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精品赏析
海原农民为何拒种"调整草"
2007年08月22日 11:08:50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张国凤 顾克美

    5月下旬,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海原县高台乡武源村的75户村民,在对种不种政府提倡的1000亩政策调整草进行一番争论后,还是决定全部种上小麦,而不是种草。

    对此,有关政府畜牧部门解释说,他们只能对村民的选择表示惋惜。而村民却把责任推到了政府头上,说政府工作人员不落实国家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一年补助的200斤粮、20元钱咋成了2年补助100斤粮?

    为此,记者近日来到海原县进行了调查采访。

    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的海原县面积68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和干旱作业大县,由于多年大旱,全县380多万亩的草场大部分已开始退化,部分草场出现了沙化现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增加农民收入和实施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1年初,海原县委、县政府正式出台了作为全县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决定大力推广"种草养畜"并公布了配套优惠政策。规定乡镇连片种植紫花苜蓿在300亩以上的,每亩由政府免费提供25元的籽种,如果在两年内验收合格,还可享受100斤粮食的补助。

    县委、县政府认为,在草场沙化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过硬的措施去保护,再随意由群众放牧,全县的生态和环境将遭到更严重的破坏,只有通过种草养畜,才能进一步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为此,政府部门专门为农民算了一笔账。在当前大旱的情况下,县上绝大部分旱地每亩粮食的产量仅在50至80斤,加上秋季部分作物,除去成本每亩的净收入也就三五十元,如果种草,按亩产量600公斤,每公斤按0.3元计算,每亩就有180元的收入。如果再考虑到农民养牲畜所净赚的钱,农民收入还会有所增加。

    为了慎重起见,1997年海原县政府就在贾塘乡的部分村进行了试点,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贾塘乡的摆文贵就是当年在自己的42亩地上种上了10多亩紫花苜蓿,将所种的草用于养牛,当年收入便突破万元大关。在尝到甜头的情况下,摆文贵连续几年坚持种草养畜,现在已将42亩地全部种上了紫花苜蓿,而且养畜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当地的富裕户。如今像摆文贵这样的种草养畜大户,在海原县已为数不少。许多农民反映,县上的政策给他们带来了实惠。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原县委、政府于2001年初正式出台了文件。要求全县实施"种草养畜"战略,规划在全县种植15万亩草养畜,并将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头戏在全县来推广。

    但在海原县畜牧局采访时,田局长却痛心地告诉记者,今年全县15万亩的种草养畜目标截止到目前才完成6000多亩,其中一方面原因是天旱种不进去,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农民旧的传统种植观念得不到转变,加上一些乡镇工作人员把县上出台的种草养畜政策同国家出台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混为一谈,致使群众发生了误解,产生了抵触情绪。武源村就属于这种情况。

    年初,高台乡根据县上的安排,在武源村规划出了1000亩连片土地,作为退耕还草的示范点。但在落实种草的过程中,却遭到了村民的抵制。武源村支部书记邹占海告诉记者,乡上一开始向村民宣传这1000亩土地上种草,可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为此,村上村民召开了代表会议,对此事专门进行了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一亩地享受200斤粮、20元钱的补助是好政策。所以一开始,落实这1000亩种草的任务很顺利,也没有多大的阻力,所涉及到退耕还草任务的75户村民都已做好了准备工作,就等县畜牧局来发放草籽。

    但事情发展却未如人愿。很快,县上、乡上正式通知,武源村这1000亩种草田不享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只能在2年内得到每亩100斤粮的补助。村民们顿时有一种上当的感觉,开始抵制政府这一政策。乡上干部虽然多次到村上做工作,但最终这1000亩种草田还是种上了小麦。

    武源村地处海原县城周围,处于城乡结合部,有3700多人,属干旱作业区。村民们也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武源村的1万多亩干旱地中,即使在这几年的大旱中,每亩种粮能收入100斤左右,还不包括秋后的部分其他旱作物的收成。但如果种草,能否有这样的收入还很难说,算算经济账,还是种粮保险些。据记者了解,靠近县城的武源村,外出打工人员和在县城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较多,种草养畜业本身就不发达,这也是农民不愿种草的原因。

    据悉,像武源村这样的村子,在海原县还为数不少。

    据有关人士介绍,海原县在去年国家出台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时,在任务区分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并没有安排海原县实施,在今年安排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面积也仅有3万亩土地,主要安排在南华山沿线的生态植被的保护和恢复上,其他乡镇农民要享受这一政策,对县政府来讲,已是力不从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原县政府曾经专门向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打报告反映种草养畜的政策,请求自治区按照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规定,对待县上的种草养畜政策,但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否定。因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并非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但县上出台的种草养畜政策却恰恰是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的。这样一来,农民同样是种草,却享受不同的政策,加上没有细致的解释,难怪农民会有怨言。据悉,有一些乡镇为了完成任务,让农民种上草,就向农民宣传这是退耕还林还草田,结果造成了被动。

    在海原县采访时,不少乡镇干部都认为县上出台的种草养畜政策好,能推动当地一方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群众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步伐,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只要有关部门能加大投入力度,与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挂起钩来,鼓励群众多种草,在情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再取消优惠政策,也是可以的。

    同时通过武源村农民拒绝种草一事,也让我们看到,长期以来在当地百姓中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也是"政策草"受阻的一个原因。据了解,政府部门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专门成立了海原县草业有限公司,希望通过深加工来消化农民手中多余的草。但不少群众不理解政府的良苦用心,认为这是政府部门的事,种上草有无收成都是政府部门的事,自己不应承担任何责任,甚至有部分群众非要与政府部门签订合同,只有保证在有退路的情况下,才种草。

    看来,在西部大开发中,有关部门应加大市场经济的宣传,即便在扶持当地发展经济时,也应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不能一味的包办使农民丧失了自主,进而习惯并形成等靠要的懒汉思想。市场经济有市场经济的规则。用长远的观点来看待当地经济发展,理解和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运作,是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另外,还要加强乡镇干部素质的培养,否则,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实到位。

    (农民日报2001年6月14日)

    【资料】在获悉海原农民拒种"调整草"这一消息后,作者立即赶赴事件发生地,进行广泛、深入的采访,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凭着较强的新闻敏感,几易其稿,始成此文。

    文章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当天中央电台早新闻节目予以摘播,宁夏回族自治区相关部门及海原县委、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采取补救措施。自治区决定每年增加对海原县的退耕还林指标,并在项目和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多方筹措资金,扶持农民推广种草养畜。农民们高兴地说农民日报帮他们说了话,解决了难题。

 
(责任编辑: 张樵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