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手记] 这个春节,我们依然在一线
2017年02月10日 12:03:08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北京电台贾萌: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阖家团圆的除夕,对北京新闻广播夜间编辑部的值班编辑来说,是一个平凡而又忙碌的工作日。

    说平凡,是因为夜间编辑部要像往常一样,完成早晨三档节目《新闻晨报》《北京新闻》和《新闻大视野》的编排,确保内容无误、播出准时;说忙碌,是因为编辑既要处理好本台记者采制的文字消息、录音报道等本市新闻稿件,又要摘编国内外要闻、邀请专家接受电话采访,工作千头万绪,来不得半点儿拖泥带水。

    今年除夕之夜,是覃倩、檀彦杰和我轮值夜班。为了确保早新闻能够按时出稿,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还没开播,我们夜班编辑三人组就已经赶到了台里的发稿室。登录发稿平台,看到本台记者已经发来了不少稿件,新华社的电讯稿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我们三人分工合作,撸起袖子加油干。

    第一步是选稿。选稿的基本要求是“大事不漏报、要闻突出报”,考验的是编辑的大局观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节日期间,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奇走访慰问坚守岗位一线的干部职工,记者采写了时政稿件,必须在重要时段播出;岁末年初,北京遭遇空气重污染,今年春节,北京号召市民少放、不放烟花爆竹,得到了市民的支持,总台领导指示早新闻配发短评,也应当在节目中充分体现。我们集思广益,确定稿件的篇幅和排条顺序,覃倩还为《北京新闻》认真撰写了评论,力求让文字稿件充分体现出广播的特点,易播、宜听。

    接下来要改稿。虽说发稿记者敬业勤奋,采访部值班主任也会严格为稿件质量把关,然而,“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习惯性的信任,可能导致不应有的疏漏,一字一句,不可不慎。改稿时先要“挑刺儿”,不能放行有差错的稿件。发现个别稿件内容有疑问,语法有错误,我们三人一起商量,分头检索资料,请教记者,再三斟酌,不敢松懈。

    除了纠错,编辑还要对稿件精雕细琢,努力把“璞玉”打磨成“美玉”。

    节日期间,北京新闻广播推出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记者深入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用话筒记录普通劳动者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除夕这一天,记者采访了北京铁路局的火车司机、国子监的消防安保人员,发回的报道接地气、见真情。但由于早新闻节目时长有限,编辑需要对稿件删繁就简,才能尽留精华。我打开音频工作站,调整在听觉上容易混淆的词汇,剪去录制得不够清晰的音响,删除和同期声脱节的串联,去掉不必要的议论,希望可以使记者精心采制的稿件在节目中得到更完美的呈现。

    为了营造喜庆的节日气氛,檀彦杰采访了民俗专家,请专家为听众介绍鸡年春节年俗,增加了节目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北京新闻广播采用滚动式发稿。夜越来越深,记者陆续发来稿件,我们三人不断修改文字、剪辑录音、拨接电话,对内容进行调整或撤换。这时,带班领导带着慰问品走进发稿室。他为轮值夜班的责任编辑、播音员、录音员和导播预订了饺子,向大家祝贺丁酉新年,为我们指出稿件中需要进一步修改的地方,用除夕之夜带班审稿的方式和我们一起守岁。

    为了凸显口语化、亮出新闻点、最大限度尊重记者的原意,带班领导对稿件反复进行修改。我们打印出来的稿件被他圈改得斑斑点点。修改后的稿件,文从字顺,言简意赅。编辑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已经是大年初一凌晨一点半。

    清晨,我们摘编了首都主要报纸的精华内容,带班领导再次审校稿件,完善了新闻提要。对照原稿,我们发现,新闻编排是门大学问,既要讲政治,又要有艺术。只有有眼光、能担当,才能使“对上”与“对下”的关系相得益彰。

    《新闻晨报》《北京新闻》和《新闻大视野》播出完毕,已经接近早上八点。结束了除夕夜班的工作,大家才有时间一起品尝饺子,共贺新年。北京新闻广播的微信群里,已经满是祝福。记者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采访,日间编辑部的同事也来发稿室接班了。我不禁想起了苏轼的《守岁》诗:“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046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