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少年的“虎纠话”,这样炼成
2017年06月15日 17:06:52  来源: 福建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马祖少年的“虎纠话”,这样炼成

    马祖是台湾唯一以福州话为方言的地域,学校每周都会上一节福州话课程,并配有一套完整的教材,而这背后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特有的“虾油味”

    曹宏昌是一名马祖小学生,就读于“中正国中小”。学校每周安排一节福州话课,并配有一套完整的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年仅11岁的曹宏昌已学福州话5年了。

    上个月,曹宏昌与另外4名同学,在老师王建华的带领下,来到福州连江县参加“两岸同春唱元宵”歌曲大赛,曹宏昌演唱的福州语歌曲发音标准、曲调优美,赢得满堂喝彩,这归功于在学校里不间断的学习。然而,曹宏昌并不知道,那套他用了5年的教材,正是15年前,由他的老师王建华和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师梁玉璋共同编写的。

    “第一次与梁老师见面应该是2001年,当时他已经80多岁了,但是对于我们编写教材一事,他依然很热情,也很认真。”回忆起梁老师,如今43岁的王建华充满感激。

    据王建华介绍,当年台湾有意在各中小学推广闽南语乡土语言教学,但马祖不讲闽南语,而是说福州话。“我祖籍福州长乐,是出生在马祖莒光岛的第三代福州人。”王建华说,马祖大多数居民跟他一样,来自福州、长乐、连江一带,所以祖辈们大都讲福州话。从王建华的语音语调里,依然能找到福州腔特有的“虾油味”。

    在马祖居民的努力下,马祖成为台湾推广乡土语言教学的一个特例:在中小学课堂里推广福州话。

    寻觅乡音之“根”

    “我的福州话是向长辈学的,这种口口相传很脆弱。”王建华说,当时马祖孩子对福州话和福州文化已越来越陌生,他不希望这根联系家乡的“根”,就这么断了。

    可是,该如何推广?虽然不少家长、老师自己能讲福州话,但是要将福州话教学系统化、规范化地引入中小学课堂,还是离不开专业的老师、专业的教材。于是,王建华便想到了自己的家乡——福州。

    2001年,“小三通”之后,王建华第一次到福州旅游,不仅回了趟老家长乐,还特意去福建师范大学拜访福州话方面的老师。通过反复打听,几经转折,他找到了梁玉璋老师。

    也就在那一年夏天,梁玉璋老师带着他的两位学生,来到了马祖,开启了系统的福州话教学。

    “我们从马尾出发,坐船花了不到两个小时,便到了马祖。”福建师范大学老师祝敏青说。作为梁玉璋的学生,她当年跟着梁玉璋一同前往马祖。

    祝敏青现在还记得,当他们入住马祖宾馆的那一天,一位女服务员得知他们是过来教福州话的,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还真担心我的孩子不会说福州话,忘了根。你们来了,真是太好了”。

    然而,教学在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由于马祖居民大多数来自长乐、连江,他们的福州话从更准确的意义上来说是长乐话、连江话。究竟哪种为基本音?马祖百姓也纷纷在网上热议,却意见不一。这时,梁玉璋老师说服大家:“母语相当于‘妈妈’,但是我们不能弃‘爸爸’于不顾,无论是长乐话、还是连江话,这‘爸爸’都是福州话。”最后,大家都赞同以福州话为基本音。

    三年编一套教材

    在福州话的学习过程中,记音符是最难的。“当时,马祖的小学老师都不会国际音标,他们就用字母来标注读音。可是,这样标注的读音是不准确的。”祝敏青说,福州话的发音比较复杂,而只有国际音标才能囊括人类所有的发音。所以,学福州话之前,大家还得从国际音标开始。

    就这样,从2001年到2003年,梁玉璋老师带着他的学生,每年都要去马祖待上一段时间,教授福州话。这3年间,王建华也会带着学校的老师们,来到福州,跟梁玉璋老师学习福州话。一来一往间,3年过去了,福建师范大学为马祖培养了第一批福州话老师。

    有了老师后,便需要教材了。从2003年起,王建华每年都要到福建师范大学,与梁玉璋老师的团队一起编写福州话教材。 “教材编了3年,一共12册,装裱得很漂亮。”梁玉璋老师的严谨与专业,加上王建华的热情与兴趣,最终促成这一套福州话教材的诞生。而王建华更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将歌曲融入福州话的学习中,并带领着他的学生们一起传承乡音。

    10多年过去了,福州到马祖的航程,已由当年的一个多小时缩减到如今的25分钟,而这一套教材,仍一直是马祖孩子学习福州话的范本。

   上一页 1 2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任希佳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650021