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记协评奖 >> 中国新闻奖
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综述
2007年08月27日 15:41:12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当我们研读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参评及获奖作品时,所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新闻消息写作本身的魅力,扑面而来的首先是由这些消息所勾勒出的中国印象。参评和获奖的消息作品,充分反映了去年全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显著进步。

    对重大事件、重大变化的生动记录和描述,构成了本次中国新闻奖消息类参评及获奖作品的一个基本特点。

    重大事件是消息写作中颇具挑战性的一项。既因其题材重大而容易广受关注,又因其题材重大而难以独家垄断消息源。本次参评和获奖作品中,仅反映青藏铁路通车这一历史性事件的就有多篇,其中获奖的就有两篇,包括获得一等奖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获得三等奖的《在开创测绘领域个第一》;另有反映解放军裁员这一重大事件的作品《我军如期完成裁减员额万任务》获得二等奖;以及记录三峡大坝如期竣工的参评作品《巍巍三峡大坝矗立中华》等。获奖作品对上述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显示了消息作者在同题作文、同场竞技的情况下,准确把握重大事件的基本特征,以高屋建瓴的立意、独特的视角、新颖细腻的新闻笔法而最终胜出。

    变化是新闻的灵魂。在本次参评和获奖作品中,我们可喜地看到了众多新闻工作者对反映新闻本源价值和传递国家、政府主流声音这两大要求有机统一而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突出表现在:一批来源于生活基层的鲜活稿件,以变化这一新闻的灵魂巧妙入手,以小见大,生动反映了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譬如,一等奖获奖作品《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二等奖获奖作品《九寨沟抑制无限扩张》、《一座城市向一位普通市民告别》,三等奖获奖作品《造纸黑液实现"零排放"》、《大连工业投资立项需过 "能评"关》、《脚下的土壤能供暖》、《 "遗祸"项目一个都不能上》、《在苏民工领到了失业金》等等,以小见大,细节丰富,生动反映并阐释了 "和谐社会"和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

    同样,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宏观背景的稿件在本次消息类作品中也占到了相当的比重,而最终获奖的作品也全部来自于基层农村,比如二等奖获奖作品《荔浦万农民坐在家里 "变"工人》、《研究生蔡成龙回乡当农民》、《浙江93名农民政府 "埋单"上大学》以及三等奖获奖作品《海归硕士当选村委会主任》、《石家庄农民铸 "告别田赋"鼎》等等,以具体的、细节的变化入手,从不同的侧面,生动描绘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气象。

    除了对重大事件、重大变化的记录和描述,作为新闻媒体所承担的重要社会职能舆论监督,在本次消息类参评及获奖作品中,也有不少精品。譬如,二等奖获奖作品《汉川市政府办公室下达喝酒任务》,篇幅短小精悍,文笔朴实简练,揭示的却是行政摊派的重大问题。难能可贵的是,在当前一些媒体动辄以长篇大论的所谓 "调查性报道"来刻意抻长舆论监督类报道篇幅时,这条消息虽然短小简练,但引述材料扎实、证据链完整、揭示问题深刻,值得广大同行学习和借鉴。舆论监督并不都与长篇大论画等号,消息类的舆论监督作品有着其短、平、快的独特优势。二等奖获奖作品《2200万元罚单开出9个月一文未到》同样也是一篇佳作,在矿难等安全事故频发的背景下,安全事故类的相关报道也层出不穷,但这篇获奖消息角度独特,以扎实的调查数据和案例,对政府 "重罚保平安"的政策提出了质疑,具有相当的深度,对政策的修订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中国新闻奖,作为一个中国年度最高奖项的评选,理应成为主流舆论和新闻技巧辩证统一的代表作品。消息,作为最传统、最流行、最基础的新闻样式,理应涌现出更多、更好地将主流舆论和新闻技巧高水准统一协调的作品来。

 
(责任编辑: 高国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