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热点聚焦
[看世界]一家美国报纸总编的喜与忧
2007年08月29日 07:38:00  来源:《财经》
【字号  打印 关闭 

一家美国报纸总编的喜与忧

  从1999年底我离开《波士顿环球邮报》(The Boston Globe)到现在七年多了,中间回报社几次都未看到海伦·多诺温(Helen Donovan)。现在她是报纸的执行主编,星期一是出报最忙的日子,加之我预约得比较晚,所以只从她那里讨到了午前20分钟的采访时间。早晨到报社,我当年的导师斯蒂夫·克臣(Steve Kurkjian)还特意提醒:“你知道海伦的脾气,最好速战速决。”我想我还是秉着作记者时的原则,既来之就安之吧。

  (一)

    海伦·多诺温在《波士顿环球邮报》工作了近22年,目睹了报社的几大变迁,经历的行业挑战更是刻骨铭心。

    有130多年历史的《波士顿环球邮报》(下称邮报)是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综合类日报,覆盖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康涅狄格 (Connecticut)、罗德岛(Rhode Island)、纽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佛蒙特(Vermont)和缅因(Maine)六个州,是美国排名前15的报纸之一。《纽约时报》集团(下称时报集团)当年正是看中了这个地区较强人文背景的阅读市场,才于1993年从泰勒(Taylor)和约旦(Jordan)两家族手中买下了邮报集团(集团当时已是上市公司),使之成为《纽约时报》集团中最大的子报出版集团。同时,也正因为始终对新英格兰地区未来的市场前景抱有信心,时报集团才没有在去年底把已面临亏损的邮报卖给前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

    整个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波士顿环球邮报》最鼎盛的时期。海伦说,1999年她还在邮报时,日报发行量已近70万,周末版更多;而2000年初期,仅编采人员就有近600人。

    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末版,一份报纸甚至有300多页;加上邮报的杂志和广告插页,看起来又沉又厚,像个压缩的小纸箱子。然而最近四五年整个媒体产业的重组,加之新媒体迅猛成长,促使传统媒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

    在这股洪流的冲击下,美国各大报社的编采部门都是首当其冲被裁减的重镇。海伦告诉我,比起美国西海岸另一家大报——《圣荷赛水星报》等其他主流报纸的一次性大裁员,邮报编辑部的动作要舒缓得多。几次变动中,真正裁员还是少数,主要是报社提供一定的三年薪水买断名额,加上调离的员工,现在编辑部包括网络版的编辑人员还有不到470人。

    由于媒体广告商近两年开始转移,并加大向网络媒体或媒体网络版的投资,邮报的经营者不得不缩减了对编辑部的投资,以降低成本。所以,包括海伦在内的编辑部高层不仅要改变编采队伍,还要对报纸的报道方向和版面结构进行重大调整。海伦说,他们先是缩减了经济新闻版面,砍掉了原有的没有多少广告空间的股票投资指数预告版,把主要关注点放在美国和地区性的产业经济新闻上。

    在邮报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工作在经济新闻部。记得当时不算记者光编辑就有十个人,每天要出20多个版面,现在已减为12个版左右。海伦还提及,以往周日报纸内容和广告的比例是6:4,现在则改为7:3 或8:2。内容虽然有所加重,但对于主管编辑部的她而言,则意味着采编的预算减少了。

    在所有的改变中,尤其让海伦痛心的是,邮报今年不得不撤销所有六个海外记者站,包括伦敦、中东、东京、香港、南美和非洲。如此一来,原有的一手国际新闻报道就不得不转用母公司《纽约时报》或美联社的稿子。版面的数量和稿子的质量当然仍会保持原有的水准,但不象以前那样能很好地体现邮报自己独立的国际报道重心和编辑视角。当然,幸运的是,邮报还保持着较强的美国国内不同地区的记者站力量,包括超过十个人的首都华盛顿记者站,及西海岸和美国其他几个主要地区的记者站等。

  (二)

    适应改变和迎接挑战当然都不是容易的事,但这是整个行业都不可逃避的现实。

    我记得邮报早在1995年就筹备了网络版,并注册网页为Boston.com而不是THEBOSTONGLOBE.COM,这显然是非常成功的战略。因为,它不仅可以刊登报纸的网络版,还可以经营面向本地区多元化的网络社会服务系统。这一商业策略当然也再一次稳固了邮报作为波士顿这个城市标志之一的品牌定位。

    我和海伦的话题很快转移到新媒体在邮报的未来和目前面临的一些冲击。海伦告诉我,从1995年到现在,Boston.com始终独家拥有三个在新英格兰最有权威的媒体的网络版,包括《波士顿环球邮报》(The Boston Globe)、新英格兰有线新闻电视网(New England Cable News)和新英格兰体育广播网(New England Sports Network);而且Boston.com还迅速发展为美国成长最快的地区性入门和新闻网站。

    在海伦提供的美国专业媒体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Boston.com每月有400多万个独立的访问量,仅主页本身就催生了130多万个访问用户,每个工作日的平均访问量超过29 万。而网站的分类广告服务,诸如汽车、地产、工作和个人社交等栏目更在新英格兰地区建立了最为权威的市场影响。同时,作为《纽约时报》网络集团公司 (NYTD)的一部分,Boston.com还可与NYTimes.com共同分享一些资源,并使用档案资讯的发行系统。NYTD的主要经营宗旨就是以《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邮报》为依托,为全球的线上读者提供高质量、值得信赖的新闻内容。

    除此之外,海伦还强调,邮报从去年开始决定下更大力地跟进媒体报道方式的新发展方向,但以新闻报道为首的宗旨始终坚定。一年前,邮报只开通了网络的图片报导栏目,今年则增加了音频和视频的网络新闻报道。在过往的六个月中,报社还开始对编辑记者轮番进行新媒体报道、编辑理念和编辑技巧的培训。目前,每日的头条新闻和与生活有关的报道,包括体育、生活方式、饮食、艺术和读书,在网络版上的内容都非常丰富,且更新也很快;但对政治、经济和调查类等新闻话题的深度报道,或者会在纸媒体出版前先选登一些热门的话题,晚些时候发行的纸媒体再用相同素材改写;或者只在网络上选登些短小的摘选,以保证报纸新闻的独家性。

    在海伦看来,邮报网络版的发展趋势很强劲,但目前收入还远不能与印刷版的报纸相匹敌。她相信传统报纸不会死,重要的是看管理者如何与新媒体协调互补地经营。现在邮报有80个专职和兼职的网络编采人员。对于海伦而言,如果找准定位,网络版的内容采编并不是大问题,但一个新的挑战却来自于技术。Boston.com虽然已占据了新英格兰地区的主要市场,但仍要与其他网络媒体在内容的细节服务上竞争,这就要求他们不断地有所创新或更改一些网络的设计。然而,网络设计的技术人才在当下市场上很紧俏;即使传统媒体如邮报这样的主流报纸愿意支付较高的薪水,很多专业设计公司能付的薪水还是比报社要高出一块。这给稳定人员制造了难度,而且也不容易招到好的技术人才。

  (三)

    说到报社的变迁,我问海伦传统印刷媒体是否还像很多年前一样,是很多有新闻梦想的年轻人向往的目标?海伦非常直率地说:当然有影响。年轻人希望有更刺激挑战的工作机会,薪水也是一个诱惑的因素。但在美国的新闻学院里,还是能看到很多被新闻本身魅力所吸引的年轻人。传统媒体有很规范的工作方式,一个优势就是它会培养你形成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更锤炼你的新闻和社会责任感。她强调,在最初步入新闻工作领域时,不论你毕业的学校有名与否,无论你工作的媒体规模大小,都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从最基础做起。

    如果只听海伦聊其在媒体行业高低起伏的工作体验,你决不会想到她的父亲曾是统领时代杂志出版集团(Time Inc)编辑部15年的哈德林·多诺温(Hedley Donovan)。1965年以前,哈德林一直作为时代杂志出版集团的副总裁,当集团拥有人汉瑞·卢斯(Henry R Luce)对编辑放权后,哈德林成为了整个杂志出版集团的主编。旗下掌管着包括《时代》周刊(Time)、《生活》(Life)、《财富》 (Fortune)、《人物》(People)和《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等史上最负声誉的杂志。

    尽管有如此盛名的父亲,海伦最初并没有在媒体从业的人生计划。20世纪70年代初,她从西北大学的英美文学博士项目毕业时,此时的纽约早已不是她出生时的那个城市——像她这样刚毕业的学生根本支付不起在这里昂贵的生活费。海伦最终在波士顿北部布士伊格的一张较小的报纸工作了四年;然后像所有的年轻记者一样,积攒了足够的经验后才跳到大报。

    当年海伦给我的最深印象,是我在“都市”版 (Metro News)待的那段较短的时期留下的。我的办公桌就在海伦大办公室窗外不远的地方。她个子很高,说话极快,严谨犀利却语调温和。当时,邮报允许实习编辑和新编辑列席早晨9点半的编前会(邮报内部叫“新闻预算会”,每天上午9点半和下午3点半各一次)。以男人为主的会议室里,从总编到编辑部主任开场总要花五分钟左右时间聊聊棒球比赛,品评前一晚波士顿“红袜”队比赛的胜负已成了惯例。而一旦时任副主编的海伦开口,就意味着讨论该直奔主题了。

    那个时候海伦还负责带领都市版的编辑团队,出版报社利润点最高的周末版。作为一个经历过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报纸周末版大战的中国记者,我有机会目睹一张美国主流报纸如何酝酿新的周末版市场战略,诸如“Sunday Paper Saturday”(周日报纸周六出),在当时着实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

    对于在《波士顿环球邮报》工作过的人而言,无论你停留得长久或是短暂,那里总有吸引你的人和事。海伦从进报社到现在的22年里,每日晨起的编前会,到晚上的报纸发排,她真的已经习惯了在邮报这种周而复始的紧张,和掌控每日涌进编辑部不可预知的挑战。谈起所有这些她热爱的一切,我们谁还记得那个20分钟的采访时限呢?

 
(责任编辑: 张樵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