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传媒: 常态化让“走转改”更实更深
2016年12月01日 10:18:35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今年以来,中国电力传媒集团把“走转改”作为提升新闻舆论引导水平的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全年的新闻宣传工作之中,不断深化“走转改”内容形式,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

    “活动”变“常态”

    策划带动,全面铺开。按照“总编室抓总,各媒体分工负责”原则,以年初“新春走基层”为起点,总编室统筹组织全媒体采访中心、报纸编辑部、新媒体编辑部、中国电力网络电视台等部门,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大型宣传活动,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电改试点地区调研、煤炭去产能暗访、集中连片贫困区的电力扶贫等,制定详细报道方案,明确采访路线图,并要求编辑、记者沉下心、走下去,推动“走转改”活动在重要选题、新闻业务部门全面铺开。

    主题引领,常态推进。以重大主题宣传为引领,深入采访调研,组织记者几下云南、贵州、重庆、广东等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开展电力体制改革调研报道;配合国家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相关工作,3次组织记者深入贵州、河南、河北等地煤矿企业开展暗访调查;组织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走长征路、喜看新变化”大型系列报道,推进“走转改”常态化。

    走得更实更深更远

    摸实况,体民情,走得实实在在。走基层不是走马观花,更不能浮光掠影,要真正了解实况,体察民情就必须把工作做实,真正走进生产一线。

    甘肃省通渭县常河镇小庄村是国家能源局干部驻点扶贫村。为了让编辑记者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能源扶贫报道,中电传媒记者三下通渭驻点采访。全媒体采访中心记者王妍婷从兰州连续穿越200多公里沟壑纵横的祁连山脉到达通渭县,再一路辗转深入小庄村,与村民同吃住,切身体验国家能源局通过新能源项目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刚入职一年的年轻记者刘泊静则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步伐来到通渭,走村入户,上山下岭,去发现以前被称为“吃救济粮、穿黄军装、喝拉运水、住土草房”的“苦甲天下”的通渭县,在光伏扶贫的带动下走上致富路的生动景象。

    找典型,探问题,直面矛盾,走得深入透彻。不深入改革前沿,不直面利益各方,永远无法真实地了解改革发展的成效以及难点、问题之所在。为深入了解各地电改进展情况,为国家能源局提供最真实、鲜活的电改信息,中电传媒组成了一支由采编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电力体制改革调研小组,定期下基层调研。

    今年以来,各部门主任带领记者数次深入到云南、贵州、广东、重庆、山西等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地区,采集调研第一手改革信息。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工作要求,中电传媒三次派出记者分赴河南、贵州、河北三省煤矿企业进行暗访,调查煤矿落实276个工作日制度执行情况,并写成多份调研报告报送有关部门,以深入剖析煤炭去产能的问题和困难,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建议。

    到边疆,去海外,见证感动,走得情高致远。从西北戈壁到青藏高原再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电传媒采编队伍跟随电力建设者的身影,将“走转改”的脚步踏上了边疆,迈向了海外。

    工程周刊记者宋旸和中国电力网络电视台记者谢凡进入海拔2400多米的秦岭无人区,白天,和电力勘测人员翻山越岭,每天连续行进十几个小时;晚上,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和六七级大风中,与勘测人员在帐篷里入眠,真切体会到电力勘测者的艰辛。

    中国电力网络电视台两名记者赵洋、邢同林登上了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在世界海拔最高的行政县西藏那曲双湖县边吸氧边拍摄,记录下电力建设者为藏区人民送去光明电的艰辛历程。随着能源领域“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电传媒编辑记者还迈出国门,深入到能源电力企业海外建设的火热现场,记录下能源国际合作的生动篇章。

    中国电力网络电视台组成了“一带一路走基层”7人摄制组,手拉肩扛260多公斤的行李设备,辗转巴基斯坦、柬埔寨和尼泊尔三个国家,拍摄了中国电建海投公司在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造福沿线百姓的动人故事,反映了中国能源企业以投资驱动带动中国标准、中国设计、中国施工、中国装备“走出去”的生动实践。

    作风文风随之一新

    密切了与行业的血脉联系,增进了和群众的浓厚情谊。在中电传媒年初策划组织的“新春走基层”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回家过年的编辑记者深入到基层供电营业厅、客服中心、电厂运行班组、巡线现场,切身体验一线电力职工的辛勤奉献,感受他们的责任担当,得到基层电力企业职工点赞。

    除夕前一天,国家能源报道编辑部记者王俊第二次来到安徽省金寨县采访光伏扶贫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在该县槐树湾乡杨桥村村部的门柱上,有这样一副春联----“精准扶贫雪中送炭,光伏发电星火燎原”。乍一看,似乎并无特殊之处,但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这副春联正是根据王俊之前报道过的有关金寨光伏扶贫的文章标题而写成。这无疑是中电传媒记者深入基层,走进百姓心中,得到群众认可,赢得行业媒体影响力的最佳注释。

    中电传媒将更多报纸版面留给基层企业,编辑记者将关注目光转向电力职工,进一步增进了与职工群众的感情,密切了与行业的血脉联系,建立起行业的共同价值观,树立了主流媒体的良好形象。

    锤炼了采编人员的新闻品格,促进了队伍能力的大提升。“如果没有深入走下去,我不会经历这样深刻的思想洗礼。”报纸编辑部副主任孔剑菲两次走进湖南深山、青海荒漠,当她看到光明电送到大山深处、铁塔银线翻越座座海拔4000米的高山大岭横跨黄河天险点亮荒原人家时,她真切明白了“户户通电”“农网改造”“电力扶贫”的意义。“这一刻,我明白,好的文章并不需要用多华丽的语言去修饰,也不需要用多少数据去包装,真实,足以让一篇文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真实,就在记者的脚下。”

    “一位31岁的项目部总工,高原反应特别严重,呼吸困难,甚至有点儿神志不清,连吃饭都要吸氧。最后,他硬是背着氧气瓶,把整个光伏区12个子阵全部测量放线的活儿都干完才住院治疗。这份顽强的意志让我们为之震撼。”登上青藏高原的赵洋、邢同林被电力建设者的崇高精神所鼓舞,在双湖县的3天里坚持忍受着头痛发烧等严重的高原反应,肩扛几十斤的摄像机负重工作。这段艰辛但充实的高原采访经历化作了他们新闻职业生涯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基层实践中,编辑记者们扫除了漂浮之风,砥砺了意志,摒弃了骄娇之气,锤炼了品格,通过真走、真转、真改,促进了采编队伍能力的大提升。

    孕育了有温度和品质的好作品,报道接地气更有人气。“秋日的清晨阳光正好,梁文斌正在给自家的小菜园浇水,菜地中间的几块光伏板在阳光映照下鲜艳明亮。‘俺腿上有伤病干不了重活,多亏了光伏发电,不用出啥力俺已经拿到了2000多块,家里日子宽绰了不少。’梁文斌手摸着光伏板脸上满是笑容。”在《精准扶贫:长征路变致富路》的新闻通讯中,记者刘泊静用朴素生动的语言勾勒了能源精准扶贫带给革命老区甘肃通渭百姓的新希望。因为接地气、有人气,“重走长征路”系列报道中多篇报道被中电传媒集团评为月度一类好稿。

    记者王妍婷将在甘肃小庄村的采访所思形成了《“项目拉动”走出扶贫新路径》的调研报告和论文,得到国家机关工委和国务院扶贫办的采用。记者赵洋、邢同林将电力工作者为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双湖群众送去光明电的建设经历写成了长篇新闻通讯《天空之城的光之舞》,同时还制作了《用生命点亮生命》新闻专题片,在“中电视频”微信公众号登载,激发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报道被国务院国资委官方微博转发,点击量超过了两万人次。(胡菊芹 张文 孔剑菲)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872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