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西藏电台副总编辑普布多吉:扎根在藏北高原的新闻沃土中
2010年11月09日 10:02:41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普布多吉是一名藏族新闻工作者,他用23年的新闻实践,践行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贞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畏艰难困苦,踏遍了藏北高原的山山水水。他说,人要有一种精神,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并把这些精神概括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忘我执着的“敬业精神”、积极探索的“求实精神”、虚心好学的“求知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引领他不断走向成功。

    11月8日,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西藏电台副总编辑普布多吉接受本网专访 冯振宇摄

    主持人:您是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获得长江韬奋奖的第一人,请您谈谈这次获得长江韬奋奖的感想。

    普布多吉:长江韬奋奖是我们中国新闻人一生追求的奖项,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样,我23年多的奋斗就是希望能够得到这个奖项。我首先要感谢各级领导对我的培养、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也比较惭愧,因为在西藏有很多人比我做得更好。获奖以后,我总不断提醒自己,荣誉属于昨天,获奖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主持人:您从事新闻工作23年了,期间,多次深入藏北“无人区”和珠峰大本营采访,多次参加抗雪救灾报道,多次出色完成青藏铁路、十一世班禅在藏活动等多项重大宣传任务,走遍了西藏除墨脱县以外地方,踏遍了高原的山山水水,您先后担任记者部主任、总编室主任、电台副总编辑。在您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对您影响比较大的经历?

    普布多吉:1988年,我一来到西藏电台,就主动要求到西藏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那曲记者站工作。那曲位于西藏北部,平均海拔4500多米,全年无霜期只有几个月。人们常用“风吹石头跑,夏天穿棉袄”形容这里的天气。

    到记者站后我发现,这里不仅物质生活差,文化生活也很贫乏,艰苦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面对严酷的现实,我没有退缩,我暗下决心,要用实际行动,在藏北高原上树立起广播记者的良好形象。

    我白天外出采访,晚上回来写稿。夜间,屋内寒气逼人,我不得不钻进被窝,整理采访笔记,写稿至深夜。第二天,我又顶风冒雪,到邮局把稿件电传到拉萨。在那曲的每一天,我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因此,大家风趣地说:“我的很多稿件是从被窝里飞出来的”。

    那曲地区交通极为不便,记者骑马下乡采访是家常便饭。

    1990年,那曲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大雪灾,我骑马深入不通公路的重灾区采访,写出了许多对政府抗灾决策有参考价值的稿件,播出后,受到政府和社会好评。那曲的雪灾几乎年年都有,我的这种采访也年年都有。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工作8年,我完成了消息、专题、内参近千篇。其中,《基层领导干部的楷模——觉拉》、《书记问粮价》、《羌塘,野生动物的乐园》、《藏北有个西亚尔》等五篇作品先后获得自治区级好新闻奖。参加工作以来,我多次深入藏北“无人区”和珠峰大本营采访,多次参加抗雪救灾报道,多次出色完成青藏铁路、十一世班禅在藏活动等多项重大宣传任务,多次受到区党委宣传部、广电局表彰。同时,我在工作中历练成长,先后担任记者部主任、总编室主任、电台副总编辑。

    在负责电台记者管理工作期间,我大胆引进激励机制,“抓两头、促中间”,推行超产重奖,末位淘汰,极大地提高了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使发稿量成倍增长。担任总编室主任和台副总编以来,积极给台领导当好参谋助手,以较强的政治敏锐性,组织、策划、实施重大宣传报道。我策划实施的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大型采访《红旗飘飘50年》、庆祝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型采访《走遍西藏》,以及《西藏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直播节目,获得很大成功,在西藏广播宣传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1 2 3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高国全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