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心得|勇敢尝试新媒体 用心挖掘鲜活素材
2017年02月08日 08:54:00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在融媒体大背景下,“新春走基层”如何才能走出新意?无论对于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老记者来说,还是对于初出茅庐、书生意气的新记者来说,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经济日报记者高兴贵和国土资源报记者李倩与大家分享勇敢尝试新媒体、用心挖掘鲜活素材的采访心得。

    经济日报高兴贵

    96小时的新媒体报道尝试

    今年经济日报的“新春走基层”加强了移动视频直播报道,鼓励记者用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方式现场直播。一条条鲜活生动的直播内容从经济日报现场报道平台、秒拍平台发出;内容扎实、调查深入的报道从经济日报版面刊出。这是一个新的尝试。

    1月16日晚8点,我登上了春运增开列车北京西-成都K4217/8次列车,开始了今年的“新春走基层”之旅。在全程往返96个小时的火车上独自一人第一次用直播形式采访报道,对我是不小的挑战,但来自报社后台的支持也让我更有干劲。

高兴贵(中)在列车上采访

    相比起96小时的旅程,更让我头疼的是怎么去发现火车上的故事。有人说列车上就是一个小社会,为尽快融入这个小社会寻找报道线索,寻找人们的故事,在火车开出北京之后,我挎着相机从车头到车尾一趟一趟“刷脸”,帮他们放行李,和他们聊天,虽挎着相机但不拍摄。在走了三趟之后,我心里就有底了。

    刚从尼日利亚回国的黄涛一行是四川江油人,他们在尼日利亚工作,祖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身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的他们备感自豪,他们也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赢得了国际赞誉。一路上,我采访了大学生、农民工、书画家、幸福的老两口……列车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目的地,但一样的是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小的列车玻璃窗,外面是牵挂的家人,里面是责任和担当。来自石家庄车辆段的职工,平时负责货运列车的车检工作,在春运期间,他们放下手中的小锤,服务这趟车的旅客。列车长陈刚已连续11年没有在家过除夕了。他说:“这些年,最难面对的是父母和孩子,父母都年纪大了,但自己却很难陪他们吃一顿团圆饭。”列车员老祁心脏此前装上了支架,医生劝他要多休息,可春运一来,他又主动申请承担任务。厨师长李晓军是四级营养师,他已记不清在列车上度过了多少个春节。孩子抱怨他:“过春节,家家都有好吃的。我爸爸是厨师,但除夕夜我却吃不到爸爸做的饭!”

    列车稳稳行进在崇山峻岭中,回家的行囊塞满了行李架,归家的思绪也愈发浓了。列车很短,短得装不下浓浓的乡愁,列车又很长,长得能看到人生百态。此行采访96个小时,我共发出75篇直播报道。

    媒体人永远在路上,不仅仅在采访的路上,更在学习的路上。

    此次使用直播报道形式,感悟颇深。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技术和装备壁垒,报社记者也可以做直播了,这是传统媒体发展的挑战也是机会。如何将传统媒体的深度角度与新媒体的广度速度相结合,做出叫好又叫座的好新闻,成为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传统媒体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拥抱新媒体,勇敢尝试新媒体。

    中国国土资源报李倩

    心中沉淀真情才能出好稿

    “对江西赣南的农民来说,年是买年货、写春联的忙碌,是炸米粿、蒸香肠的飘香,更是摘贫帽、奔小康的喜气……”新年前夕,我所在的《中国国土资源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我采写的新春走基层通讯稿件《赣南春已到 该是圆梦时》,受到读者的好评。我深深地体会到,唯有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才能采访到鲜活的素材,写出直抵人们内心、真正打动读者的新闻。

    作为一名记者,我为什么会关注赣南呢?

    因为赣南很“红”。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10.82万人,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赣南作为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因为赣南很“苦”。由于种种原因,这块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透支了养分”的红土地,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苏区殷殷关切,用对人民群众的赤诚大爱,谋划部署苏区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

    因为国土资源部门扶贫很“给力”。国土资源部对口扶贫赣南已达30年。尤其是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出台后,为了让赣南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让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国土资源部门翻箱倒柜、倾囊相助,为赣南量身打造了“订单式”的扶贫政策。

    正是基于对这些宏观、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我选择了走进赣南做报道。回首这篇稿件,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得到大家认可,我想无非是在采写过程中将枯燥的、抽象的国土扶贫政策转化成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场景、细节。

    怎样表现村第一书记、国土资源部挂职干部的尽职尽责?我与当地干部、老表聊天,敏锐地捕捉到生动、诙谐的话语:“和乡亲们唠嗑时不时冒几句土话。老表家的狗见到生人汪汪叫,见到他却像见到本村人一样摇尾巴。”

    怎样表现国土资源产业扶贫的精准?走访了很多地方,我在写作时只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村,一方面描写细节,一方面总结提炼。夏潭村的“甜蜜”事业:12瓶包装各异的甜叶菊茶叶,中间有张写着“从幸福通向永远”的“火车票”广告;上丹村的“绿色”事业:五云无公害蔬菜在当地名号响当当,供应量占市区总量的1/3。

    脱贫户是真脱贫还是假脱贫?我走进农户家中,请他们详细算清每一笔账目。国土扶贫政策是“量身定做”还是只是花架子?采访中,一桩桩鲜活的事实跃然纸上:地质调查部门帮助当地找水,村民们告别了祖祖辈辈用水肩挑手提的历史,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为了让农民种植的蔬菜身价更高,地质调查部门在当地开展地球化学调查,发现了富硒土壤;赣南支柱产业脐橙果业暴发癌症“黄龙病”,国土资源部专门出台政策,支持利用灾毁园地、低效残次林地开展土地开发,新增耕地可用于占补平衡;允许增减挂结余指标在省域内流转,为脱贫筹措资金……桩桩事实摆在眼前,读者自有公正的结论。

    通过这次新春走基层,我深切地体会到,这是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时代路径。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时代,认识国情,使读者从多维角度认识、理解当今真实的中国,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新闻本源、记者的本质,自觉地践行记者责任。

    本文根据经济日报记者供稿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相关报道整理,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0397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