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社女记者张俊兰:13年18次进凉山扶贫助学
2010年05月27日 15:49:24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张俊兰和凉山的孩子们在一起

张俊兰在凉山走访贫困孩子

    新华网天津5月27日电 新华社记者徐岳

    25日,《天津日报》社女记者张俊兰和同事们一起,再一次踏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土地,将筹集到的善款、体育用品和文具,送到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手中。这已经是在13年的时间内,张俊兰第18次走进凉山从事扶贫助学工作。

    1997年,张俊兰参加“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采访凉山,她亲眼看到这里的孩子们为了上学,上山砍柴换钱,攒下鸡蛋换钱,交口粮充当书本费。“当时心痛的感觉无法表达,采访的一路几乎都在掉眼泪。”张俊兰从凉山返回天津以后,把自己全部感情都集中在采写报道上。系列报道“凉山纪行”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一些读到报道的群众将平时省下的钱款寄往报社,希望能够帮助这些孩子。

    张俊兰与报社商议,决定用16.7万多元的善款在凉山建一座希望小学。1998年8月,一座崭新的校舍矗立在凉山布拖县亚河村海拔2800米的山地上,300多个穷苦的凉山彝族孩子终于告别了昔日四面透风、随时可能倒塌的教室,坐在了温暖明亮的教室里。那一刻,张俊兰永远忘不掉,“看到孩子们第一次开心地笑了,我却哭了。”

    此后,张俊兰一次又一次走进凉山,为西昌学院、凉山民族中学等一批又一批学生送上奖助学金,为布拖、金阳、昭觉、喜德等许多县的孤儿和老人送上扶贫资金和物资。她受各界委托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把海外慈善家引进凉山,在4所院校设立了奖助学金,建立了24个孤儿班,帮助1200多名学龄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从2005年秋开始,张俊兰在凉山筹建孤儿班,收纳学龄孤儿成为寄宿制学生。她每年要入户寻访大量孤儿,不但路途遥远、分散,还会经常遇到飞石、塌方、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各种险情。“帮一个,是一个”,张俊兰想趁着自己还没有老,多走一些路、多做一些事,“我在这里承担了父母的责任,没有父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我也不会放弃他们。”

    2005年秋天,张俊兰的母亲患膀胱癌晚期,张俊兰白天守护母亲,晚上熬夜给慈善家写信,讲述关于在凉山建立孤儿班的可行性方案,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2009年,为了扩建孤儿班,张俊兰在右脚骨折持续卧床两个多月刚刚可以下床活动的情况下,重新踏上凉山路。在走访孤儿及其监护人的山路上,张俊兰由于体力不支又一次病倒了。

    目前,凉山最贫困的3个县已经建了24个孤儿班,接纳1200多个学龄孤儿成为寄宿制学生。孤儿你子曾说过,“张妈妈就是我的妈妈,她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听话,长大了我们要伺候她!”

   1 2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朱希琳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