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英文广播的开拓者沈建图
2017年02月14日 08:35:18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字号  打印 关闭 

    ·优秀新华人·

    内容提要 2016年11月7日是新华社成立85周年纪念日。《中国记者》从2016年第11期起开设专栏,陆续推介一些在党的新闻工作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新华社名编辑、名记者。本期推介的是沈建图同志。

    沈建图(1915年-1955年)是新华社对外英文文字广播业务的开拓者之一,曾任新华社英播组组长、新华社英播部主编、国际新闻局新闻处处长、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新华社编委会委员、新华社党组成员等职。在朝鲜停战谈判期间,他在朝中代表团负责新闻发布工作,并用“吴敏”的笔名发表了大量新闻和评论。1955年4月,他奉命前往印度尼西亚万隆参加亚非会议的报道工作,并担任中国记者团团长,不幸在“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失事事件中牺牲。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对外新闻宣传事业发展史上,沈建图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亲身参与了中共最早的对外英文广播业务的开创,后来一直坚持战斗在对外新闻宣传工作的岗位上,并做出了卓越贡献,直到1955年4月在奉命参加万隆会议报道途中为了和平事业而英勇牺牲。在朝鲜停战谈判和日内瓦会议期间,他曾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国际新闻评论,是周恩来总理指示新华社发表署名评论、培养名记者后,脱颖而出的一代名记者之一。

    一、参与新华社英文广播的创建工作

    沈建图,原名庆琳,广东梅县人,1915年生于新加坡。1931年进入香港大学读书,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香港政府办的一所中学工作。1938年,经廖承志介绍,他离开香港辗转到达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后随抗大分校到晋东南地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分配到山东根据地工作。1940年在中共鲁西区任宣传干事、区党委机关指导员兼组织部干事。以后还担任过筑先抗战学院支部书记、指导员和政治课教员等职。1942年,他被调到太行区《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译英文电讯。1943年春调回延安参加整风审干,1944年调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任英文翻译,不久奉调到新华社参加英文广播的创建工作。

    1944年,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新形势,更好地对外介绍中国解放区的真实情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主张,促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共中央指示新华社创建英文文字广播。在英国友人林迈可的帮助下,军委三局的同志经过多次研究和试验,进行了发报设备改装和架设天线等工作。9月1日,在经过20多天的试播后,新华社英文文字广播正式开播。

    在此之前新华社专门成立了英文广播部,负责对外英文文字广播稿的编辑工作。英播部主任由当时新华社副社长吴文焘兼任,编辑人员包括沈建图和陈庶,国际友人林迈可担任顾问。

    英播部的办公室设在延安清凉山的一个窑洞里,每天一早,沈建图等同志就到这里翻看《解放日报》,把认为适合对外发的新闻圈下来,然后着手编译。下午4时,通讯员骑马从军委三局来,把稿子取走,在一两个小时内用莫尔斯电码发出。在新华社英文广播创建初期,每天广播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共合打字纸5-8页,约相当于中文1800-3000字左右。英播部主要编发每日新闻,还出版重要文件的翻译本,如国共谈判的文件、毛泽东的演讲等。

    沈建图从小在国外长大,后来又在香港求学和工作,因而英文水平较好。来到解放区后,通过党的培养教育和他自身的不断努力,他逐渐具备了坚强的党性、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和高超的业务水平。他曾把对英播编辑工作的体会总结为:一、从“团结自己,争取朋友,打击敌人”的方针出发,选择最重要、最有国际意义的新闻编发。二、译文要忠实于原稿,消息必须绝对准确。三、文字应清晰易懂,照顾读者的理解程度。[1]

    早期的新华社英文广播在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来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曾反映,通过定向天线发出的新闻,在美国西部可以收到,通过那里的报纸、刊物,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华北抗日的消息开始在美国、欧洲传播。

    由于沈建图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他逐渐成为编辑部的骨干与核心,先后担任英播组组长,英播部主编、负责人,国际新闻局新闻处处长,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等。他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自己每天都刻苦学习、钻研业务,而且也发动大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他不仅亲自参加编译工作,而且还要修改、审阅稿件,负起全部政治和业务的责任;他工作起来总是不畏艰苦,不知疲倦,脑子里除了工作没有其它。在沈建图的领导下,新华社英文广播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外宣人才逐渐成长起来。

    二、在朝鲜停战谈判报道中担当重任

    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沈建图被派到朝鲜开城,担任朝中方谈判代表团新闻处处长,负责新闻发布等工作。在领导新闻处工作的同时,他还撰写了大量消息和评论,许多文章都是直接用英文写好后发回新华社总社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华社播发的新闻稿中除通讯外一般都不署记者的名字,这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就一直沿续下来的做法。1953年5月,周恩来对新华社社长吴冷西提出,外国记者报道都用本人的姓名,我们自己的记者是否也可以在报道中署名。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名记者。开始时不妨先用一个集体笔名,因为稿件是好几个人写的。一个名字用开了,以后就好办了。

    就在周总理关于培养名记者的指示提出后不久的一天晚上,正在值班的新华社夜班编辑收到来自朝鲜开城署名“Wumin”的英文新闻电稿,电文内容是中国方面的口气,英文写的呱呱叫,很像出自英美记者的手笔,但政治性又极强。因为不知道是谁发来的,就拿给社长吴冷西看。吴冷西说:“可能是沈建图他们在当地请某一位外国人写的。”“Wumin”的署名当夜就被暂译为“吴敏”发了中文通稿。后来才晓得“Wumin”就是沈建图。在这之后,新华社的报道中开始不断出现特派记者“吴敏”的名字,成为我方关于朝鲜问题和停战谈判的权威性报道。

    从1953年5月到1954年1月,新华社共播发署名特派记者“吴敏”发自开城的新闻和评论77篇。这些文章大多论述精准及时、文字简明扼要、笔锋尖锐犀利,通过对朝鲜停战谈判及有关的一系列事件和现象的评论,有力地揭露了敌方对停战谈判和遣返战俘解释工作的破坏、阻挠,以及虐待战俘等情况,充分体现了我方的政策和策略,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当时在新华社朝鲜停战谈判报道中与“吴敏”齐名的还有特派记者“江南”,后者是新华总社蒋元椿等同志在北京撰写文章时所用的笔名,是对朝鲜停战谈判前方报道的补充。

    从朝鲜回国后不久,沈建图就又被派去参加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的报道。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中国新闻界组成了当时向国外派出的人数最多的记者团赴日内瓦采访,记者团成员包括国内主要新闻单位抽调的约30名记者、编辑以及技术人员等,团长是新华社社长吴冷西。会议期间,沈建图再次发挥自己的才干,以特派记者的身份采写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会议述评和新闻。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的新闻战士,沈建图把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新闻嗅觉和洗练的写作技巧结合运用得很好。”“他的稿子从来都是犀利的、简练的、及时的。他的风格,是通讯社新闻的风格。”“他是具有政治家观察力的记者,他的评论新闻首先是新闻,然后才是评论,他熟练地以事实的逻辑说服读者。”[2]这是新华社的同事对沈建图新闻作品给予的客观评价。

    三、为和平事业牺牲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是继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我国政府派团参加的又一重要的国际会议。当时我国派出了以新华社为主、多家新闻单位共同参加的记者团前往万隆采访,已是新华社党组成员、编委兼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的沈建图奉命担任中国记者团团长。

    从北京启程前,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和沈建图谈话,他们一起再次考虑了如何把新华社的几位记者很好地组织起来,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做好亚非会议的报道工作。然后,吴冷西问沈建图,在短促的会议期间,是否还可以写些像过去在日内瓦和开城写的那样的特派记者述评。沈建图说:“没有问题,至少可以写三篇。”[3]

    然而,10多天后新华社北京总社以及雅加达分社的战友等到的却是沈建图等同志为和平事业牺牲的消息。4月11日,由中国政府包租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在从香港起飞赴印尼途中突然爆炸起火堕入海中,遇难人员包括前往参加万隆会议的中国代表团部分工作人员以及搭乘该机的7名中外记者。这起事件后来被证实是国民党特务直接针对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的一次暗杀行动。周总理原定乘坐该机前往雅加达,后因应邀去仰光与缅甸总理吴努、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会晤,所以在昆明临时改变了行程。

    新华社派赴印尼采访万隆会议的主要记者沈建图、黄作梅、李平在这起事件中遇难。他们的牺牲,使新华社痛失三位优秀的新闻记者,特别在外文干部非常缺乏的20世纪50年代,这一损失和代价是相当沉重的。正如当时的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在一篇悼念文章中所写的那样:“稍微熟识这三位同志的人,都不难理解他们的殉难对于新华社来说是怎样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4]

    吴冷西更进一步指出:“沈建图同志是我们的代表人民中国向全世界讲话的英文广播的始创人之一。当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处在新的大发展的前夜——1944年,他就和几位同志在延安清凉山上的窑洞里开始了战斗。从那时以来的11年中,沈建图同志为不断改进和扩大我们的英文广播作了巨大的贡献。当他主持编辑部工作时,他对宣传政策的深思熟虑,他的敏锐、明快和果断,他的通盘筹划的组织能力,他对干部的培养和关怀,他的熟练的业务才干,还有他的严格的不苟的作风,都表明他是一位优秀的领导工作人员。”[5]

    沈建图在正当为祖国对外宣传事业大显身手的盛年遭敌人暗害而牺牲,他的功勋和事迹将永远铭记于史册。(作者:万京华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

    【注释】

    [1]新华通讯社史编写组.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03-204.

    [2] 陈封雄.怀念沈建图同志[M].对外报道参考,1982(8).

    [3] 郑德芳.怀念沈建图[J].中国记者,1991(8).

    [4]吴冷西.让烈士们的不朽精神鼓舞我们前进[N].前进报,1955-4-24.

    [5]同上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高海英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9986136052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