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人民日报和你一起走过的高考
2017年06月08日 09:04:24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6月7日,2017高考大幕拉开。想到这儿,从60、70、80到90后,甚至少数50后、00后,可能都有点儿小激动,毕竟咱也是过来人。从1977年至今,中国恢复高考制度迎来了40周年。40年间,《人民日报》上呈现了怎样的高考图景?煮酒话媒带你一起翻开历史的记忆。

    恢复高考: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1977年的冬天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全国高校招生考试,意味着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即将来临。

    1977:共话高考

    《人民日报》上沉默10年的高考话语也随之破冰。1977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4版开设“考场内外”栏目,发表了《考场内外处处春》《老教师话高考》《考生的心愿》等5篇文章,通过考生、教师、华侨青年等不同群众之口,谈考场感受,说学风变化。

   

    12月21日和26日,《人民日报》又刊发两篇题为《高考以后》的文章,围绕“高考之后怎么办”的话题,深入城市、学校、厂矿、公社,看高考结束后的考生在做些什么,对未来又有何规划。通过采访,描绘了知识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面对录取结果的平常心态,以及崇尚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8年2月12日,《人民日报》2版推出了读者来信策划“本届高考评卷教师笔谈感受”,由三位阅卷老师谈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并指出“文化考试是选择人才的好办法”。

    1978:政策解读

    与1977年的总结性报道不同,有了前一次的经验,《人民日报》1978年的高考报道明显有备而来,加强了前期策划和政策宣传。

    1978年4月22日,《人民日报》4版发表评论《搞好复习,迎接一九七八年高考》,号召青年们生产、复习两不误,吹响了高考冲锋号。4月26日,本报评论员文章《高考政审必须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在2版刊发,重申了“不唯成分,重在个人政治表现”,以确保更多考生不因“成分”而影响升学。6月26日,又发表读者来信《赶快解决知青高考报名问题》,反映一些地区以“土政策”阻碍考生报名的问题。

    此外,《人民日报》还发表了关于全国统一命题和部分地区扩大招生的新闻,解读高考新政策。

    1979:批评监督

    1979年,关于王小平作弊案的批评报道,在《人民日报》的高考报道中很突出。山西考生王小平,利用其父原中共雁北地委书记(后任山西省委常委)的身份,以权谋私,在1977年高考中徇私舞弊,通过不正当手段被北京大学录取。1979年,此案经过两年的调查水落石出。

    《人民日报》聚焦王小平案,连续追踪,有始有终。1979年4月27日,4版发表《维护高考制度 严惩徇私舞弊 山西纪律检查部门查清王小平高考作弊案》,详细揭露了王小平作弊经过。5月19日,3版发表三封读者来信,呼吁严肃处理王小平作弊案,表达了群众对公平公正的强烈要求。8月11日,《人民日报》及时报道了王小平案涉案人员的处理结果,展现了党和国家维护高考制度的决心。在恢复高考制度初期,对这一反面典型的批评曝光,起到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效果,也坚定了群众对高考制度的信心。

    在《人民日报》上有关高考的报道中,1977—1979年三年间的报道,具有奠基意义。此后的各个时期,请考生和教师发表言论,谈感受、表意见,成为高考报道的主要策划方式之一。而对高考政策的解读和对高考制度的监督,构成了多年来高考报道的两大主题。

    落榜生和“状元”:高考镜头下,理性看人生

    万马千军独木桥,有人欢喜有人愁。天之骄子自然站在聚光灯下,而落第考生的心态更需疏导。“一考成败定终身”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长期以来,《人民日报》的高考报道中,注意将镜头投向落榜生群体,曾先后发表《关心一下高考落榜者》《落榜不落志》《有梦就没有落榜的人生》等评论,鼓励落榜生群体奋发有为。

    尤其是上世纪80—90年代,《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一大批落榜生典型。农村考生钟亮华落榜后回乡从事农产品经营,勤劳致富;农村青年刘霄落榜后勤学苦钻,在论文竞赛中拔得头筹;落榜女青年孟庆翠、张义艾共办私人幼儿园;二十年前高考落榜生田子渝自学成才,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北京青年葛晓峰从落榜生成长为发明家;谭兴华落榜回乡务农,四年后成为全国劳模;沈阳东陵区十年来近五万名落榜生在实践中成才致富;当阳市万名落榜青年开垦荒山谋创业。通过报道这些典型个体和集体,以鲜活事例为落榜者激活正能量。同时,广泛报道各地面向落榜生开办业余补习学校、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咨询辅导、提供就业优惠政策等举措,为落榜生拓宽发展思路。

    另一方面,对于“高考状元”话题,《人民日报》则始终致力于呼唤理性社会心态,避免过度炒作。纵观《人民日报》各时期关于“高考状元”的报道和评论,比如《国家教委负责人答本报和中国教育报记者问 欢迎各界支持教育 不赞成重奖“高考状元”》(1992年10月7日)、《莫再大炒“高考状元”》(1998年7月17日)、《不必炒作“高考状元”》(2005年7月5日)、《谁在炒作“高考状元”?》(2007年6月27日)等,都对过分炒作高考“状元”持否定态度。

    2010年7月5日,《人民日报》13版发起了“禁止公布高考状元,该不该?”的话题讨论。对于山西省禁止高考排名和炒作“状元”的举措,请考生、专家、教师谈各方观点,并同时刊登支持者和反对者两方立场。在讨论最后,公布人民网调查数据,统计显示逾六成网友反对公布高考状元。这样,在观点交锋和数据佐证中,将舆论引向理性。

    新世纪以来:打开高考“万花筒”

    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转型进入加速期,高考领域新话题频出,《人民日报》上的高考话语,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景观。

    “高考移民”和自主招生:制度监督新领域

    “高考移民”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愈演愈烈的现象。2000年以后,《人民日报》加大了对“高考移民”和自主招生制度的舆论监督力度。从2003年开始,几乎每年报道西部和其他偏远地区对“高考移民”的整治举措,涉及新疆、青海、内蒙古、陕西、宁夏、海南等多省区。

    作为高考改革的创新成果,自主招生也颇具争议。2003年开始,《人民日报》除了报道每年自主招生的新亮点、新政策,还特别关注自主招生的公正性。2003年高考前夕,《人民日报》开设“高考热线”栏目。由于当时绝大多数公众对自主招生这一创新制度还很陌生,6月4日,该栏目刊登读者来信《高校自主招生后,如何杜绝走后门?》,编者在复信中详细介绍了教育部为确保自主招生公正性,而设置的一系列监督、保障和惩戒措施,回应了这一普遍性困惑。

    2009年3月26日,14版进行专题策划,围绕“高校自主招生”话题展开。其中,《五大名校招办主任谈——自主招生如何保证公平》一文,聚焦公平公正,从透明、多元、自主三个角度,谈自主招生公平性的实现路径。2010年,高校联合自主招生,进入“结盟时代”。面对这一重大变化,2010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文教周刊》的2010年终盘点以《自主招生:三国演义 未完待续》为题,盘点自主招生新趋势,并重点关注了公众的争议和担心。

    艺考:近十年高考新热词

    2005年以后,随着报名人数的增加,“艺考”成为一个高频词。翻阅《人民日报》关于艺考的报道,绝大多数聚焦其“热度”。比如,《理性看待“艺考热”》(2005年3月24日)、《谁催生了“艺考热”?》(2007年4月12日)、《艺考为何“越浇越热”?》(2007年4月19日)、《我看“艺考热”》(2008年2月21日)、《艺考,“高烧”背后的忧思》(2012年3月2日)等。

    倾向于用理性为“艺考热”降温,是这些报道和评论的基本态度。在叩问艺考之热以外,艺考动机折射的社会价值观、艺术教育面临的功利化危机、艺术类毕业生的求职困境,都成为《人民日报》关于艺考报道的关注点。

    异地高考:高考语境下的民生命题

    教育本就是民生的题中之义。而异地高考,因为涉及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升学问题,涉及城乡流动人口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成为高考语境中最具民生意义的话题之一。2010年以后,《人民日报》持续关注异地高考的动向和破解。

    2012年11月16日,12版推出专题策划“异地高考 破冰倒计时”,由5篇文章构成。《异地生源 同等待遇》《高职单招首尝异地高考 完整配套方案尚在酝酿》分别介绍了黑龙江和福建两省作为“先行者”的成功经验。《省内异地借考曾遭高考移民 异地高考方案不会一部放开》《录取分数过高对外吸引力小 四条分数划线阻碍省内借考》则分别展示了广东和山东两大“困难户”省份的尴尬难题。同时,右侧配发评论《门槛怎么设很关键》,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门槛设定是破解异地高考推进障碍的关键所在。

    国外高考:国际视野中的高考话题

    参加国外高考、申请国外大学,成为常规高考之外的另一条道路。《人民日报》对近年来大陆考生申请赴港澳台攻读本科,以及参加美国SAT考试等高考新现象也投以关注,同时拓宽了高考报道的国际视野。

    2001年7月6日,7版推出策划“国外高考扫描”,分别介绍了法国、美国、印度、韩国、日本等五个国家的高校招生制度。另外,如《外国高校为啥认可中国高考》《总有一个“两难的高考”》等文章,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的高校招生制度,进而说明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完美的高招制度,只有在相互借鉴和不断改革中逐步走向完善。

    深改三年来:改革底色上的高考报道

    高考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进入新世纪后就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从2014年起,随着深化改革在各领域的稳步推进,改革日益成为《人民日报》高考报道中的关键词。

    首先是加强了高考改革话题的评论力度。2014—2017年,《人民日报》围绕“改革”,刊发了一系列关于高考制度的重要评论。《高考,在改革中书写新的答卷》坚定了高考改革的方向;《高考:改到深处是公平》紧抓“公平”这一高考制度精髓,表达了对教育公平的社会期盼;《高考改革需要更多宽容》《高考改革要有历史耐心》纾解高考改革下的集体焦虑,培育改革进程中的理性心态;《高考改革让“选择”成为必答题》《期盼高考改革带来教育“新生态”》从考试制度改革联系教育教学改革,道出了高考改革的本质诉求——学生的自我成长,教育的日臻完善。

    其次是开展关于高考改革的系列策划、特别策划。2016年是高考的大变局之年,20个省份密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形成全国高考的系统性改革。2016年2月3日,《人民日报》12版推出策划“年度特别观察”——《高考改革,“定义”教育的未来》,梳理并以图片呈现了1999—2016年高考改革的关键节点,以半版篇幅深度解读由改革串联起的中国教育发展历程。5月4—6日,12版连续推出三期“关注高考高招改革”,全方位透视“新高考”。

    2017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文教周刊》“深聚焦”栏目发表文章《“新高考”:已是临门一脚时》,重点回答了“新高考”究竟“新”在哪儿的问题,详解“新高考”带来的新挑战和新变化。

    高考改革仍在路上。但每一个走过高考的人,都不会忘记这段珍贵的人生经历。坚毅、拼搏、奋进,是高考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预祝今年参加高考的学子们取得好成绩!(荣翌)

    原标题:那些年,人民日报和你一起走过的高考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48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