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热点聚焦
专访:创造“辽宁广播电视史上奇迹”的姜丽彬
2009年02月22日 17:30:07  来源: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从当年我国第一代省级电视台的女记者,到远近闻名的新闻写手;从一线记者到单位“一把手”;从电视台台长到电台台长,姜丽彬在33年的新闻生涯中,不断地实现着令人惊叹的“高难度”跨越。而在这种不断变化的人生跨越中,永远不变的是她对新闻事业的赤诚之心。

    中国记协网和新华网日前专程联合采访了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姜丽彬,在我们与她面对面的过程中,一向以工作作风硬郎泼辣著称的姜台长却几度潸然泪下。在姜丽彬传奇的新闻故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用心,有爱,就有明媚的未来。

第九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辽宁电台台长姜丽彬接受中国记协网、新华网专访 单珊 摄

姜丽彬接受中国记协网、新华网专访现场 单珊 摄

用电影摄影机采访拍摄新闻

    26岁,姜丽彬风华正茂,作为当时辽宁电视台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记者。当年她拍专题,用的是三十斤重的电影摄像机,用一个架子固定在前腰上,连续几个小时拍摄,就这样一直干了5年,直到还有5个月孩子就要出生,她才放下摄影机。

    记者:作为第一代省级电视台女记者,您大胆泼辣,勇于吃苦,经常独自一人扛着十几斤重的摄像机到现场采访。那时您多大?当时的设备是什么样的?

    姜丽彬: 1976年我从北京广播学院(即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电视摄影专业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了辽宁电视台新闻部当记者。那年我26岁。因为我中学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到农村劳动了,所以大学毕业时年龄也老大不小了,当然,也还算是风华正茂。当时辽宁电视台的新闻部才有十几个记者,我是这里唯一的,也是第一个女记者。

    我们采访的时候不像现在有高级的摄像机,当年我们是用电影摄影机采访拍摄的,里面装的是16毫米的电影负片。

    我可以把我们当年当电视记者的几个环节,也就是一条新闻片的产生过程描述一下,也是对我自己经历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回顾。

    第一个环节就是采访拍摄。当时新闻部人手少,除了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这样的大型会议以外,基本都是放单飞,不像现在的记者两个人一组,有专门摄像的,有采访、拍摄、写解说词的。每每接到领导的指派或者自己抓到主题后,全是一个人背着机器就出发。不管是去煤矿还是建筑工地,或者是到军营、到农村、到学校,我们都是一个人孤军奋战。

    第二个环节就是洗印。洗印是由洗印车间的师傅们完成。他们拿到我们拍摄的负片后,在暗室里冲洗;然后把负片和正片放在一起印一遍。他们洗片期间我们也不能闲着,就在这里写解说词。

    第三个环节就是剪辑和编片。我们拿到冲印好的正片以后,记者就开始按照自己写好的解说词来进行剪辑和编辑。

    第四个环节是配音。这个工作是团队作战,一边是放映机放片,一边是播音员播稿,那边的录音师按照记者写的解说词标明的秒数或停或放,把播音员的声音录制到录音带上。

    最后就把画面的影像带和录音带一起交给播音部,这样一条新闻的采访编辑制作才算完成。

    那个时候我们用的摄影机一般是十几斤重,如果拍重大选题就要用高档的摄影机,那家伙得有三十斤重,是用一个架子固定在前腰上,几个小时拍下来就是年轻人也都累得直不起腰,我当时拍专题的时候用的就是这种设备,这样干一直干了5年,一直到还有5个月我要生小孩了,这个时候才放下摄影机。我觉得可能是老天要磨炼我吧,等我休完产假再上班的时候,电视新闻记者手中的电影摄影机就被现在的摄录机取代了。我因为当了新闻部的副主任也就很少到一线采访。

    姜丽彬同志事迹介绍

    1976年12月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电视新闻摄影专业毕业后就职于辽宁电视台以来,姜丽彬同志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了32个春秋。

    5年一线记者的摸爬滚打后,自1981年起担任新闻部副主任、主任;85年起任副台长、副总编辑;1996年起担任辽宁有线电视台台长、总编辑;2001年起担任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至今。是全国新闻界少有的担任过三个省级主流媒体领导者的资深新闻人。

点击进入专题

 
更多阅读:
· 国庆焰火晚会 张艺谋主“外”张继钢主“内”
· 专访方成:一位91岁新闻漫画家的幽默人生
· 中国记者:“还是当记者最过瘾”
 
(责任编辑: 高海英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