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维吾尔族有句谚语,“百灵鸟喜爱春天,人爱自己的祖国”。新疆经济报社记者热依达在16天的内地采访中,听到了很多新疆少数民族同胞讲述的充满爱、友好和满满正能量的感人故事,让她由衷感慨:祖国大家庭幸福而温暖!
2016年6月,我参加了“在祖国大家庭中”新疆媒体赴内地大型采访活动。在为期16天的采访中,我先后去了河南、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几乎每天我的眼睛都会湿润,在那些地方生活的新疆少数民族同胞,给我讲述了太多感人的故事。虽然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润物细无声地触及着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我们的第二故乡 ”
在河南省镇平县石佛寺镇中心小学,我认识了11岁的胡尔西旦•艾合麦提江。采访中,我注意到她穿的鞋子已经很旧了,心想要是有困难就帮她一把。当我用维吾尔语问她在这里过得如何时?她突然哭了。我愣住了,难道她在这里受了委屈?
胡尔西旦却对我说:“姐姐,我在这过得可好了。”她告诉我,3岁那年她就跟父母来到了石佛寺镇,父亲做生意亏了本,如今只能靠母亲卖羊杂过活。
我不解地问:“那你们在这儿过得并不富裕呀,为什么不回新疆呢?在家乡多少会有亲人关照呀!”她说:“我不想回去,这里的老师、叔叔阿姨对我可好了,我舍不得离开他们。”
我又问,那你为什么哭呢?她说:“太感动了!”
回到宾馆写稿,孩子流泪的一幕总是浮现在我眼前,她在这里过得真的好吗?不行,我得去见见她妈妈。
胡尔西旦的妈妈很热情,请我吃了她做的羊杂,掰着手指给我聊了很多这些年社区干部、左邻右舍帮助她家的事。她紧紧拉着我的手说:“姑娘,河南早已成为我们的家乡。”
我了解到,像胡尔西旦父母这样在石佛寺镇安家的维吾尔族同胞有1500多名,每年还有2万多名新疆少数民族同胞来到这里经商、务工,他们已经把河南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葡萄架下的亲情”
2016年6月21日,我走进北京市海淀区龚村社区的警务站,看到社区民警黄文祝正和几个维吾尔族群众坐在葡萄架下商量着为他们体检的事。葡萄架对我们新疆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没有想到如此熟悉的葡萄架会出现在这里。
2003年9月,由于北京大钟寺农贸市场整体搬迁,部分维吾尔族群众来到龚村旁的锦绣大地市场经营干果,龚村自然成了他们的聚居地,有130余维吾尔族人常住。从那时起,黄文祝就和这些维吾尔族群众打起了交道,他还专门去买了有关维吾尔族风土人情的图书光盘。
社区居民阿布拉江•艾麦尔告诉我,他刚搬到这个社区,黄警官就叫出了他的名字,这让他感到格外亲切。几年的相处,黄文祝能叫出每位居民的名字,大伙儿有什么事也都愿意和黄警官说。
2014年,社区居民吾普尔•吾拉尹无意中说了一句话:“在我们南疆老家,每家每户院子里都有个葡萄架,夏天我们就在架下纳凉、聊天。”没想这句话被黄文祝记在了心里。2015年,黄文祝争取到分局和镇政府的支持,对警务站进行了改造。吾普尔•吾拉尹说:“现在我一进警务站,就感觉到了家!”
“沉甸甸的师生情”
我们到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新疆内地高中班采访,遇到一个叫艾孜买提•吾不力塔力甫的男孩。刚入学时,艾孜买提因生病不能剧烈运动,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同学打篮球、踢足球。实在忍不住,就逞强奔向球场。班主任李玲老师知道后,只要见到艾孜买提在操场上,就会把他叫到身边聊天、散步。
起初,艾孜买提想不通李老师为什么总像个跟屁虫一样?可当他明白了老师是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好好养身体后,情不自禁地说:“老师太像我妈妈了。”
李玲老师带新疆内地高中班已有9年。9年来,她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新疆孩子身上,李玲说,“让我当一辈子内高班班主任我也愿意。”
我问李玲老师,你这样值吗?她哽咽了,说:“我都没想到,孩子们回到新疆下火车后,自发地站成一排朝着北京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些年来,内高班已累计招收17届、9万多名新疆学生,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个个李玲这样像妈妈般照顾新疆孩子的老师,他们才能茁壮成长。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百灵鸟喜爱春天,人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新疆少数民族同胞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是幸福的、温暖的,故事讲到这里,我想向全国人民大声地说一句:热合买提!(热依达)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你倾听过葡萄架下的欢声笑语,记录了师生结缘的眷眷深情;你眼里满是超越了语言的感动,笔下洋溢穿越千里的幸福。好记者饱蘸幸福的墨水,以情执笔、用爱绘就人们心中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