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访谈直播
专访西藏日报社达瓦次仁
2009年11月08日 15:59:22  来源: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11月8日,记者节,本网专访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西藏日报社达瓦次仁 高国全 摄

11月8日,记者节,本网专访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奖者——西藏日报社达瓦次仁 高国全 摄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记协网和新华网的联合访谈。今天我们为大家请到的嘉宾是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韬 奋系列获奖者、西藏日报社主任记者达瓦次仁。

    在访谈开始之前,我想用一组简单的数字向大家描述一下达瓦次仁老师,他参加新闻工作16年,几乎是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的,用藏、汉两种文字和手中的镜头记录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作品曾经15次获得国家级奖项,4次获得了西藏级奖项,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有人说每一个新闻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组数字后面都有无限的付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首先我代表中国记协网和新华网的网友祝贺您获得第十届韬奋奖,您能先给我们讲讲这次获得长江韬奋奖的感想吗?

    达瓦次仁:能够获得这么个荣誉,我觉得特别高兴,这是党和国家给我的,是整个西藏新闻界的一种荣誉,也是广大读者对我们报纸工作的肯定,所以我非常高兴。特别是在今天,坐在这里能够和全国新闻界的代表一起度过自己的节日,我非常的高兴。

    主持人:我看了您的获奖作品《老阿妈和她的国旗》,真是感人至深,您用特别细腻的文笔描述了一位藏族老阿妈对国旗和对社会主义新中国深厚的爱,能谈谈您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经历吗?

    达瓦次仁: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西藏整个媒体有一个共同的选题,叫做"全国支援我们,西藏怎么办"。既如何反映党中央第三次西藏座谈会的惠民政策所带来的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西藏日报也搞了一个大型的采访组,分赴七个地市,陆陆续续发回一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包括家庭和村庄的变化,以反映党的好政策所带来的发展进步,社会和谐等方面。

    当时我们一共有7个记者左右,在西藏的日喀则地区走了2000多公里,最后来到了我国和国外交界的一个小镇,聂拉木县樟木镇采访,在一次我们采访社会各界代表座谈会的时候,其中有一位代表,他是税务部门的负责人,介绍了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给边境小镇带来的发展变化。在帮助困难群众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件事儿让他非常感动。

    他说,当地的税务部门和一个村建立了一种扶贫关系,遇到了一户比较困难的孤寡老人家,这个老阿妈大约有70多岁,他就问这个老阿妈的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这个老阿妈说,我经济上不困难,在其他方面也不困难。我唯一的小小愿望就是希望你们给我一面国旗,因为我现在的那面国旗用了很多年已经太旧了。当时我们听了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新闻素材。

    这个老阿妈是旧社会农奴的后代,饱受摧残,她年轻的时候赶上了和平解放西藏,翻身做了主人。政治上有地位了,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条件,过去她在农奴主的眼里只能是会说话的牛羊。解放后她可以去参加镇里面的党员代表会等等一系列的民主大会,直到现在她还把这些代表证件好好的保留着。她后来在自家的园子里,树立了一根3米多高的杆子,每到国庆节或者其他重大节日的时候,她都会升国旗。她现在的国旗已经很破了,所以特别想要一面新的国旗。这个税务局的领导听后非常感动,一下子买了好几面国旗送给了老阿妈。

    我们记者反映党在西藏惠民政策所取得的成就,首先要通过党的政策反映,其次要通过描写这些特殊人物来反映。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跑到了这个老阿妈家去,她住在山坡上的一间小木房子里。那时快到国庆节的时候,当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老阿妈就拿着红旗出来了,这个红旗用布包着,老阿妈很小心的把它一层一层的打开,把国旗升了上去。当时,我们聊了很多这方面的故事,讲了她自己过去受的苦,如何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后来他们是怎么学的知识,直到最后解放军来了他们才最终过上了好日子。这个老阿妈想表达自己对党和国家的一种感激之情,她通过升国旗这种最纯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种激动的心情,而且是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了下来。

    这个文章发出来以后,收到的反响很大,不仅仅反映了西藏经济的发展进步,还反映了一种人权政治上的解放。从那以后,拜访老阿妈的人就有很多了,因为她确实是能够反映出新旧对比的人物。社会各界人士也到她家去拜访,我们称她为"国旗老阿妈"。

    去年,天安门国旗班还专门给老阿妈送了他们的国旗,这面国旗送到西藏也引起了轰动。当时在镇上进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老阿妈的这种感恩的品质影响了很多人,我的稿子发表了以后,社会效益也不错,读者反映也好。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高海英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