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盐城龙卷风特大灾害一线的新闻工作者
2016年08月05日 14:34:18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我们向大家积极推荐乔宗华、杨先锋撰写的《危难时刻,他们与灾区人民同在》一文。此文虽然较长,但读来并不艰涩,相反,它生动地记述了盐城“6·23”龙卷风特别重大灾害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媒体记者是如何闻“风”而动、冲向一线,如何不顾安危、深入采访,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推出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诠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核和精髓,证明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受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喜爱,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坚强队伍!

危难时刻,他们与灾区人民同在

——记奋战在盐城“6·23”龙卷风特别重大灾害一线的新闻工作者

乔宗华 杨先锋

    6月23日14时30分,江苏盐城市阜宁县、射阳县部分地区突发龙卷风冰雹严重灾害,造成99人遇难,846人送医院救治,大量房屋倒塌,交通、电力、供水、通讯局部中断,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灾害发生后,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党委、政府迅即组织抢险救灾,武警官兵、医务人员、志愿者等各类救援、抢险队伍紧急驰援,各项抢险救灾工作有力有序展开。瞬间汇聚起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中,来自于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的记者是不可忽视而又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个群体。

    灾害发生次日,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张强同志随同党中央、国务院派来的工作组一起来盐并留在一线现场指挥组织应急宣传报道工作,在和媒体报道团队朝夕相处的4天中,张强同志深有感触地说,中央、省、市60多家媒体快速反应、立即行动,300多名记者赶赴灾区一线报道,对现场灾情、抢险救灾、灾后重建以及典型人物故事,进行及时、准确、权威的报道,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风灾的强大力量,把全国人民的心和受灾群众紧紧相连,充分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新闻人的使命与担当。

    快速反应 立即行动

    灾难面前,他们第一时间赶赴救灾现场

    “到灾区去!”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第一反应。

    人民日报江苏分社、人民网江苏视窗第一时间得到风灾消息后,当即派记者赶往现场,并于当日18时49分发出第一篇报道《江苏阜宁遭遇12级风灾 伤亡情况正在统计》。人民网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建立起微信群,畅通前后方记者编辑的沟通联络。次日,人民日报江苏分社采访部主任申琳和加派的4名记者赴现场采访,推出《盐城救援 争分夺秒》《齐心协力 重建家园》《抢修》等重点稿件,发出了党报的权威声音。

    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出命令:一方面派出参编部、对外部近10位记者赶往江苏,一方面指令地方分社记者火速赶往受灾地区。江苏分社对外部主任张展鹏等一行5人成为最早一批进入灾区的记者。当天晚上在道路中断的情况下,他们冒着瓢泼大雨摸黑步行10公里,深入到受灾严重的陈良镇丹平村。零晨2点30分,记者匆忙赶回救灾指挥部的新闻中心赶发稿件。总社参编部副主任薛凯以及分社副社长、总编辑李灿等10多位记者23日夜分别从北京和南京出发赶赴灾区。灾后几天中,新华社在一线采访的20多位记者,播发各类稿件500余篇,其中多篇为国内外主要媒体的首发报道。

    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采访程序,投入了空前采访规模、传播装备、技术人员,新闻频道当晚6时23分播发龙卷风冰雹灾害发生的口播新闻。晚上8时许,江苏记者站王亚民站长带队的10多人报道团队是央视赶到受灾地区的第一批队伍。次日,地方部主任申勇带领采访小组乘高铁转赴盐城,与此同时,抽调的安徽、上海、浙江、四川、湖北、山东、辽宁等记者站的人员及装备、车辆以最快速度陆续赶赴灾区,至24日下午2时,央视到达盐城灾区的采访报道人员已有60人,由此展开了及时有效、立体有序、引导有力的全方位、全媒体的报道。

    江苏省内主流媒体行动迅即,全媒联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整合资源,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南时报、中江网以及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联动响应,各施所长,组成全媒体矩阵,推出大量权威生动的报道。江苏广电总台陆续向前方派出由50多名记者和技术保障人员组成的近20组采访报道队伍,调拨3台全数字卫星车,第一时间抵达受灾现场,并在江苏卫视和公共新闻频道开辟了“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72小时直播”特别节目。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启动应急突发报道一级响应,采访中心20多名记者兵分两路,一路随各级领导直扑重灾区报道一线抢险指挥情况,一路深入阜宁七个受灾严重的镇村实地采访。盐城广播电视台在适时、滚动播发权威报道的同时,还将节目播出时段重新编排,充分发挥地方主流媒体覆盖广泛的优势,向当地受众传递有价值信息,同时展开了以视频传播为主导,融合微信、微博、智慧盐城APP、盐城网等媒介全媒体多维度集束式报道。

    中新社充分发挥播发新闻短平快的优势,在事发后不到一小时就指派正在盐城市区采访的两名记者赶赴灾区,4时30分左右,第一时间发出了《江苏盐城遭龙卷风冰雹袭击 目击者亲睹汽车被高抛入河》《盐城遭遇特大暴雨龙卷风“踏平”城镇》等报道,随后他们又增派力量,首家启用无人机对灾区现场进行航拍。

    面对狂风暴雨,各级媒体新闻工作者以最快速度到达灾区,短短24小时内足迹就遍布灾区各救援点、医疗点和安置点,及时准确发布抢险救灾工作的权威信息,快捷有效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

    勇于担当 不辱使命

    灾难面前,他们凝聚抢险救灾正能量

    “既然选择做记者,就是选择了奔波与忙碌,选择了勇敢与责任。”

    风灾当天,阜宁气象条件恶劣,赶往灾区的人民日报记者途中遭遇又一轮暴雨袭击,车辆行驶困难且十分危险,其中一辆车的牌照还在涉水时被冲掉。但记者们没有因为暴雨而停止前进的脚步,“越快到灾区越好!”他们不畏艰险,踏着铺满一地的砖块瓦砾、扶着折断倾倒的树枝,冒雨步行通过中断道路,来到陈良镇重灾区彻夜采访救援进展,拍摄了大量画面冲击力强的照片。

    新华社江苏分社总编辑李灿坚持每天不定时与各路记者商定报道主题与采访策划。为了报道灾区第一手的新闻,他与记者一起去一线采访,26日上午8时,他打车到陈良镇丹平村寻找该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承奎,从早上8点多找到中午12点多。看着忙碌救灾重建的场景,李灿忽然觉得已没有必要再去找高承奎,写下了《一位“找不到”的村党总支副书记》,生动展现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奋起抗灾的精神风貌,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这是光明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郑晋鸣常挂嘴边上的一句古训。即使已经年近花甲,他依然冲锋在灾区抢险救灾一线。尽管龙卷风侵袭后的阜宁气温高达30度,灾区道路阻塞严重,但郑晋鸣依然步履匆匆。为了真切体验受灾地区的群众感受,他和随行的多位记者与群众一起吃盒饭、泡面,从白天到黑夜全身心融入灾区,将所见所闻切身感受见诸报端,《帮百姓抢粮卖粮是更好的救援》《燃起希望的“三色”》等重要稿件,被大量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尤其是《灾难中的三个共产党员》一文,更是在所有媒体中首先报道了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典型事迹。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地方部主任申勇组织部署直播队伍挺进陈良新涂村。全套电视直播设备重达几百公斤,大家肩扛手抬,克服路况极差、体力透支等困难,徒步数公里,将直播设备架到灾区一线,通过大屏小屏将在灾区采访到的第一手信息及时传回央视。江苏站李筱作为央视第一批赶到现场的记者之一,抵达10分钟之后就上星布机位进行直播,灾后三天的睡眠时间不足8个小时,却一共完成了十几场直播连线、十几条新闻片、两场新媒体直播、数条新媒体稿件,憔悴的面容、嘶哑的声音丝毫掩盖不了她坚毅的眼神和执着的追求,让媒体同行赞叹不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记者站副站长姚东明等一行多位特报部记者,充分发挥电台传播广、速度快、接收方便、不受风灾制约的优势,推出的抢险、援助等稿件导向鲜明、传播迅速、影响广泛。

    主打时政新闻与思想分析的澎湃新闻当晚7点多刊发出第一条动态新闻后,陆续推出灾情、应急、救援等多条稿件,《江苏射阳县理科状元废墟中救老人 称不想被宣传》一稿成为网络空间热点。一行5人的记者团队负责人龚菲虽为青年记者,但采访扎实,办事干练,从外地赶来时就穿着长雨靴直至5天后采访结束。作为技术领先业界的互联网公司,网易另辟蹊径地推出报道《盐城风灾应急体系:镇长救灾经验都是电视上学的》,文章生动、科学、通俗易懂,不知不觉给受众特别是灾区群众传授了大量抢险救灾知识。

    烈日炎炎,到达灾区的记者无论男女一样在户外奔走,几乎人人的脖子和手臂都有不同程度晒伤,但没一个人叫苦叫累。无论在基层抢险救灾一线,在治病救人的医院,还是在发放救灾物资现场,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职责、不辱使命,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职业精神,客服各种困难,把笔、镜头和话筒对准抢险救灾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全景式报道了灾区党政军警民齐心协力抢险救灾的实际行动,凝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风魔的坚定信心。

    敬业奉献 传递爱心

    灾难面前,他们传播奋发图强主旋律

    “记者不只是冷静的旁观者和记录者,更要通过行进、体验、融入,来传导更多的热度和正能量。”

    “6·23”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发生后,新华日报驻盐城站记者卞小燕从微信朋友圈中获知灾情,立即与阜宁联系了解情况,并及时向报社值班领导汇报,第一时间奔赴现场采访报道。当天傍晚,灾区下起倾盆大雨,为了将最准确、读者最关心的第一手信息及时且全方位、多角度传递出去,她长时间泡在雨水里采访,深夜又赶回驻地赶稿。由于肠胃不好,加上雨淋,在灾区采访的8天时间里,卞小燕一直都在闹肚子,吃药也不顶用。考虑到灾区没有厕所,为了不给当地添麻烦,她每天除勉强吃顿早饭外,再不敢吃饭,连水也不敢喝。6月29日,卞小燕坚持完成所有报道任务后撤离灾区,也是这次风灾报道最后撤离的记者。

    平时采访,记者基本生活都会得到当地宣传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中央电视台前方报道组出发前就确立了一条原则:我们是来报道抢险救灾的,不能给灾区添麻烦。报道组一直通过自给的方式提供保障。在灾区安置点,央视临时有场直播,但当时天色已晚,帐篷里的群众已经睡觉,记者蒋琳果断放弃要群众配合完成直播的要求,传达出对灾区人民的尊重。江苏电视台记者姜光晨每天20小时的高强度工作,由于过度劳累,痛风发作,为了不影响灾区伤员的救治,他主动拒绝当地安排的医疗救援力量,一直带病坚持工作,直到当晚9点钟才去医院治疗。

    灾情就是命令。灾情在哪里,媒体人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省属媒体驻盐记者站有区位优势、人文优势,他们在第一时间共享信息,向灾区进发,并采制了大量有价值、有冲击力的新闻报道。25日、26日,新华日报、省广播电台、现代快报以及扬子晚报、江南时报、中新网等驻盐记者经允许两度进入阜宁阿特斯协鑫工厂,穿着简易的防护设备,现场采访危化品处置情况,一直待到第一批危化品从废墟里清理出来才撤离,及时准确公开了受灾工厂的危化品处置情况,让公众获知危化品未造成污染,并已平安转运的真相,消除了大众的疑虑,有力回应了各种不实传言。

    一位网友在阅读新华日报《灾区,每天都有写不尽的正能量》灾区采访手记后,在网络评论中写道:“含着眼泪看完报道,感谢记者们的采访,你们和救援人员一样伟大!”

    24日,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一楼大厅内,挤满了前来捐款的机关工作人员,闻讯赶来捐款的队伍很快就排成了长龙,洋溢着浓浓的爱意,当天现场捐款总额超过20万元。盐城市广播电视台当天捐款21万多元,广电公益联盟还组织了13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大学生及志愿者组成的心理救援队,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干预服务。在阜宁采访的两位同名“沈建华”的记者——农民日报编委沈建华,江苏农村经济杂志社副社长沈建华——不仅在灾区坚持报道,还第一时间奉献爱心,分别向阜宁捐款5000元……

    “我们不仅要做好新闻宣传报道,也要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也是社会的一份子。”除了对抢险救灾的及时报道外,记者还纷纷伸出友爱之手,履行社会责任。

    正是因为新闻工作者不顾危险、深入一线、忘我工作、敬业奉献,生动展现了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怀下,盐阜老区人民临危不惧、奋起抗灾的精神风貌,传播了灾区干群奋发图强、重建美好家园的正能量。而他们自己的故事,也感动着千万个受众。

    (作者分别为盐城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阜宁新闻中心记者)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566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