五月的北京》、《国法难容-禹作敏犯罪纪实》、《历史,将铭记这一刻――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纪实》、《高举伟大旗帜 推进宏伟事业――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诞生记》等许多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负责中央新闻采访特别是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活动的采访报道中,被称为"信得过的记者"。

    20多年的求索和实践,张宿堂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成为新华社中央新闻报道的中坚和重要领军人物。

    郑鸣  作为地方台记者,始终冲锋在采访第一线。他横穿前苏联摄制22集纪录片《苏联纪行》,专家说"这是关于苏联的最后一部记录片";他独自搭乘俄罗斯远洋货轮,28天破冰航行使他成为中国记者见证北冰洋航线第一人;他作为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考队员,滑雪到达北极点摄制的记录片《北极的太阳》,成为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唯一指定影视文件;他探索"是哥伦布最先到达美洲,还是中国的船队"这一尖端的课题,两次前往美国独立调查并摄制记录片《石锚沉浮》;他以考察队员、电视记者和广播记者三重身份参加中国第十六次南极科考队,进入号称"国际无人救援区"的格罗夫山58天;他以职业记者特有的政治素质、独特的新闻敏感、新颖的创作理念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精心策划、积极论证并周密组织百集系列节目《睦邻》采访行动。他率领摄影队12名队员驾驶4部国产越野汽车,历时178天、行程10万多公里,完成对周边13个友好邻邦的采访,一期制播66集节目。忠实践行党中央"以邻为伴、与邻为善"与"和谐世界、和谐亚洲"的外交方针,由此提炼出"重大创作主题、资深记者领衔、超长距离采访、外宣内宣整合、市场运营方式、越野汽车行动"的复合型节目创新理念。

    郑忠杰 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余年,以一个记者的执着和惊人的毅力,挑战一个又一个极限,采访足迹遍及地球三级和五大洲的近20个国家,是江西有史以来第一位跨越地球三级采访的记者,是江西新闻界唯一荣立二等功的记者。

    1998年,郑忠杰作为中国科考队随队记者,登上了南极大陆,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发回报道,并独立制作了七集系列片《走进南极》,开创了江西媒体极地采访的先河。1999年,郑忠杰作为江西派出援疆的唯一一名新闻工作者,拍摄了大量的新闻图片、专题片和两万多张资料照片,被评为优秀援疆干部、优秀党员、民族团结模范,并荣立二等功。2003年,郑忠杰参加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他近距离拍摄到了北极熊,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人最近距离用摄像机拍摄到的北极熊画面,引起了较大反响。他多次历险,从北极发回数十条报道,并独立制作了四集系列片《北极日志》。2005年,他自驾车去青藏高原,将生死置之度外,深入可可西里腹地,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进入三江源,再一次挑战生命极限。他发回了大量报道,制作了七集系列专题片,被江西新闻界誉为极地记者、跨越三级第一人。他独立完成的作品多次在省内获一等奖。

    范炬炜 作为解放军报的记者,范炬炜在中国新闻史上曾经创造过多项第一:第一次完成"中国大陆周边行"的采访,与另一位军报记者一起骑自行车走完18000公里海岸线,驾车走完22000公里边境线;第一个沿当年进军西藏的路线,完成了"重走当年我军进藏路"连续报道;第一个随"远望三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连续远航三大洋,完成单船出海时间最长、跨越海域最多的海上航行采访;第一个完成了对全军所有海拔5000米以上驻兵点的采访。

    他作风深入,采访扎实,曾随海军潜水兵潜入海底,随前线侦察兵深入敌阵,随骡马运输队徒步走墨脱,随当地向导登临边界最高对峙点,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亲历式报道。在采访中他多次历险,死里逃生。他虚心好学,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被国防科技专家们誉为"专家型记者"。他是唯一从发射场、着陆场和远洋测量船上,现场采访过"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所有飞船发射任务的记者。

    他的作品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五四新闻奖一等奖;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1998年被评为中央新闻单位抗洪抢险宣传报道先进个人。

    旺堆 "我的情在高原,根在西藏,我要让自己的青春在故乡闪光!" 这是1981年旺堆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派遣,从首都北京到西藏记者站工作时对党组织说的话。如今,他已双鬓斑白,但依然以其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坚守在雪域高原,准确及时地向中国、向世界报道西藏。

    1970年,他从部队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1年赴西藏记者站工作。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6年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和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同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05年被评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0-2004年度优秀站长。他的事迹先后入选《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中国记者新一代》和《中国人才辞典》等书。

    1985年以来,旺堆先后成功地组织和参与"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自治区成立30周年"、"自治区成立4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第十世班禅大师圆寂和灵塔殿开光、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第十世班禅转世灵童金瓶掣签、册立、受戒等大型活动和藏北重特大雪灾报道。这些事件通过他的笔和话筒被传播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不但为中央电台争得了荣誉,更为党中央对西藏政策的深入人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旺堆走遍了西藏的七个地、市的大部分县市,踏遍了高原的山山水水,雪域高原的广大农牧区、工矿企业、边防哨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旺堆曾三次从当雄骑马向纳木湖进发。藏北的冬季冰封雪裹,他饿了啃干粮,渴了抓把雪;马累了,他牵着走;夜深了,搭个帐篷露宿雪地。一篇《冬天的纳木湖》使人们领略了西藏第一大湖泊的宏伟气魄和改革开放后纳木湖人生活的巨大变化。1998年5月,旺堆开始了他的阿里之行。历时一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踏遍了所有县和边防哨卡,边采访边发稿,采制了打响全国的广播佳作《走进阿里》,并荣获当年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997年、1998 年藏北那曲地区雪灾。为了更准确了解灾民的情况,他和驾驶员冒着生命危险,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寻找灾民,及时采写了长篇通讯《当大雪围困藏北牧民的时候》及内参,使政府部门及时解决了灾民的困难,他本人也被西藏自治区评为抗雪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

    冀惠彦 从事新闻工作20年来,坚持深入基层、贴近实际。他多次参加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曾5次赴伊拉克战地采访,先后经历了"沙漠之狐"和"伊拉克战争",冒着生命危险拍到的巡航导弹空袭和重要目标被轰炸的镜头,被国外多家新闻媒体采用,充分展示了中国媒体在世界重大新闻事件中的能力和形象。组织策划并到一线跟踪报道了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飞行、回收全过程,"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做直播报道。他还参加了香港、澳门回归、中美撞机、抗击非典、抗洪抢险等重大事件和"导弹司令杨业功"等50位全国重大典型的采访报道。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多次经历生死考验,2005年赴非洲采访中国维和部队,由于过度劳累感染恶性疟疾,至今尚未痊愈。

    近年来,冀惠彦以第一作者采编的各类新闻,多次获得过中国新闻奖特等奖、特别奖和一、二等奖,以及其它类别大奖。因完成任务出色,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所负责的部门荣立集体三等功两次,并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评为中国记者风云人物;2004年被推选为感动CCTV人物。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杨蕾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